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1973年的春天,知青高考落榜的张明背着行囊被派到了远离尘嚣的辽阔北方。那儿的村庄稀疏,与世隔绝,春寒料峭中透着一股静谧和野性。张明下了车,一路的颠簸后踏上了这块他将要耕耘两年的土地,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

“张明,来,这边走!”队长挥着手指引着,在一群身着蓝棉大衣的人群中不难辨认。

张明急促的步伐显得有些笨拙,北方的泥土与南方迥异,湿漉漉的地面使得他的每一步都得格外小心。

“这里就是你的住处了。” 队长指着一所简陋的农家小院,墙上的瓦片有几处已经脱落,院子不大,但是打扫得干净整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明有些惊讶:“这里,就是我要住的地方吗?”

队长点了点头,说:“没错,你暂时与李桂芬寡妇同住,她人不错,你多学学。”

不多时,一个中年妇女走了出来,她的面容憔悴,但从眼神中可以看到坚韧的光芒。“你就是张明吧?听队长说过,进屋吧,外面冷。”李桂芬的声音有些嘶哑,但语气温和。

张明点了点头,跨进了这个将与他共度两年时光的家门。

“这屋梁有些问题,你得小心点儿。”李桂芬指着屋顶说道。

张明望向屋梁,确实有些破旧,于是笑着回应:“好嘞,多谢李阿姨提醒。”

“我给你熬了些野菜汤,尝尝。”李桂芬递过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满满的疼惜。

张明接过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谢谢,我正饿着呢。”

随着共同生活的日子渐多,张明跟李桂芬之间的陌生感逐渐消褪。日复一日的劳作,同房同桌的生活,早已把这对临时的“夫妻”绑在了一起。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

“你看,这粮食今年长得怎么样?”张明问道,身上已经粘满了泥土。

李桂芬笑了笑:“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你们这些知青,虽然一开始都手忙脚乱,但努力起来还是挺让人欣慰的。”

夕阳西下,晚霞映衬着两个人的剪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与适应的故事。在凝重的天空和外面的世界相隔绝的小院里,张明心中虽有万千思绪,却也只能慢慢适应这份乡村的宁静与纯朴。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张明渐渐适应了农村的工作,但是与李桂芬的生活还是出现了不少摩擦。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他对村里的生活习俗并不了解,而李桂芬虽然耐心,但有时也会因为他的不懂事而感到无奈。

“张明,这边的水井水不能直接喝,你怎么又忘了烧开?”李桂芬发现张明又犯了老毛病,有些责怪地说。

张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对不起,李阿姨,我确实忘了,下次一定注意。”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你要是肚子疼怎么办?”李桂芬的语气里带着关心。

“嘿,我这不是铁打的身子骨嘛,没那么容易出事。”张明笑着想要化解尴尬,但他知道李桂芬说的都是为了他好。

正是因为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他们的关系在争吵中也慢慢升温。尤其是在李桂芬半夜发高烧的时候,张明没有犹豫,立刻背起她赶往十里外的卫生所,那一刻,两个人的心灵似乎紧密相连。

“李阿姨,您感觉如何,需要我再熬点姜水吗?”张明轻声询问,他的眼神里满是担忧。

李桂芬虚弱地笑了笑:“不用了,你背我走了那么远的路,你也累坏了。歇会儿吧。”

“你是病人,哪能让你不在意?我这小身板怎么都行。”张明坚持,他已经不再是初到村里的那个不懂事的知青了。

就这样,张明和李桂芬开始更多地互相扶持,无论是在农田里同劳作还是在家中的日常琐事,两个原本陌生的人逐渐彼此依赖。家里的活计像是天平的两端,总在他们的协作中保持着平衡。

有一天,张明在炕头修补着破损的篱笆。“李阿姨,你看这样行吗?”他手拙地织着草绳。

李桂芬放下手中的活计,过来帮忙:“不是这样,让我来教你。”她耐心地示范起来。

张明抓耳鼻的样子,让李桂芬笑出了声:“你看你,手都笨成什么样了,之前那个城里精致的少爷哪去了?”

“那个精致的少爷现在变成农村的窝囊废了。”张明自嘲地笑着,但那笑容里却透露出一种莫名的温馨。

“那里的话,你已经比刚来时强多了,至少,篱笆你是能修好的。”李桂芬笑着安慰他。

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要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就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而每当夜幕降临,炕头的灯光下,两人的影子交错重叠,像极了一对真正的夫妻模样。

“你说我们这样下去会不会…” 张明有一天忍不住发问。

李桂芬轻声回答:“你还小,以后还有长长的路要走,别想那么多。”

“但我…我…” 张明张了张嘴,却最终没说出心里的话。

在那份特殊的氛围中,他们曾是陌路的心逐渐走得更近,而且在这个小院的岁月里,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安宁。

那个夏天的骄阳似火,所有的生命都在烈日下熠熠发光。正当张明和李桂芬的关系渐入佳境之际,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吱吱作响来到了院前,骑车的是一个面容慈祥的老妇人,正是李桂芬的亲家母。

“桂芬啊,我来看你了!”老妇人的声音透过院子的静谧传了进去。

李桂芬听到声音,连忙出迎:“妈,您怎么来了?这大热天的。”

此时张明也跟了出来,见到了这位突然到来的客人。

“这位是?”亲家母问着,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

“他是张明,来我们这插队的知青。”李桂芬简单解释。

亲家母眼神复杂地打量了张明一番,继而笑着说:“原来如此,年轻人,干活要勤快哦。”

张明微笑着点了点头,但他感觉到了亲家母话语中隐含的意味。

晚餐时,亲家母忽然提起了过去:“桂芬,这些年你一个人也不容易,我们老李家也没少亏待你。”

李桂芬脸上的表情有些僵硬:“妈,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咱们不提也罢。”

“提起来吧,我总感觉那事儿不清不楚的。”亲家母的语气透着一丝坚持。

张明在一旁听着,感觉氛围似乎有些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