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燕梳楼

天才少女姜萍拿了个名次,把一些人急坏了。

他们开始想方设法证明她是假的,作弊的,是一次有预谋的炒作。

最早是跑到美国的方舟子提出来的,然后某乎上也开始出现一些质疑声音,甚至冷嘲热讽。

当然姜萍不是不能质疑,但你得拿出证据。如果你连题目都读不懂,仅按你自己的逻辑和经验去推理,这显然是肤浅的,也是无知的。

根据方某人所说,有三点不符合正常逻辑:

第一是开卷考试,48小时的时间,而且还可以用电脑软件,这能不能代表姜萍的真实水平?

第二是背后团队,姜萍仅仅是个高二水平的孩子,又是服装专业,如果背后没有团队,是不可能完成这么高水平考题的。

第三是平时成绩,姜萍的最近月考数学才83分,而满分是150分,另外中考时数学卷子都没做完,连数学符号都能写错,凭什么吊打一众名校数学天才?

从逻辑推理来说,这些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没有说服力的证据。综合各方的论证,我认为姜萍成绩造假的概率极低,这三条质疑也经不起推敲,充满了漏洞:

关于第一条,开卷考试及考试时间。这对所有参与竞赛的801名选手都是一样的,不是说只给姜萍开卷,只给姜萍48小时。同样的形式和时间,得分高者为胜,有什么问题?

关于第二条,更能衬托姜萍的厉害。说到团队,那些清北剑桥斯坦福数学专业的硕博选手,背后的资源不是更强大?而姜萍有什么?背后就一个数学老师,最多加上一个涟水中专。

关于第三条,我觉得也站不住脚。因为平时考试并不能代表竞赛发挥,何况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也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而姜萍解题慢,更长的考试时间恰恰能发挥她的优势。

至于她的解题方法和书写符号,更是吹毛求疵了。只要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出题就行,还管人用几步?而符号书写不规范无非是因为姜萍是自学《偏微分》,没有受到正规高数训练罢了。

所以你看不质疑倒罢了,你一质疑反而觉得姜萍更了不起。一帮人不看结果看细节,带着某种知识优越感,用审视的眼光去对待一下好不容易脱颖而出的天才少女,总觉得有点不厚道,甚至破大防的感觉。

事实上参与竞赛的这些数学博士们,包括清华、牛津的一些数学大牛们,都肯定了这个天才少女成绩和能力。我发现质疑的人群中,多数都是非数学专业的一些人,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去复盘姜萍的解答,只盯着姜萍的∑怎么写,上面这一横是先从左写还是先从右写。

我费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数学大牛的复盘。他认为虽然姜萍虽然书写不规范,恰恰这个小瑕疵证明了姜萍确实是自学成才。从她解答的复杂性也能看出,如果是专业出身,就不会出现视频中多余的第4、第5式。这也说明解题是姜萍自我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抄现成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况这段流传甚广的解题视频,并不是姜萍的刻意摆拍。据媒体报道,网传阿里达摩院也就是数学竞赛主办方阿里组织的专家,为了慎重起见专程跑到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找到姜萍现场出的题,姜萍也是现场在黑板上作答,用自己的实力最终征服评委,这一消息并不属实。这不是今年入围名单及排名为何推迟一周才公布的原因。

这是多么励志的一件事情,但在很多人就是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呢,因为姜萍打破了他们的认知窠井和游戏规则,甚至动了他们的奶酪。因为姜萍是个女生,而且才17岁。还因为姜萍仅仅是个在读的中专生,而且还是个学服装设计的。所以他们受不了,然后就破防了。

所以他们要围剿涟水,要诬陷姜萍,甚至还给为姜萍惋惜的人扣上一顶攻击教育体制的大帽子。他们无法容忍姜萍这样的“意外”,见不得别人的天赋异禀后来居上,更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秀,不能不说这些人真的太坏了。

本质上说,逼姜萍自证清白和当初逼余秀华当场作诗一样坏。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质疑精神是好的,但质疑一切就是一种病了。

姜萍之所以能引发几乎一边倒的惊叹和祝福,除了惜才爱才的共情之外,我认为主要是她带给我们这个社会的三大价值:

第一,英雄不问出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开放式的全球数学竞赛,其难度不逊于武林界的华山论剑,没有门槛,不讲门派,谁有本事谁来,然后清北、剑桥、麻省理工各大门派就都来了。

没想到半路突然杀出个黑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17岁小裁缝,竟然把一众高手打的落水流水。最后盟主亲自下场试招才确认成绩有效,这样的传奇故事确实让人荡气回肠。

这告诉我们这些考不上高中的,在工地上搬砖的,在大街小巷穿梭送外卖的普通人,即使我们没有学历,没有资历,但只要有梦想,有某项专长,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被世界看见。

不以学历论英雄,不以年龄论英雄,不以师承论英雄,是姜萍传递给整个社会最大的正向价值,她应该成为年轻人特别是普通草根的励志榜样。

第二,不再歧视中专教育。

这次阿里不设门槛、不问学历的开放式数学竞赛,也给我们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人才选拔思路。那就是能者为王、揭榜为号,我们正逢盛世,更应该不拘一格广罗人才。

姜萍的故事恰恰告诉我们,无论是走高考路线,还是被中考分流到职业学校,都不可能一考定终身,百里奚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职业学校同样能出人才。尤其是对于企业的HR来说,应该是种触动。

或因为姜萍,让一些单位对普通大学或职业学校的学生淡化对学历的辨识度,进而更关注专业能力和岗位匹配度,我们的人才筛选本来就应该注重实绩而非纸面学历。

客观来说,学历、资历和学历,也是一种隐形的资源垄断。而未来的市场对企业来说,更讲究真才实学,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装门面的东西。

第三,兴趣能改变命运。

姜萍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是靠完全的兴趣驱动自学高数及更高层级的《偏微分》的,这些知识在她的中专阶段根本考不到。而正好她又遇到了他的数学老师、数学专业硕士王闰秋。

如果没有对数学的热爱,她就不可能靠一本英语字典去钻研犹如天书的《偏微分》,除了吃饭睡觉,她脑子里几乎全是数学。正是因为天赋+努力,才有了她今天的一鸣惊人。

以前更多是在欧美国家才能看到这样的天才,现在我们国家也有了,这对国家难道不是好事吗?难道不该被更好地呵护吗?为什么非要踩上一脚,还要啐上一口?

我是一个文科生,数学水平当然跟姜萍同学没法比。但我知道拼命证明别人不行的,并不能证明自己就行,最后只会暴露自己认知上的肤浅。

还是人民日报说的好,无论后面决赛的成绩如何,求知中感受科学之美,已足够有价值。把答案交给时间,追随内心,继续前行。

据说目前当地已经把姜萍“保护”了起来,不让她看网上乱七八糟的信息专心备考,我想这该是对她最好的保护了。

不管怎么说,她都用自己的天分和勤奋解开了命运的偏微分,我们祝福她!

做人要学王闰秋,千万不要太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