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报道,素有“客家第一宗祠”的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官田李氏大宗祠,在近期的强降雨后发生大面积坍塌,而大面积坍塌的时间起于6月16日的凌晨,主要坍塌损毁部位位于宗祠两侧的客厅。目前现场已被保护起来,不少文物被掩埋在倒塌的废墟内。由于目前水位还没有退去,清理工作还无法全面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内设有大厅3间、客厅26间、住房104间。2013年3月5日,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祠堂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周围是青砖砌墙,呈“回”字形。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大门是用灰青条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门楼。

从造型上看,整个宗祠前方后圆,融客家方楼与圆楼为一体;前低后高,融宫殿建筑和客家农舍式建筑为一体;集土墙与青砖砌体为一身,具有防风化、风雨、岁月侵蚀的科学性,是典型的“金银包”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祠大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石板,刻有皇封“恩荣”(系清道光皇帝所赐)二字,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大门两旁石柱外侧刻有对联“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祠堂中厅两边的墙壁上写有宋朝宰相文天祥遗墨“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作为家训。

笔者在网上没有查到关于李氏大宗祠在历史上的具体修缮情况,但根据其建成时间(1839年)和至今的历史,可以推测其可能经历过多次的修缮和维护。有网友指出,后续修缮的部分,多为两侧客厅部分,其主体为中间部分,并没有进行过大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氏大宗祠历史上一直屹立的原因

李氏大宗祠在历史上虽然遭遇过多次强降雨的袭击,但一直都能保持稳固,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排水系统。

从建筑布局和结构上看,李氏大宗祠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周围是青砖砌墙,呈现“回”字形。这种布局和结构有助于分散雨水对建筑的直接冲击。

祠堂的前方后圆设计,不仅具有美观性,也考虑了排水需求。前低后高的设计使得雨水能够自然流向低处,减少积水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排水系统设计上看,李氏大宗祠内设有多个天井,这些天井不仅具有采光和通风的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排水设施。当天井积水时,可以通过排水渠将水导出宗祠外,防止内部积水。

宗祠的地面设计也考虑了排水需求,地面采用的基本上是易于排水的材料,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或流入排水渠中。

从地下水系与水井上看,宗祠所在的古建筑群区域内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宗祠内有恒温水井共十多座,这些水井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地下水位、防止地面积水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各个水井由地下水系相连,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排水网络。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可以通过水井进行排水,减轻地表排水的压力。

为何这次暴雨造成宗祠坍塌?

之所以李氏大宗祠这次在暴雨下会发生坍塌,最为主要的还是暴雨强度太大。根据上杭县气象台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过去12小时该县部分乡镇出现了超过260毫米的降水,最大累积雨量可达310-340毫米。大暴雨导致24小时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这种极端的天气条件是造成宗祠坍塌的直接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强降雨的影响,导致宗祠周围的土壤被严重浸泡,水位高达1.5米,浸泡时间长达6小时。据当地有关部门初步判断,长时间的浸泡使得夯土墙体土质软化,失去支撑力,最终导致墙体坍塌。

宗祠两侧客厅发生大面积坍塌,受损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也有600平方米的数据),但主座无重大损毁。坍塌主要发生在宗祠的客厅部分,这部分的墙体可能更容易受到雨水浸泡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以上初步判断可以看出,宗祠两侧客房的墙体主要是浸水时间太长,而宗祠的排水系统可能出现了相应问题,也或者是由于此次降雨强度太大,水根本无法向外有时排出。目前,当地将按照文物修复相关要求做好宗祠的抢险和维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