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为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大规模裁军和削减军费开支。

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中国军工企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许多兵工厂濒临倒闭的边缘。

然而,一场中东战争让这些军工厂起死回生,更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外汇交易额。

打了八年的两伊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多少外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兵工厂面临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中国在军事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和雄厚的军工体系。

截至1975年,中国军队的总兵力高达610万人,军费开支更是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7.37%。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步意识到短期内难以爆发大规模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邓小平的决策下,中国从1980年开始实行大规模裁军,和削减军费的政策调整。

这一调整对中国军工企业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在军费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空军有31个项目被迫停止,海军有11个项目搁置,炮兵部队更是有45个项目被终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军工企业的订单锐减,上百家军工厂面临生存危机。

当时,中国军工企业遍布全国,从业人员高达70多万,仅维系基本运转就需要大笔开支。

在军费紧缩的大环境下,这些原本依赖国家军费投入的军工企业陷入了困境,部分企业不得不开始生产民用品维持运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中国航空工业公司下属的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曾是中国战机制造的重镇,在那个特殊年代,被迫开始生产洗衣机和汽车零件;负责浓缩铀生产的兰州504厂更是被迫改行生产雪糕,将原先装填手榴弹的木箱改作雪糕包装箱。

还有不少军工企业面临彻底倒闭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伊战争的爆发

就在中国军工企业陷入窘迫之际,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然对邻国伊朗发动了进攻,由此引发了著名的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爆发的根源在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和宗教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东地区两大石油大国,伊拉克伊朗都对阿拉伯河流域蕴藏的丰富资源虎视眈眈,双方在该地区的边境线经常发生冲突。

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新上台的霍梅尼政权驱逐了美苏在伊朗的势力,这引起了美苏的不满。

为了削弱伊朗政权,美苏开始支持伊拉克,并为其提供军事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此鼓舞,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痛下决心,决定一举攻陷伊朗。

1980年9月22日清晨,伊拉克空军对伊朗境内15个城市及空军基地进行了大规模轰炸。

随后,伊拉克出动5个师2个旅的陆军部队,在炮火掩护下迅速攻入伊朗国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遭到伊拉克的突然袭击,伊朗人民很快反应过来,运用"人海战术"形成反攻。

双方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战火一直持续到1988年才最终熄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伊战争引发军火大战

作为两个中东地区的强国,伊拉克和伊朗在战争伊始都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为了尽快取胜,双方从一开始就大举购买武器装备,其主要供应商是美国和苏联。

起初,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并未对军售设置太多限制,两国的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伊拉克和伊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双方的军费开支迅速攀升,财政赤字严重。

到1982年,两国的军费开支已经超过了上百亿美元。

面对来自两国的巨大军火需求,美苏开始调整政策,大幅提高武器价格并限制出口数量,意图遏制战争的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苏的做法可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希望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两国停火,从而在停战后重新介入中东事务。

受到美苏武器禁运的影响,伊拉克和伊朗不得不转向其他国家购买军火,而中国就成为两国主要的武器供应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抓住机遇出口军火

与美苏的武器相比,中国军火虽然技术落后,但价格实惠且操作简单,非常适合伊拉克和伊朗的国情,因此很快受到两国的青睐。

在获知两国购武需求后,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决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大力出口军火,以获取外汇支持国内的经济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伊拉克通过约旦与中国取得联系,先是向中国订购了近3000辆69式主战坦克和320辆装甲抢救车、80架歼-7战斗机等。

随后伊朗也纷纷向中国大手笔购买坦克、火炮和战斗机。

两国对中国武器的需求量巨大,以至于中国国内多家军工企业的早期库存很快就销售一空。

为了完成后续订单,濒临倒闭的军工企业们迅速组织起来,全面恢复生产,并大规模招聘工人,实行夜班加班制度,日夜赶制武器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伊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期间中国每年对外出口额从未低于12亿美元。

到了1986和1987年,两伊战争军火订单甚至使中国年出口额达到了22亿和24亿美元的历史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这8年间中国从两伊战争中获得了约5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军火出口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伊战争拯救中国军工企业

这笔巨额的军火出口收入无疑是雪中送炭,拯救了中国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使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一方面,大笔外汇为军工企业的运转提供了可观的资金支持,使它们暂时摆脱了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两国订单的需求量巨大,军工企业不得不大规模增聘工人,恢复和扩大生产,为解决就业问题也作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两国对武器的差异化需求,中国军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出了多种新型号和新功能的武器装备,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通过两伊战争的军火订单,中国的军工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迅速摆脱了单纯依赖军援的旧模式,转而大规模进入国际军火市场,成为多个国家的主要军火供应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武器装备以其性价比优势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赢得了广泛好评,中国的军火出口国逐步扩大。

比如沙特阿拉伯在两伊战争期间,就向中国购买了价值35亿美元的东风-3导弹,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伊战争的影响

伊朗和伊拉克长达八年的战争最终以两败俱伤告终。

双方在战争中的伤亡总人数超过100万,经济损失高达5400亿美元。

然而,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从战争中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政治和领土收益。

两伊战争虽然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无谓的牺牲和创伤,给国家带来的是资源的极度浪费,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是人类的正途。

正是两伊战争这一教训,进一步坚定了中国永久性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走和平共处的发展道路。

中国坚信,维护世界和平才是中国的最大利益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两伊战争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影响了两个中东国家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

这种意外的外部机遇,成为中国军工企业和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契机。

所以,一提到两伊战争,人们通常就会想到,这是一场给中国带来意外收获的"幸运战争"。

让濒临破产的中国军工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为后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时间;也为当时落后的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伊战争的故事很好地印证了一个道理:机遇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虽然两伊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意外的机遇,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完全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实力和策略。

正是凭借军工体系的雄厚积累,中国军工企业才能在两伊大单中取得成功。

正是有了务实的对外政策,中国才能赢得伊朗和伊拉克的信任,在中立立场的基础上获得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有了远见卓识的发展理念,中国才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谋求和平发展。

两伊战争是一个幸运的机遇,那么中国自身的准备和智慧,就是把握这个机遇的关键所在。

机遇虽然来自外部,但真正的发展动力,还是要源于自身的奋斗。

历史已经证明,与其被动地等待机遇,不如主动地为自己创造机遇。

中国从事实中汲取了智慧,在和平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在新时期,中国必将抓住更多的机遇,譬如"一带一路"倡议等,书写更加灿烂的发展篇章。

从两伊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小国转身的曲折历程,也体现了一个大国谋求发展的远见卓识。

这种阅历和智慧,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