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国君白发苍苍,背已佝偻。一日,他在宫中赤杏殿内,尚在椅上屏退左右,唤来两个儿子。烛光摇曳,映照着他沧桑的面容。他缓缓开口,语重心长:"朕膝下无子,如今年岁已大,恐怕不久于人世了。尔等听着,他日朕驾鹤西去,切莫将尔庶母陪葬,可悄悄将她送回娘家,体恤她年事已高,让她得以善终。尔等可听明白了?"

兄弟二人垂手而立,恭身应道:"儿臣遵旨。"言罢,两人对视一眼,眼中尽是不解与疑虑。

数年后,国君病重,卧榻不起。宫中上下,一片忙乱。太医进进出出,却也回天乏术。国君唤两个儿子到跟前,灯下看着他们,虚弱地说:"朕眼看不中用了。朕驾崩后,务必让尔母陪葬,夫妻一世,岂能独留她一人在世?这是朕的心愿,尔等莫要忘了。"

兄弟俩领命而去,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先王遗命,竟是自相矛盾,教他们如何是好?宫墙外,梧桐落叶,秋风萧瑟,似乎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君驾崩,举国上下,一片哀戚。百官披麻戴孝,宫中挂起白绸,凄风苦雨,哀乐齐鸣。

幼弟愁眉不展,在庭院中来回踱步。他走到太子跟前,问道:"哥哥,如今父王留下两道圣旨,我们究竟是照他病中所言,将母亲陪葬,还是依先前之命,将她送回娘家?这两道圣旨,如何取舍?我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太子凝视着庭院中枯萎的菊花,沉吟良久,缓缓说道:"父王神智清明时吩咐我们送母亲回家,乃是经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而病中之言,不过是他病痛缠身,神志恍惚之时的呓语。依愚弟之见,我们还是遵从先前的旨意为是。父王在时,最是体恤母亲,我们理当遵从他的本意。"

幼弟点头称善,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兄弟俩趁着葬礼前的忙乱,偷偷将庶母送出宫去。马车行进在青石板路上,辚辚作响。直至庶母平安到家,兄弟俩这才放下心来。

太子继位为君,励精图治。朝堂之上,他审时度势,任贤纳谏;江山之内,他开疆拓土,使国力日盛。谁料数年后,晋国与邻国狄人爆发战争,双方争夺fertile之地,屡战屡败。

兄弟二人披挂上阵,率军出征。然而战事吃紧,晋军节节败退。

败军之中,忽有阵阵呼喊声随风而来:"青草坡!青草坡!""去青草坡!"

幼弟勒马而止,面露疑惑,向太子询问:"哥哥,你可听见?这呼喊声似乎别有深意,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么?"

太子侧耳倾听,忽而面露喜色,一拍马鞍,说道:"此乃天意!快,弟弟,随我去青草坡,这一仗,我们必能旗开得胜!上天助我,必有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至青草坡,晋军士气低落,个个灰头土脸,全无斗志。滂沱大雨倾盆而下,黄河水涨,泛滥成灾。到处都是泥泞湿滑,晋军在泥潭里挣扎,举步维艰。

幼弟看着这一切,心中没有了底气。他走到太子面前,忧心忡忡地说:"哥哥,我军兵力单薄,士卒又是如此模样,恐怕这一仗,我们未必能赢啊。不如先退避锋芒,再图后计?"

太子目光如炬,斩钉截铁地说:"此乃天意,岂容我等质疑?生死荣辱,在此一战!我们便在这青草之坡,与敌军决一死战,以我晋国之名,扬我军威!"

幼弟见太子决意已定,只得领命,咬紧牙关,指挥军士列阵。山风呼啸,雨水倾盆,战鼓雷鸣,双方人马在青草坡上厮杀在一起,刀光剑影,鲜血横飞。

雨越下越大,天色渐黑。战事正酣,晋军队形竟如矗立磐石,稳如泰山。而敌军冲锋陷阵,却屡屡受挫,竟似有无形之力,拦阻着他们的步伐。

太子与幼弟并肩作战,只觉敌军人多势众,恐难支撑。忽然间,天空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照亮了漫山遍野。兄弟二人定睛一看,竟发现漫坡青草上,都打着一个个结,如同一张天然巨网,将敌军尽数缠绕其中,一时间竟动弹不得!

晋军士气大振,势如破竹,敌军四散溃逃。

待到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太子与幼弟骑马环视四野,只见遍地都是死伤的敌军,无不狼狈不堪。二人不禁相视而笑,齐齐翻身下马,伏地拜谢天地:"谢天谢地,多谢上苍保佑,助我晋国剿灭国贼,扫清边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兄弟二人正要起身,忽闻背后有人唤道:"大人请留步!"

他们回头看去,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负手而立。老人家身着粗布衣衫,右手握着一根拐杖,目光慈祥而睿智。

太子与幼弟不明所以,忙上前施礼问安。

老者微微一笑,缓缓说道:"草民前来,并非为别的,只是为了报答大人的恩德。"

幼弟不解,追问其详。

老者叹了口气,说:"草民乃是二位大人庶母之父。当年国君驾崩,多亏二位不顾先王遗命,悄悄将小女送回家中,免去陪葬之苦,使她得以善终。小女临终前嘱托草民,若有机缘,当助二位大人渡过难关,以报当年护送之恩。此番前来相助,不过是以草结之法,聊表寸心,报答大人的恩德。"

太子与幼弟听罢,不禁涕泪横流,再次拜谢老者。抬起头来,老者已经不见踪影,唯留一地青草,在风中摇曳。

自那日起,晋国上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太子与幼弟二人,每逢初一十五,必去青草坡焚香祭拜,感念天地鬼神,感念庶母亡父的深恩厚义。

"结草报恩"的佳话,在晋国百姓间口耳相传,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人们将青草打结比作恩重如山,以示不忘他人恩德。

后人提起恩情义重,便会说"结草衔环,以报之"。此后,"衔环结草"也成为中原大地上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世世代代,广为传颂。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晋国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但那段充满恩义的过往,却在一草一木间,镌刻下最温暖人心的回忆。恩重如山,义重如礁,唯有铭记于心,方不负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