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水,虽蜿蜒曲折,却滋养亿万生灵。

母亲河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黄河淤积,是中华民族千年夙愿,更是世界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上悬河”犹如给两岸人民头顶放置一个硕大的水盆,悬而成忧,能否靠人工挖走泥沙,解决这一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溯源,根本下手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清”较长一次发生在1727年,持续20多天成了轰动,可泥沙,到底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成来自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散易腐蚀的条件,每逢暴雨,水土就会大量流失,下一场雨,脱一层皮,石沙质在黄土高原越发常见,树木成活率因此降低,就连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也深受影响。

昔日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个都与黄河流域有联系,偏偏黄土高原夏秋季节暴雨集中,一切推就,造成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沙淤积造成下游河床不断抬高,为束缚河道,保障安全,群众只能不断加固堤防,长此以往,黄河成了“地上悬河”,下游河床普遍高于地面4米至6米

抬高到一定高度,决口、改道的状况就会发生,历史上周而复始,每年多达4亿吨的泥沙,若是垒成1米见方的土堤,足足可绕赤道6圈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悬越高,危险系数只会随之加大,人工手段参与进来,用制造洪水的方式,可否改变天然不平衡的水沙关系,遏制淤积的情况?

要搞清楚的重点,泥沙并不只有危害,转移到正确的地方,它甚至能有大用。

砂资源是优良的民用建筑材料,常见可用在混凝土的配置,也可用来烧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狼多肉少”,农业耕地一度严禁用来烧制砖瓦,淤积的黄河泥沙就是绝佳之地。

好处还体现在增长的土地上,在黄河与渤海的交汇处,因着黄河所携带的泥沙,每年能创造出大约30平方公里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减淤,就要建立泥沙处理和与利用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1952年就建立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保站一直致力在山西开展淤地坝试验和植被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望,也算乐观

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建成了近6万座淤地坝,汇入黄河的泥沙量肉眼可见的在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建系列大型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所谓“调水调沙”本质就是“人造洪水”,利用形成的连续泄流冲力,将泥沙更可能多的送进大海。

小浪底水库在2001年的成功建成给了科学家莫大的信心,此地位于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出口,91%的黄河径流和几乎全部的泥沙被它控制,重要性不言而喻,2002年的首次实验顺利排沙成功,人工介入,真的做成了,所谓介入,并非之间人工将泥沙挖走,此方式会毁坏生态系统稳定,改变,还需稳妥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性效果很快成行,2022一年,汛前和汛期的黄河就成功完成两次调水调沙,水沙调控整体合力持续提升,从2005年开始,黄河调水调沙正式转入生产运用阶段。

沙退河清,除了治沙,还林也是重要一项,“三北”工程建设总面积高达406.9万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乌素沙地也为泥沙贡献,为了种植绿色,飞播无人机被引入,一次性可搭载40到60公斤种子提升速度,复杂地形下人车无法进入大规模播种的困境也被解决。

“植树机器人”上阵,一次性可载1700株苗木的状态非常喜人,全能特性同样遭人喜欢,松土、落苗、压土全搞定,一天可植树量高达1.2万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技术“生物结皮”,有“沙漠活皮肤”的美誉,优点既能固定沙丘,又可防止沙漠化扩散。

晋陕蒙接壤地区多见的砒砂岩,总面积虽然仅占黄河流域的2%,所产粗泥沙却是淤积的一大元凶,对症下药,黄土、农家肥在种植者的鬼斧神工下与砒砂石混合,苹果树栽种在上面,所产果实甜脆多汁,口感非常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处沙漠与黄河握手地区的刘拐沙头,为了切断沙漠入侵,当地人民尝试多种方式,压沙障、建大型阻林沙带、人工种植梭梭、沙棘等耐旱沙生植物,各式各样的花招都拿了出来,成功守护黄河安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方努力之前,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在2024年已经来到63%,治理初见成效,“黄河水长清”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为此付出努力的不只是一代人,前路任重道远,不可掉以轻心,努力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