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后,陈毅向夫人张茜述说:

作为外交部长这一职务的兼任者,我面临着四种可能的结果。首先,我有可能在这一岗位上取得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其次,也有可能我的表现平平,没有太多突出的成绩。再次,我必须警惕自己避免犯下错误,因为外交工作的复杂性不容任何疏忽。最后,我也必须注重身体健康,以免因过度劳累而罹患重病,影响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作为声誉卓著的共和国元帅,为何会接任外交部长一职?他又缘何发表如此言论?在他担任外交部长期间,究竟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怎样的杰出贡献呢?

【让元帅当外交部长】

1955年,解放军作出了历史性的决策,首次推行军衔制度。在军衔评定的初期阶段,毛主席提出,对于那些已经投身地方工作的同志们,为了确保他们能够更加顺畅地履行职责,不妨暂不考虑军衔评定。

所有人对此都持有一致的观点,尽管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行军作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们并未因此被授予军衔。

陈毅在当时的职务并非局限于军队,他已被调任至国务院,担任副总理要职。他不仅负责政法、文化等领域的日常管理,还积极筹备接手外交部门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1955年9月初的时候,一份元帅名单由相关部门呈报上来,令人惊讶的是,陈毅的名字赫然在列。尽管毛主席先前曾提出,鉴于某些因素,陈毅或许不适宜被授予军衔,这一意见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和支持。

在关键时刻,周总理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具体来说,在9月11日那一天,他亲自致电杨尚昆,明确表达了对陈毅授予元帅军衔的提议。

周总理的论点毋庸置疑,陈毅自早年便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不仅在南昌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中,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遗憾的是,先前的新四军军长和政委相继在战争中英勇献身,而陈毅则在建国后成为了新四军这一光辉群体的杰出代表。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陈毅不负众望地引领着第三野战军,成功攻克了南京、上海等诸多关键城市。因此,他荣获元帅军衔,这一殊荣实至名归。

众人理解了周恩来总理的深思熟虑,因此最终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了此事。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陈毅被选为共和国的元帅。

然而,即便在授予军衔之后,陈毅并未重返军队,而是投身于更为迫切的外交部工作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领域人才匮乏,但外交任务却异常繁重,亟需得力干将挑起大梁。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毅的才能和经验备受瞩目,他被委以重任,为国家外交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总理在建国之初,便身兼国务院总理与外交部长的双重重任,他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以确保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到这一情境,毛主席对周总理的体力状况感到忧虑,担心他无法长期承担外交部的工作。因此,他与周总理共同商议,计划寻找一位合适的替代者来接任外交部的事务。随即,他们投入到了确定人选的筹备工作中。

经过认真考量与细致商议,他们一致觉得陈毅具备胜任此项工作的能力,于是决定将其调至国务院。此举旨在让他能够提前以副总理的身份,深入接触并熟悉外交部的日常运作。

在获得授衔之后,陈毅并未急于离开国务院,而是选择了耐心等待,以期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接过外交部长的重任。岁月流转,时至1958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经过深思熟虑,均认为此刻正是陈毅走马上任的最佳时机。于是,陈毅不负众望,正式肩负起外交部长的重任。

陈毅深知外交部的工作绝非易事,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影响,因此,他向夫人张茜传达了那番深思熟虑的言论,以此强调在外交事务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谨慎和警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实践检验,陈毅所预期的第一种结果确实成为了事实。他出色地履行了外交部的职责,成功地呈现了一份令全国上下皆感欣慰的答卷,无愧于大家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