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旱逢甘霖,河南终于下雨了。

一位河南大妈激动得在湿润的土地上打滚,笑着笑着就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屏幕前的无数人,看着看着也哭了。

河南这一场大旱,真的持续太久了。

从5月份以来,整个河南的降雨量就比往常少了70%以上。

本该积水肥沃的农田,如今大面积干裂。

几十年不见底的深河,干了坑,鱼也晒成了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南气象发布的一张地图上。

近半城市达到了特旱等级,并且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心酸难受的是,正值秋种时节,但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

一辈子耕地为生的农民,不得不顶着40度的高温,想尽办法抗击着这场50年一遇的旱灾。

因为不断抽水,有些农村家里20米深的井,已经抽不出水。

没有水源,他们只能一桶一桶,把家里的水运到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浇着,后面已经晒干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浇到头。

虽然之前的夏季,也经常干旱。

但你有没有发现,今年的天气越来越诡异。

一边是北方高温和干旱,双重袭来;一边是南方的暴雨不断。

就拿广东来说,两个月有50天在下雨。

从4月份开始,整个广东省下的雨就比往年多了将近一倍。

其中,韶关的降雨量更是达到了757.3毫米,出现了“百年一遇”的超级大洪水。

4月27日,广州市白云区还惊现一场陌生而凶狠的龙卷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空一秒变黑,被掀飞的铁皮屋顶,在阴暗朦胧的空中快速飞旋几十米,向毫无准备的人们袭来。

短短的几分钟,就造成了5人死亡,33人受伤,141家厂房受损。

其中部分地区,还下起直径超过5厘米的冰雹。

只见拳头大的冰雹从空中急速砸下,在屋顶、汽车顶盖上炸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场面触目惊心。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几天,受强降雨影响,广东梅州市多个乡镇又出现特大暴雨

街道被淹,桥梁垮塌,大坝漫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到6月17日,梅州暴雨已致5死15失联。

回想去年,我国多个城市才刚遭受暴雨、洪涝等灾害,被淹了个底朝天。

今年雨季将至,广东又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开了个头。

再往前,3月31日,江西南昌强对流大风造成了四死十余伤的惨剧。

如此天气乱象,让人仿佛来到了世界末日的边缘。

遭遇极端天气的不止是国内,国外也未能幸免。

4月29日,一场持续的暴雨以“迅雷”之势,袭击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河决堤,桥梁被冲毁,水深七八米,随处可以听到呼救声。

截止6月1日上午,已导致致171人死亡、806人受伤,仍有43人失踪。

与此同时,北半球的印度也迎来了大麻烦。

这几天,连续极端高温侵袭印度,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摄氏度。

炎热,已经远远超出了让人汗流浃背的程度。

截至当地时间6月10日,印度因炎热死亡人数上升至211人。

而这一切,似乎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过去50年,极端天气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

气候专家丁一汇在采访中表示,

“我们已经进入了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发生时期,在未来10年、20年、30年,我们都是这样的天气过程。”

不管我们想不想接受,极端天气频发可能是未来的新常态了。

而这一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最熟知的四个字:全球变暖。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水平约升高1.45℃。

要知道,即使在自然状态下的最快速度,1000 年也才能升高1.5℃。

而我们现在,一百多年就增加了1.4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变暖,看似微小,却引发了很多灾难性后果。

例如,这几年的极端暴雨,便是由此催生。

持续变暖的大气层像海绵一样吸收更多的水分,空气中的水分越多,下暴雨的概率和频率就越大。

其次,就是摆在眼前的高温。

也许你每天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喝着饮料,对外界的温度毫无感觉。

但对于户外作业人群来说,却没这么幸运。

持续高温导致的热射病是致命的。

每年因为高温热浪致死的人数,正在快速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人能挺住或者躲避高温,但自然界可不一定。

森林失火、农作物减产、冰川融化、古细菌复苏等恶性反馈,一个接着一个。

4月3日,津巴布韦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灾难状态。

因为干旱,津巴布韦粮食大面积减产,全国超270万人面临缺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3日,加拿大西部再现野火,目前已经失去控制。

根据预测,到2050年底全球极端火灾数量还会增加30%,在本世纪末将会增加50%。

伴随着全球变暖,永久冻土里冰封的潘多拉魔盒,也正在被打开。

2021年,北极的冻土层发现1.8万年前的小狗。

再往前,2018年,科学家史前的冻土层发现了史前蠕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解冻,沉睡41700年的史前蠕虫竟然活了过来。

如果冻土层的超级病毒重现天日,人类还能再经历第二轮疫情的攻击吗?

你我都明白:

这场灾难背后的推手,其实正是人类自己。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活、工业中的碳排放越来越多,全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温。

再加上,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叠加,进一步放大了极端天气的频数和强度。

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高的现象;拉尼娜事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

未来,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也许年年都会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联合国曾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相对于上一个二十年,21世纪的前二十年各种灾害频率大幅度增加,其中高温事件增加232%,暴雨增加134%,各种风暴增加97%。 而我国,是报告气候灾害次数最多的国家。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我国南北跨度大,天气也往往更不按常理出牌。

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但我们也没必要因此丧失信心。

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遭遇过类似的极端气候。

根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政和元年冬,太湖被风雪冰冻,冰面坚硬到足以行走马车。

但再看看现在的太湖。

在冬季强冷空气下,出现部分结冰已是罕见,想在上面行走,是万万不能。

由此可见,当时气候之寒冷。

还有乾隆八年,山西、山东遭遇极端酷暑,“土石皆焦”“大旱千里”。

根据法国住京城的一位传教士测量,当时北京的最高温度达到了44度以上。

这可比现在的北京高温,还要凶猛。

但不管什么样的天气波动,我们的祖先总能以极强的韧性和非凡的智慧,顺应气候变化,传承华夏文明。

更何况现在的我们,科技发达、社会富裕,必然能找到应对、解决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从2020年起,我国就从国家层面完成碳排放的整体调节;

再比如,加强对灾害的及时预警和相应措施,在城市建设上多考虑内涝风险……

但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准备也就更多了。

从短期上来说,首要提升自身防御体系,养成趋利避害的意识。

洪涝、雷暴、冰雹、龙卷风是会随机出现在某一座城市。

所以在出门前,一定要多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预报、预警信息。

暴雨天尽量远离公共交通,不去低洼、山区、河谷等地质灾害隐患区。

在判断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立即前往坚固的高处进行避险。

若已被困,寻找一切漂浮物(木板,泡沫,塑料空瓶)进行自救,或和周围的社群待在一起。

互相守护,生存几率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酷暑将至,极端高温也愈发频繁。

尽量不在高温时间出门,不长期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谨防中暑,热射病。

如果出现头晕、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的情况,马上到通风阴凉的地方。

用冷毛巾擦拭降温,适量喝一些清凉的饮料。

情况严重的话,一定要及时就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越来越剧烈的天气变化,除了国家层面的能源转型政策,也要靠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践行节约,节能减排。

我知道,每次提到这个,绝大多数人是不在乎的。

“为什么有钱人的浪费,要我来节约”

“跟我3500的工资没半毛钱关系”

“就算关心了又能做些什么?”

“什么都做不了,也就当饭后新闻看看罢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才想和大家分享这篇文章。

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微小的,但当每个人都因此为借口,那么永远不会发生改变。

先是一次暴雨洪水,一次高温,一场大火,一次旱灾。

然后是粮食减产、停电停水、山火蔓延,动物灭绝。

直到最后,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所以,清醒一点吧,别再置身事外。

我们每个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例如生活中的一些小举动,就可以让碳排放减少10%。

空调少开一点时间,灯少开一会,一次性筷子少用一点,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

减少塑料产品的使用,减少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尽量可持续、安全地维护好自己的生活空间。

或许是我们从这场危机中,可以学到最宝贵的教训。

地球已经在宇宙存在46亿年,而人类才存在10万年。

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人,我们要拯救的从来只有自己。

点个【在看】+【分享】朋友圈,

相信积少成多的力量,人类未来的命运,全在我们自己手里。

作者 | 小嗲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