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近代中国的佛教史上哪一位高僧贡献最大,想必人们一定会想到虚云禅师。

作为一位横跨三朝的出家人,虚云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全部变迁史。

除了见证历史外,虚云同样也为中国的佛教传开了新史,自虚云以来,中国佛教格局迥然别于前清、前民。

那么虚云的证道之旅上,有哪些为后人所传颂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冒险入藏

按照现有资料记录,虚云生于清道光二十年七月,也就是1940年。

19岁那年,虚云在福建鼓山涌泉寺接受了剃度仪式,皈依鼓山妙莲和尚座下弟子,字清德。

此后虚云在长老的带领下拜访各地名山古寺问道,行踪遍及四川、西藏、印度、锡兰、缅甸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十三岁那一年,虚云三步一拜,花了两年的时间,最终到达五台山。后又在江苏高旻寺出家。

虚云五十岁的这年发生了一件事。虚云给自己倒水,结果一滴沸水溅到了手上,当时手一松,致使茶杯落地。

就此一遇,虚云便以此作为契机误道,最终断了疑根,致使其大悟,于寺中作偈一首:杯子扑地落,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熄。

此后,虚云的名声不胫而走,开始四处讲经。而其人也在国内外名声大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西藏的一些王公受到外部势力的蛊惑,不承认民国政府,袁世凯命令蔡锷将军出兵西藏。

虚云在得知这件事之后找到了蔡锷,最后接受蔡锷的委托,深入藏区,与西藏的东宝法王磋商,最终得以游说西藏权贵,承认了民国政府。

虚云的这次西藏之旅,让一场战争得以避免,拯救了万千生命。也正是这次虚云的西藏之行,使得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在很多地方得以融合,教法得到了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由于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双半社会,以基督教为首的“洋人”教派大举入侵国人信仰。

而使汉藏融合,不仅加强了民族团结,更是让中国的本土宗教系统得以发扬。

正是因为虚云于此有功,所以民国时期很多政要都要经常去听虚云说法,甚至使笃信基督教的蒋介石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件事外,让虚云名声大振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虚云发誓带着自己的弟子们在抗战爆发之后下山抗日。

当时虚云的一些弟子觉得与敌人作战会造“杀业”,但是虚云却用一句“以杀止杀”,化解了弟子们的心结。

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支,既在战场杀敌,也会在战斗之后潜心忏悔的和尚队伍,出现在了抗日的战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祈福法会上的“公案”

1942年,中国民国主席林森前往南华寺,希望虚云老和尚能够到重庆举办一场法会,以此为抗战祈福。

尽管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法会于抗战来说确实没什么意义,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就不搞迷信这一套了。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虚云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师来做一场祈福法会,对于提振当时人们对于打赢战争的决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已经百岁高龄的虚云法师,从南华寺来到了重庆,于当年的12月9日,举办了一场名为“护国息灾大悲法会”的祈福仪式,期间在慈云寺、华岩寺同设祭坛,进行了整整49天的时间。

在得知虚云来到重庆的消息之后,当时许多的民国政要都想要见一见虚云老和尚,请求其指点一二,有些甚至还想拜在虚云的门下。一时间,蔚然成风,就连笃信基督教的蒋介石夫妇也不例外。

而就是这件事,引出了一起关于虚云与蒋介石对话的公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公案是并不能考证其实,但又在佛教界广为流传的一些故事。

常见的佛教“灯录”里面所记载的就是一些这样的故事,有的还带有一些神秘色彩,所以姑且一听。

在法会期间,戴季陶正巧过生日,于是就在法会间隙办了一场宴请。期间,蒋介石,虚云都在场。

蒋介石拜会虚云,向虚云求教对于抗日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虚云则是从口袋中摸出来了一张纸,然后请服务员拿来了一把剪刀。虚云一讲到将纸剪成了正方形,然后将纸对角连折三次,然后横着剪了三剪刀。

纸屑飘落后,虚云将纸张缓缓展开,呈于蒋介石面前。

蒋介石不解其意,后来虚云便说起了一个关于“三剪刀”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早些时候,一个日本人在香港找到了另外的一名老禅师,向其问未来战争的情况。

结果这个老和尚也同样不言不语,用剪刀在纸上剪了三次,展开之后成为了一个“日”字。

而被见到见下来的那些碎纸片却能够正好拼凑出一个“十字”,一个“卐”(佛教是右旋,法西斯是左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禅师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意大利、德国、还有日本将会成为轴心国

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日”字在剪出来之后是完整的,而“十”字与“卐”字却是碎裂的。

这寓意着战后只有日本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德国和意大利将变得支离破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云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在场的人对于虚云老和尚的寓言笃信不疑。

不过,很多人都认为虚云禅师是有什么神通,其实不是的。

但却能证明虚云法师是一个关心时事,对于政治有着十分独到见地的高僧。

后来抗战最终的结局,与虚云的预料大差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证道“云居山”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对于虚云老和尚,我党还是很礼遇的。而虚云也带着自己的弟子与信徒们拥护中央人民政府。

1952年4月,113岁的虚云受中央的邀请,带着弟子佛源、觉民与中央的护送人员一同北上,参与佛教协会的筹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五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当时大家都仰慕虚云的智慧和名望,于是希望虚云会长,而最终虚云法师拒绝了。

虚云却是称自己老了,实在难堪大任,但是最终大家苦口婆心的劝老法师,老法师拗不过宗人,所以答应作名誉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教协会成立之后,中央实际上是想留虚云在北京休养的。一来我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想拜会下老先生,感谢老先生在过去的危难时期对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

但是虚云却拒绝了中央领导的挽留,带着弟子返回了江西庐山修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庐山百里之外云居山有一座小寺庙,寺庙主持在听闻虚云即将返回江西之后,立即派自己的弟子到庐山去请虚云法师。希望对方能够上山中兴道场。

由于战争的原因,此时的云居山上早已经没有了过去历史上的繁华,有的只是战争之后的残垣断壁。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虚云觉得“云居山”这个名字与自己有缘,于是便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已经是113岁的虚云来到了云居山,当时中央政府再次发来了邀请函,希望其能到北京安度晚年,但是虚云最终再次拒绝。

而一些诸如庐山大林寺、南华寺这样的佛教名刹也向其发出了邀请,结果虚云全都一一拒绝。

晚年的时候,虚云在云居山修建了三座小茅屋,这里就是老和尚最后的道场,老和尚发愿要以自身的愿力,重现此处的繁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教讲究机缘,或许虚云最后正是因为得闻此处名为云居山,便觉得这里将会是自己一生悟道的终点,准备在此证道。

而在此居住之后,各地的僧侣在闻听虚云之名后也是纷纷前来,这让原本寥落的云居山渐渐地热闹了起来,成为了一处佛教圣地。

后来虚云便带着弟子与各地前来求教的僧人们一起重建了山上的真如禅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虚云老和尚病重,临终前慎重嘱咐“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窑化身,火化之后,将吾骨灰碾成细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果,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结缘,满吾所愿,感谢不尽。”

然后虚云又作了一首偈曰:

虾恤蚁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掷江。冀诸受我供养者,同证菩提度众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一书中,记载虚云老和尚圆寂前的一段话:“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说毕合掌,道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虚云用一个“戒”字,完成了对于弟子们的谆谆嘱咐,也就此完成了自己一生的“证道”之旅。

参考资料:《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图书

乐观法师《虚云和尚印象记》

《虚云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 岑学吕 出版时间 1995年09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