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新媒体

随着消费需求的复苏和资本市场的活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末,30家公司的总资产达到1.2万亿元,净利润为142.32亿元。其中,头部5家公司占据了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

消费金融机构在经历快速增长后,正进入存量期和稳定期的全新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存量竞争中破局,正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磊指出,尽管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积极应对,寻求高质量发展道路成为共识。从自身来看,通过强化获客和风控自主可控等“五大自主”,确保业务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包括客户、数据、技术、消保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已成为破局关键。

行业变革加速金融普惠

《财经》新媒体: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从起步阶段到形成现如今的规模与影响力,中间有哪些关键节点和变化?

孙磊:自1985年中国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到稳步发展的转变。在初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信用卡市场长期处于休眠状态。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和《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激活了个人信贷市场,信用卡市场也逐步复苏,消费金融进入稳步发展轨道。

2009年,原银监会颁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消费金融概念正式构建,各类消费金融产品共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广义消费金融体系。此后,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金融产品得到重新审视和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混乱和过度借贷等问题。

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消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规范和治理,扭转了市场乱象,新的发展阶段正式到来。虽然新事物的发展总会经历波折,但消费金融在磨炼中证明了其生命力,并朝着更健康、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前进。

《财经》新媒体:数字化、智能化为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服务效率以及用户体验带来了哪些改变?

孙磊:消费金融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运营规范性和合规性提升,消费金融产品的丰富度和用户体验得到优化,提高了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度。

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是消费金融受众群体的显著扩大。过去,消费金融服务主要面向中高收入人群,而现在,服务已经延伸至更广泛的长尾市场,使得普通消费者也能便捷地享受到高效金融服务。这种扩展真正体现了普惠金融的理念。数据显示,到2023年,广义消费贷款的规模已经达到80.09万亿,是十年前的超三倍,而狭义消费贷款近十年则增长超五倍,达到19.77万亿,这一增长充分证明了消费金融行业的普及和强劲发展。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也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信贷需求。从传统的交易贷款到信用贷款,再到现金贷款的出现,消费者现在拥有更加灵活和便捷的信贷选择,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此外,交易方式的创新也提高了服务效率,使消费者能够更快地获得所需的信贷支持。

随着消费金融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和互联网渗透率的持续提高,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也由原先的银行单一主体,逐渐转变为包括银行、消费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助贷机构等在内的多元化主体。虽然资质各不相同,但业务存在一定同质性,带来客户群体差异化分层与交叉并存的现象。

规范经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财经》新媒体:在消费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监管机构如何平衡鼓励创新和加强监管之间的关系?

孙磊:近年来,消费金融业务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和创新的业务模式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监管上的挑战,包括业务合规性的界定和金融机构与合作机构(特别是互联网平台机构)业务边界的划分。

对此,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九项制度的出台。这些政策不仅对市场进行了有效规范,而且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监管政策的实施,明确了金融机构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的合规性要求,并提升了信贷业务能力。同时,监管部门对合作机构,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的无序经营进行了整顿,推动了平台企业的金融业务整改。目前,规范性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行业正逐步进入常态化监管的新时期。

存量竞争时代形成合力应对挑战

《财经》新媒体:与2017年之前情况相比,消费金融行业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对行业的长期影响?

孙磊:自2017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具有存量期和稳定期双重特征的特殊阶段。

存量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业务增速的放缓。从2017年的63.1%降至2023年的9.3%,这反映了市场潜力的前期透支、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居民收入预期的下降。行业机构因此面临着提升自身能力、优化客户体验、降低成本和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稳定期则主要表现在业务模式、合作模式、风控框架和监管政策的稳定化。业务模式已经成熟,包括导流、联贷、助贷等五大类,使得合作双方能够根据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进行选择和组合。合作模式的标准化提高了业务落地的效率。风控方法论的同质化促使行业将重点转向样本优化和模型迭代。监管政策的稳定化为行业带来了可预见性和市场稳定性。

这些变化预示着消费金融行业正在从快速扩张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稳健发展阶段。对于消费金融机构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并在竞争中保持领先。

《财经》新媒体:消费金融行业存量内卷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孙磊:目前,整个金融行业都经历着增速放缓的阵痛期。原因在于,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行业已触及发展瓶颈,供给过剩而缺乏新的增长点。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消费贷款增速下降。另一方面,大型银行转型零售业务,通过低利率吸引高端客户,有的进一步下沉客群,挤压中小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空间。

尽管如此,我对未来并不悲观。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了成长和调整的机会。同时,从监管维度来讲,监管政策经过整顿,更加注重公平和审慎,消除了非持牌金融机构的套利空间,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总体来看,虽然当前消费金融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经济周期的考验、监管政策的优化以及业务模式的创新,行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财经》新媒体:消费金融行业能否迎来新的增长点?机构该如何应对?

孙磊:在消费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浪潮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的焦点。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自主获客、资金管理、业务模式创新、风险控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企业摆脱对外部的过度依赖,实现自主发展。

马上消费为例,通过自营品牌安逸花App,其吸引了76%的客户,资金的八成来源于表外存量,轻资产模式贡献了近半数业务量,这让获客、风控、催收都实现闭环的资金管理。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高质量获客和风控。目前无论是高端客群,还是特别下沉的长尾客群竞争都非常激烈,企业应专注于中间段的客群,这些客户既难获得银行支持,也不易被互联网小贷平台覆盖,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高质量的风控体系能够更精准地区分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为信用良好的客户提供更低的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面对行业挑战,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形成合力。一方面,通过客户、数据、技术、消保和品牌的协同,增强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客户协同可扩大服务范围,数据协同提升信息价值,技术协同促进创新,消保协同维护行业秩序,品牌协同改善行业形象,促进行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