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近日,定兴县高里镇景安村,成片的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里,机器轰鸣,麦浪滚滚,3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其间,一排排金黄的麦穗被收割机吞进“肚”里,不一会儿就堆满了收割机的储粮仓。收割机出仓口,金灿灿的麦粒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绽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麦收割现场。孙嘉阳摄

“今年小麦长势良好,麦穗大,颗粒饱满,亩均产量预计超过550公斤。”望着从收割机喷薄而出的金黄麦粒,景安村党支部书记满术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小麦的稳产丰收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现代农机具的广泛应用。”

据了解,定兴县虽然农田总面积较大,但人均承包面积仅为1亩,长期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碎片化严重,且田间地界纵横、田埂沟渠繁多,妨碍现代机械化作业,还浪费耕地。2023年,定兴县全域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该县246个有耕地的村全部成立合作社,吸引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整合农田集中连片,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合作社的1200亩高标准农田是3.0智慧版,不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而且进行了水肥一体化、“智慧+”等一系列提升改造,实现了农田宜机宜耕、生态良好的整体效果。”满术平说,与传统农田相比,因高标准农田消除了界埂沟渠,增加了5%一8%的种植面积,按平均6.5%算,村里一下子多出78亩种植面积,按照亩产550公斤计算,多打了4.29万公斤小麦,1公斤小麦市场价按2.3元算,那就增收9.867万元。

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不仅是增产增收,还省水省肥省人工 。“以前犁地、播种、收割小麦都得靠人工,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费力又费时,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田间道路变宽了,大型农机可以敞开撒欢。浇地的变化也非常明显,以前浇地,又是扯管、又是下泵,浇十几亩地,三个人得浇上三天才能完成。现在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在地下铺设了伸缩式喷灌设备,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远处的田间喷头自动从地下钻出来,根据墒情设置浇水时间,浇完水再缩回地下,水肥一体、360度混合喷洒、节水节肥。”说起高标准农田的好处,满术平滔滔不绝。

满术平算了一笔账,散户收割小麦每亩60元,大田农机收割每亩仅需30元;老百姓播种、旋地、秸秆粉碎每亩180一200元,大型机器作业仅需90多元;原来浇地,大水漫灌浪费水,现在精准灌溉,节水达40%;肥料通过水溶解到管子里,直接渗透到作物根部,肥料利用率提高30%左右……“因此高标准农田实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粗略估算,我们这1200亩地,仅种植小麦,就灌溉来说,一年节约人工成本、电费12万元;一年肥料农药节省约1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了种植面积增收9.867万元;秸秆综合利用收入增加约2.4万元。仅这几项里外相加,与传统农田相比,共计增加收入30多万元。”满术平说。

近年来,定兴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共建成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近3万亩。“高标准农田除了降本增效外,其旱能浇、涝能排的特点更大大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水平,去年的洪涝灾害对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基本没什么影响,水很快就排出去了,这也是保证农作物稳定生长和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定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勇泉说。(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