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钟于

又是一年毕业季,感伤之余,“那些毕业也无法舍弃的破烂儿”也引发不少共鸣。书的护封腰封、电子产品的包装盒、护肤品空瓶、废弃的数据线……不盘不知道,一盘常常令人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儿”。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爱囤东西,并不新鲜。每个家庭,或许都有舍不得扔东西的长辈,有那么一些“隐秘的角落”。可能是冰箱缝里、柜子侧面,存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塑料袋、编织袋,大袋套中袋、中袋套小袋,重重叠叠。问,就是还有用;扔,指定跟你急。犄角旮旯里,甚至能翻出年岁比家里孩子还大的物件。用过的药瓶子被改造成调料罐,油桶里装上了大米,回想生活中见识过的各类脑洞大开的旧物改造再利用,再品《我的阿勒泰》里那句“盐罐不要动,里面是洗衣粉”的台词,可能会读到更多生活味而非糊弄学。“物尽其用”的传统生活哲学,曾经物资匮乏练就的惯性,成就囤积这个“全国统一家庭习惯”。

如今,拾起破烂儿的年轻人,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架势。有奶茶袋重度爱好者,将花里胡哨的奶茶袋子整整齐齐码在一起,蔚为壮观;有文艺青年,把电影票根、景区门票分门别类放在收藏册;更有爱鞋人士不舍鞋盒,一个一个摞得齐人高。除了这些尚在正常范围内的“藏品”,有的则已稍许离谱:商品标签、衣服吊牌、糖纸、泡面盖子、奶茶杯子……在社交平台的分享中,可以说,只有大家想不到的,没有年轻人囤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晒出收集的泡面盖。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总爱吐槽“囤破烂”的年轻人,怎么也活成了同父母一样的“收藏艺术家”?“虽然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派上用场,先攒着肯定错不了”,实用主义击中了不少人的命门,家里就这样慢慢多出了不少东西。质量好、颜值高的购物纸袋,送朋友礼物时正好用上;外卖多送的一次性餐具,家里来客时就少了收拾的烦恼;电子产品的包装盒简约大方,“爆改”一下就是全新的收纳盒。虽然大多数时候,被遗忘可能是这些物件更普遍的命运,比如,留了一抽屉家用产品说明书,机器故障时却习惯线上求助;旅游景区买的雨衣,带回家准备应急,却常年压箱底。以备不时之需的“时”似乎总是难觅,但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正在通过这种习得的省俭,慢慢建构自己生活的秩序。只不过,日积月累的分量,难免让人在搬家时怀疑人生。

有的图实用,有的是为生活留痕。学生时代攒起来墨水用尽的笔芯,满满当当的笔筒,就是努力过、拼搏过的最好见证;奶茶店、咖啡店的联名款纸袋、杯套,连同“快乐水”一起,构成生活的“小确幸”;电影票、景点的门票甚至一顿餐食的消费小票,定格了与友人、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也留下好好生活的证据……有人说“一个人的一生,似乎就是他/她用过的、正在使用的和从未使用但业已拥有的东西构成的。”赋予物品以使用价值之外的生活美学,允许他们成为日常生活的点滴诗意,每拾起一样东西,就仿佛唤醒了一段记忆。很多看似普通无用的东西,即使会随着时间流逝褪色、泛黄,却依然被人们视若珍宝,原因正在于此。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近些年,“断舍离”概念走红,不少人追捧这样的“轻盈人生”。还有人分享经验,扔掉一个无用之物的最佳时刻,是拥有它的第一刻,比如,拆开包装盒的一瞬间,换下手机壳的当下。但话说回来,如果这样的收集提升了对生活的掌控、对美好的感知,谁又能说是“为物所累”而不是“不物于物”呢?

这正是:

破破烂烂难断舍,其中至乐唯自知。

大家晚安!

(文|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