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自6月7日开始至今,中央气象台已连发12天的高温预警了。过去十天里,我国中东部地区约一半国土面积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尤其华北、黄淮一带持续出现接近甚至超40℃的酷暑热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暂停歇两天后,昨天开始,高温再度增强。除了京津冀鲁等地之外,更北边的辽宁等地也有高温出现,其中北京昨天最高气温37.2℃,为今年来气温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温还将持续!预计明天,高温天气主要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到陕西、河南一带;后天起,受降雨和冷空气影响,北方的高温将逐渐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减少收缩,不过黄淮一带的高温仍然会持续,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轮高温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都不及上周,高温核心区域主要在京津冀一带,其中,40℃以上酷暑集中在河北中南部,而这一带高温会持续到21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东北一带炎热天气也会发展增多,不少地方最高气温将达到30℃以上,辽宁、内蒙古东南部将出现高温。沈阳今天34.6℃刷新今年来气温新高,哈尔滨、长春19日最高气温也会创出今年以来的新高。

而在南方,未来闷热天气也会增多。随着雨带北抬,江南中南部、华南等地高温也将会增多,由于空气相对湿度大,主要以闷热为主,即使没到高温线,体感也很可能接近甚至超过35℃。大城市中,广州、福州20日都有望出现今年首个高温,尤其福州将出现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可达3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未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段,高温已如此“火热”,

今年夏天又会有多热?

这段时间以来,不仅我们国家北方出现酷暑高温,印度前段时间也出现50℃以上超极端高温事件,泰国、墨西哥、美国等地极端高温事件也频发。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介绍,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直接影响各地的具体的高压系统是对是影响各地高温最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时间5月29日中午前后,印度中央邦西北部城市GWALIOR实时气温47℃,体感温度49.3℃。

全球变暖正在加速。据世界气象组织官网消息,算上刚刚过去的5月,过去12个月中的每一个月均创下了一年中该月新的全球温度纪录。据哥白尼气候变化ERA5数据集的记录,过去12个月(2023年6月–2024年5月)全球平均温度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比1850-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值高1.63℃。

这强大的变暖趋势早几年就已有迹象。在2020年开始、持续了3年多的拉尼娜背景下,2021年、2022年的我国最暖气温记录仍被连续刷新。(注:数据统计来看,拉尼娜当年冬季,气温易偏低,出现冷冬的可能性较大。1951年至今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冬季偏冷的概率为50%。)

而在2023年转而经历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后,当年的全球气温更是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纪录。

回到现在,厄尔尼诺已经结束,但拉尼娜现象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据世界气象组织此前消息,2024年7月至9月期间,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为60%;8月至11月期间,这种可能性达到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图中的国家气候中心ENSO监测、分析和预测系统预测来看,今年下半年开始Nino3.4指数将偏低,并可能持续小于-0.5℃。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中规定,NINO 3.4 指数(海面温度距平的平均值)3个月滑动平均达到或超过0.5℃至少持续5个月,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小于或等于-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定义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如此强势的变暖背景下,即使今年进入拉尼娜状态,可能也难以阻止气温的继续走高。从目前预测来看,进入拉尼娜状态要到夏季后期,它对今年夏季气温影响相对来说不是很大,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以偏高为主。

当然,影响高温的,除了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更直接的还是每次过程中的具体高压系统(就我国而言,主要指的是副热带高压系统、大陆高压系统等),它决定着每一次高温过程的具体范围、强度。

就今年来看,中央气象台高温预警明后天可能还会继续发布,但相比2022年“中央气象台高温预警连发41天,其中最高级别红色预警连发12天”的纪录,眼下的高温过程显然还不是对手。

要知道,盛夏高温的主要制造者——副热带高压系统刚刚北抬“上岸”,今年最热时段还未到来。(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