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比山更高》:一部中国自由攀登者的史诗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一部有关自由攀登者的史诗,他们以充分燃烧的生命见证自由意志可以超越一切,无论是自然世界的峰峦冰雪,还是人类社会的国家组织。”著名学者罗新所说的“史诗”——即是近期出版的《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本书讲述了过去二十年来,中国自由攀登者用攀登书写各自的命运,在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由攀登者是中国特有的一群人。他们只有寥寥几百人,却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遇难者的平均年龄仅有31岁。本书作者宋明蔚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挖掘大量碎片化资料,把这二十年用四条线索串连、交织:自由之魂(2008—2012年),刃脊探险(2002—2007年),白河十年(2004—2014年),梦幻高山(2016—2022年)。他站在每一个年轻命运的人生十字路口上,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生命轨迹透视他们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书写了一部不为人知的登山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要阐明“自由攀登”的概念,是指在攀登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器械之力,单纯依靠登山者自身的能力完成一条攀登路线。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带、绳索等技术器材只能被用作保护攀登者,却不能当作借力攀爬的工具。“自由攀登”在中国又被扩展成更广泛而深刻的概念:“自由”成了描述攀登者生活状态的定语。

《比山更高》记录了一个个为了朴素理想行走在悬崖边缘的人,反抗主流、快乐至上的人,在世俗意义上甘愿失败的人,捕捉他们跃动的心灵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不只是一组登山者的群像,更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悬崖边追寻自由与自我的故事。他们就像是社会的切片,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价值选择与人生际遇,以及人类共同的灵魂底色。他们有着迥异鲜明的性格与截然不同的命运,却在身体力行地告诉世界,他们甘愿用死亡的风险与代价换来可以超越一切的自由意志。他们未必拥有完美的人格、出众的资质,但他们的心灵却是充盈的、自由的,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东西。

本书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羁绊,从可见的结组、搭档,到不可言说、隐秘传承的精神共同体——我们在书中看到登山搭档通过一根绳索联结,把自己的性命安危交给对方;看到山难发生时、2008年汶川地震时,成百上千名中国户外爱好者集结成队,组成几十支救援队参与救援;看到曾经的论坛时代人们在线上的真情互动;看到白河攀岩的村民之家成了攀岩者的聚集地;看到阳朔曾经的嬉皮士生活;看到一代代登山者共同塑造了山岳的文化与历史,而大山又贯穿着这些登山者的一生。“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这片大陆的一部分、整体的一部分。”

也许普通读者都会好奇,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关注到这样一群人?所有的答案都离不开2012年严冬冬那次山难,那是宋明蔚还在上大学时,在宿舍中看到山难消息无能为力,而萌生写作种子的时刻。

本书作者宋明蔚是一个年轻的90后,曾任《户外冒险》执行主编,在媒体工作多年,曾参与国内外近百起重大户外事件的采访、调查与报道,是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委,在工作中深入登山圈层的内部与攀登文化的内核。除了写作者的身份外,他还是一个资深登山爱好者,有长达14年的在场/旁观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他选择了这个题材,也是这个题材选择了他。

宋明蔚经过大量采访、扎实研究、严谨的事实核查,成就了这部44万字的长篇非虚构力作——从消失的赛博空间到空气稀薄的雪山之巅,从千万字的海量素材到各语种文献资料,作者耗时近三年,大量走动、阅读、采访、调查,在书中全景式地呈现出了亲临现场般的生动场景与真实故事背后的戏剧深度。全书注释与信源多达1118条,所有必要之处,在书末注释中均有据可循,那些人物背后更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注释中也能详细探究。贴近人物的第三人称叙事,构思精巧的文本结构,充满张力的故事情节,那些宿命般的人生在纸张间徐徐展开。

如《重走》《可能的世界》作者杨潇所推荐,“这是一幅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高分辨率的全景画卷。我们跟着作者在不同时空中漫步穿梭,有幸借他的讲述品咂热血与永恒之味。”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