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都已经陆续的慢慢发放到准大一新生的手里,十年寒窗苦读,也终于在这个夏天有了回报,相信哪怕最后填报的是职业大学,大专或者三本大学,这些孩子跟所有高校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的心情,都一样是激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情况下,作为一所学校对大一新生们的第一印象,通知书的意义还是挺大的,所以各所学校都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显得与众不同来。比如北京大学的通知书,红色镂空折页看上去质朴高雅又不失大家风范;又比如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合页打开后里面会附送一份清华大学校门的拼图;复旦大学的中英文双语印刷也展现了他的包容与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在这无数大学里面,要说最有诚意的,还应当属陕西师范大学。因为与其他所有大学皆是打印字体不一样,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2007年开始,就是由学校的退休教授亲笔书写的,而且还是毛笔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师范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以后都是要为人师表的,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书至关重要。所以师范大学的老师教授们,也个顶个的厉害,毛笔字写得得心应手。或许是为了对每一届新生都表达出西师大的诚意和教学态度,从2007年开始,学校决定以后的录取通知书都改为手写,而且最好是用毛笔写出来的楷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以为这个决定做出来后,会增加学校的运营难度,毕竟每年三千多封录取通知书,每封通知书上少说也要写四五十个字,折算下来就等于15万字,全部用毛笔写成小楷,还得要求尽量字体大小和风格都一致,美观大方,严谨又无失误,这样的工作,一般人轻易完成不了。

结果这个通知一出,陕西师范大学的十多个退休老教授就站了出来,十分踊跃地表示他们愿意代劳。而这些教授,往往除了是学校的退休教授以外,还是当地的书法名家,早就应该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偏偏他们就站了出来,揽下了这么一件辛苦活。

就这样,从2007年至今的整整13年里,每年的三千多封录取通知书都是由这十几位老教授在暑假里紧赶慢赶,花费十天左右的时间,十分用心且严肃的书写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些退休教授,年轻的六十多岁,年纪大一点的,也八十岁左右了,可他们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情当成是工作或者负担,反而觉得这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情,代表着他们对学校,对即将来学校的孩子们的爱护,哪怕平时他们已经需要别人来照顾才能正常生活,可是在亲手写录取通知书这一件事情上,绝不能假以他人之手。这是他们最后的坚持和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作为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们,在收到这样一份用心良苦的录取通知书时,其内心的激动肯定是溢于言表的。学校大概也的确希望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态度,可以多多用心去认真专研自己的学业,就像他们收到的手写录取通知书一样,没有几十年持之以恒,没有老教授们的刻苦和练习,哪里来的通知书上那漂亮的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