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间流传着不少有关刘墉的趣事,其中一个有趣的传说是他有个“罗锅”的外号,让人忍俊不禁。

尽管历史文献中未曾明确记载刘墉拥有堂堂相貌,但当考古专家揭开“刘罗锅”墓葬的神秘面纱后,人们方才领悟,那些广为流传的传言与野史所描述的形象,实则是毫无根据的谬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

刘墉,名崇如,其诞生之地乃山东诸城,于康熙五十九年之时降临人间。论其家世背景,可称之为显赫的“官宦世家”,承袭了三代官宦之荣光。

刘墉的家族历史可追溯至顺治时期,其曾祖父刘必显凭借才学成为进士,并一路升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的要职。到了康熙年间,刘墉的祖父刘棨亦步亦趋,涉足官场,在四川担任官职。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年间的杰出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政绩和声望,荣升至宰相的高位,成为一代名臣。

自幼便沉浸在书卷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之中,刘墉深受熏陶。他不仅在父亲和祖父的悉心教诲中领悟了心系民生、为官为民的哲理,更在这一过程中奠定了日后步入仕途的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的影视佳作与流传于民间的逸闻趣事里,刘墉、和珅以及纪晓岚这三位名字频频被提及,他们同为乾隆皇帝治下的杰出人物,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与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刘墉的清廉形象与和珅的贪污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忠诚于君主,深爱着百姓,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廉洁的为官之道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不仅经常与那些权贵如和珅斗智斗勇,维护百姓的权益,更是敢于直言不讳,时常以幽默的方式调侃和讥讽那些当朝的权贵,为民除害,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受祖父与父亲的熏陶,刘墉在乾隆十六年踏上了科举的征途。令人瞩目的是,他在第一年便一举夺得了进士的头衔,这一成就标志着他仕途生涯的崭新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刘墉的官场历程,其仕途大致可算是顺畅无阻,这其中自然不乏其父刘统勋的助力与影响。

然而,与纪晓岚那种沉浸在编撰工作中的稳定状态相比,刘墉的命运则显得波折不断。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不断被乾隆皇帝派遣至各地,远离了京城的安稳与舒适。

可以说,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全国各地奔波劳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最初的学政开始,他一步步攀升,历任知府、巡抚,直至最后担任总督一职,职位之升迁,可见其不凡之能力与才干。

审视刘墉的家庭背景,其晋升之路似乎早已在人们的预料之中,显得自然而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皇帝对刘统勋颇为倚重,刘墉因此得以入仕,并自带了一定的政治资本。乾隆皇帝也便顺水推舟,由于欣赏刘统勋,便对刘墉爱屋及乌,时常将重任交付于他。

然而,刘墉重返中央担任官职后,他的政治生涯却开始逐渐显露疲态。频繁地犯下一些小错误,仿佛成了他仕途上的绊脚石,而这些疏忽也不断地引起了乾隆皇帝的不悦。

世人常对刘家历代身居高位、显赫一时的景象投以艳羡的目光,然而,古语有云,接近君王犹如与猛虎为伴,其中的风险与不易也非外人所能轻易体会。

刘统勋与其子刘墉在官场征途中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也曾身陷囹圄,历经牢狱之苦,更有数次命悬一线,几乎丧命。

乾隆二十年之际,刘墉正担任翰林侍读一职。彼时,其父刘统勋身居陕甘总督高位,因他曾建言乾隆皇帝退守哈密,并主张放弃巴里坤,此举触怒了龙颜,遂被定为“阻挠军机”之罪,受到了相应的惩处。

由于此事,刘统勋被解除了职务,并被押解进京接受审判。刘墉也因父亲的遭遇而无辜受累,父子二人最终不幸地一同被关进了牢狱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在刘统勋与其子陷入牢狱之灾后不久,乾隆皇帝对案件进行了深思熟虑。他认识到,虽然刘统勋的进谏方式有所失当,但考虑到他一贯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对刘统勋定罪似乎过于苛刻。因此,乾隆皇帝最终决定宽赦刘统勋及其子刘墉,撤销了对他们的罪名,并出于对其才能的认可,还特意补授刘统勋为刑部尚书一职。

乾隆三十一年,曲阳县的县令段成功因贪污国库银款一事被揭露,这一事件在朝廷内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甚至惊动了乾隆皇帝,使得他对此事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当时,刘墉已然晋升为冀宁道,却未料刑部突然发难,指摘其旧职旧地之失。原来,刘墉曾在太原府担任知府一职,阳曲县正属其管辖之域。刑部借此旧事发难,声称刘墉在任时“未能洞察秋毫”,对阳曲县内发生的某些事情视而不见,遂以“扶同容忍律”之名,上奏朝廷,将刘墉逮捕入狱,并判定其死刑。

乾隆皇帝独具慧眼,洞察一切,虽然对刘墉的死刑予以赦免,但仍旧决定将他派遣至军台效力,以观后效。直至次年,刘墉才得以重返京城,继续履行其职责。

在刘墉漫长的官场生涯中,刘家一直秉持着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门前冷落,访客稀少。与此同时,和珅却手握重权,肆意妄为,其财富之巨,足以与国家相媲美。甚至就连和珅府上的看门人,也拥有着令人咋舌的百万两白银的资产。

反观刘墉这边,他却时常需要将家中闲置的物品携至典当铺,用以换取些许银两,以应对日常所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墉不仅在书法诗文上造诣颇深,其才华更是超越了他所取得的政绩,因此被世人赞誉为“浓墨宰相”。他的书法诗文备受推崇,一度成为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

特别是刘墉的书法技艺,于乾隆盛世之际,与梁同书、王文治、翁文纲四人共同被赞誉为“清代书法四大家”,彼此齐名,各领风骚。

在嘉庆帝执掌大权之后,刘墉在调查和处理和珅贪污一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去和珅这一朝廷的顽疾后,朝廷政务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心头的重压得以释放。而刘墉因此举备受民间赞誉,赢得了百姓的深深拥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庆九年腊月廿五,一代名士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之宅邸安详辞世,享年寿终正寝,春秋八十五载。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刘墉在离世的那一天,依然坚守岗位,前往南书房履职。夜幕降临,他更是盛情设宴,款待来访的宾客。

《啸亭杂录》中详细描述了刘墉临终时的情景,他直至夜幕降临时分,仍保持着端坐的姿态,安详离世。更为奇特的是,他的鼻尖竟有垂下的一缕气息,长度超过一寸,仿佛是在诉说着他一生的传奇。

细思之下,刘墉的一生可算是走到了尽头,以安详离世画上圆满句号,可谓功德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