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影《飞驰人生2》中,曾经的冠军车手张弛沦为落魄驾校教练,但却依然坚持练习赛车,最终在巴音布鲁克拉力赛中夺得团队冠军,实现了从低谷到顶峰的逆袭。

在影片中,张弛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努力过无数次了,但我明白,机会只存在于其中的一两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想想,这句话符合很多行业的发展规律,在行业初期,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处于低谷,盈利艰难、亏损、裁员成为常态,企业也处在努力无数次的状态,直到行业风口出现,抓住风口的企业会如同张弛一样“守得云开见月明”,而没有抓出风口的企业,自然也就被行业淘汰,当下火热的激光雷达企业便是如此。

此前,国内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在上市之后股价便遭遇大幅下跌,而在国外的多个海外激光雷达企业也过得十分艰难,破产、合并成为常态,就连Tier1巨头博世也宣布放弃了激光雷达的研发。

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激光雷达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前有马斯克表示“用激光雷达的都是傻子”,后有纯视觉和激光雷达的路线之争愈演愈烈,也给激光雷达企业的前途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今年激光雷达行业仿佛迎来了拐点。有消息称,禾赛科技相关人士表示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速腾 参数 图片 )聚创也在一季度财报发布后计划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余承东此前也透露今年一季度华为智选车BU已经扭亏为盈,行业巨头的接连发声,让激光雷达行业仿佛迎来了春天。

根据种种迹象来看,在激光雷达行业,那只存在于一两次的机会或许真的已经开始出现。

好看的财报,莫大的信心

在很多行业中,巨头的发展情况也往往代表着一定的行业风向。而在今年一季度,国内的激光雷达巨头们交出了一份利好的财报。

从2024年1-3月的激光雷达装机量来看,国内市场的巨头主要有速腾聚创、华为技术、禾赛科技、图达通等几家企业,以完成IPO的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为例。

先看禾赛科技的财报。2024年第一季度,禾赛的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59101台,同比增长69.7%,其中ADAS激光雷达交付量达52462台,同比增长68.1%,实现了季度总交付量、ADAS产品交付量同比增长的三连跳,Robotaxi+ADAS综合毛利率达38.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禾赛科技今年一季度的净亏损为1.07亿元,同比去年缩小10.08%,也说明其亏损正在收窄。禾赛联合创始人及 CEO李一帆表示:“在第一季度,我们在季节性因素以及Robotaxi业务需求较去年放缓的情况下,依然展现了出色的财务韧性。”

再看速腾聚创的财报表现,则显得更加有底气。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速腾聚创的总收入达3.6亿元,同比增长149.1%,亏损情况也出现了大幅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产品销量方面,一季度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出货量为12.04万台,其中ADAS激光雷达销量达11.62万台,同比增长542%,激光雷达产品类别的毛利率也从2023年第一季度的毛损率58.5%改善到今年第一季度的1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虽然双方仍然处于亏损之中,但却纷纷交出了十分有前景的财报,这无疑大幅提振了行业信心。

崛起外因:高阶智驾的下沉效应

看完了财报表现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为什么激光雷达企业突然迎来了春天。笔者将其概括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便是高阶智驾的下沉效应。

目前激光雷达企业的主要赢利点大概分为两方面:Robotaxi和ADAS。而对于以上企业来说,Robotaxi在他们的业务中只占一小部分,如禾赛今年一季度的激光雷达销量为59101台,其中ADAS激光雷达交付达52462台,速腾聚创今年一季度的激光雷达销量为12.04万台,其中ADAS激光雷达销量达11.62万台。

不难看出,ADAS激光雷达业务才是激光雷达企业主要销量,而利好其销量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就是高阶智驾的下沉效应。要知道,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卷”,车企卷技术、卷配置、卷价格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以往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车型价格较高,甚至要30多万元、40几万元,但到了现在,20多万元的车型已经成为激光雷达的战场,越来越多的车型都开始标配激光雷达,甚至有低于20万元的车型也选择搭载了激光雷达。

举个例子:如零跑C10的增程210智驾版,就选择搭载了128线的激光雷达,这在过去完全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为智能化”几乎已经被行业奉为圭臬,而2024年更是被许多车企视为城市智能驾驶的大年,纷纷开始布局、落地城市智能驾驶功能,这无疑成为了激光雷达爆发的推动力。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仍然在不断提高,在今年4月上半月,国内的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经突破50%大关,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第三周(13日~19日)国内的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达16.8万辆,渗透率达50.2%,首次超过燃油车。

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正逐渐扩大,智能驾驶最终则会演变为科技平权的结果。届时,高阶智驾逐渐下沉,激光雷达的适用范围将越来越广,需求增加之后,厂商的出货量自然也会增加。

崛起内因:技术降本与规模化降本

在行业早期,激光雷达的成本过于昂贵,导致很多车企望而却步,甚至马斯克炮轰激光雷达也不难理解,因为这会直接导致利润的受损。关于此点,可以查看笔者此前的文章:

但到了现在,激光雷达的成本正在大幅度降低。有行业人士表示,一台2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其智驾方案成本大约在8000元左右。要知道,在几年前的一颗激光雷达,都远不止这个价格。

在降本之后,激光雷达路线也让车企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它和纯视觉路线就像是两条各有所长的大路,都能通向实现自动驾驶的“罗马终点”。然而,根据目前的行业情况来看,由于纯视觉路线对研发、算力等需求较大,所以只有较少的企业坚持此路线,大多数厂商还是选择激光雷达的路线。

而厂商降本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笔者将其概括为技术降本和规模化降本。

技术降本上,则是通过对激光雷达的架构进行改进,提高各个板块的集成度,使其结构变得更加简单,达到降本。

有消息称,速腾聚创CEO邱纯潮表示,现在量产产品的架构还不是终点,未来速腾量产的激光雷达产品可以由5个收发模组变为一个,进一步降低内部元器件的数量和系统复杂程度,带动成本继续往下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则是规模化降本。结合前文的高阶智驾下沉、新能源汽车份额提升,以及本段的激光雷达降本,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激光雷达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多。而随着产量规模扩大,激光雷达就必然经历规模化降本效应,这也是所有工业品的基因。

简单来说就是,激光雷达销量越多,成本也就越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一款激光雷达包括研发、设计、工厂建立、产线搭建,以及工资等等成本,但这些成本中的很大部分都是一次性投入,也就是说随着产品卖得越多,平摊在每个产品身上的成本也就越低。

同时大规模的出货量,也让激光雷达厂商有了更多跟上游芯片、物料等供应商谈判的资格,获得更低的物料采购成本,让激光雷达的成本再度下降,厂商与供应商之间的拉锯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了大规模的出货量后,激光雷达厂商就相当于有了不败的底牌。

以上,便是激光雷达崛起的内因。

尾声

从亏损到看见盈利的希望,激光雷达厂商的ADAS业务已经看到了很好的前景,而在Robotaxi领域,目前国内的网约车高达数百万,一旦Robotaxi也实现规模普及,那必然会和ADAS一样,成为激光雷达爆发的另一个拐点。

也就是说,在种种因素叠加之下,激光雷达行业已经构建了一份美好的蓝图,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巨头仍处在盈利艰难的情况下,能否顶住亏损压力,熬到风口来临,才是赌赢未来的关键。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