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探中华》不仅呈现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知识普及,更以传统文化触摸当代精神,提示我们不忘来路,继往开来。

简牍里有什么?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智慧的古人就用竹简和木牍作为书写载体,他们的屯戍劳作、衣食住行、往来书信等皆有记载。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简牍文献,是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更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

于一档文化类节目而言,要在有限的影像篇幅中,通过简牍探索中华文明的基本图景与现实路径,需要功课与智慧。而刚刚收官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节目播出以来,共收获热搜热榜383个,相关话题阅读总量累计超12亿,央视频客户端视频播放量累计超3945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造“文化新场景”,好看才能让小众变成大众

如何让简牍更加“鲜活可触”?

为呈现更理想的节目效果,《简牍探中华》在“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不同环节中不断挖掘细节。书写在简牍上的文字,在节目中变成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第一期节目就让人眼前一亮,两千多年前各种人物的名字、街头市肆的风物、军需物资的管理、剿灭匪寇的过程等历史一角在全新演绎下,交织成热气腾腾的生活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中,简牍记录的古代生活被一一还原,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人们了解历史、观察历史提供了一扇微观窗口,也让简牍中寥寥数笔的小人物“活”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神还原”的秦吏群像,还是汉代戍边吏卒的巡查“打卡”生活,或是一代代啬夫在悬泉置的坚守,每期节目中都有不同小人物,他们的故事激发共鸣的同时,也让人透过那些渺小但闪闪发光的身影,看到那个灿烂时代。

凭什么“冷门”不冷,“绝学”可继?因为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也与当下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例如,一封吏卒“敞”写给友人“子惠”的信,大意是:“我的裤子破了,想请你暂时借给我一条裤子,就用一两天,保证尽快归还。”这不仅侧面反映了汉代边塞生活的艰苦,更用“尺牍诉衷情”的方式,让“简牍”的生命力进一步释放。

《简牍探中华》打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新场景”,在这个场景里,观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千年之外的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个性化呈现与精神性表达,让节目成功实现由“小众”到“大众”、从“分众”走向“泛众”的跨越。正如观众所说:“节目真的让书写在简牍上的文字‘活’起来了,不仅带我们学习了或磅礴,或深刻,或有趣的史书以外的历史记载,也让我们记住了禄、昌、喜、寿、弓、弘、汉强、樊夏良等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普通通、有情有性的小人物,‘他们曾经来过,他们如此鲜活’!”

描摹“文明新书写”,研究成果让简牍更有价值

文明,不是一段段尘封的考古文物,而是需要从历史中揭示出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认同。

简牍的书写起到了“溯源”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深沉记忆,进而回答了许多历史中争论不休或者溯源不清的问题。

比如,银雀山汉简的出土证实了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书,聚讼纷纭的议题随之涣然冰释;悬泉里程简与居延里程简相互补充、印证,共同勾勒出从敦煌向西的行驶路线,实证了古丝路的存在及具体走向,为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申遗“丝绸之路”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提到的“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隄水”,又让我们看到两千多年前为环境保护立法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牍的书写也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它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演化并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形成了今日的样貌。

不管将目光聚焦在“张家山汉简”为观众揭示2000多年前中国早期数学和保健操的独特之处,并在结尾揭示失传千年的《乐》经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是聚焦“天回医简”,挖掘失传两千余年的扁鹊医学经典,展示简帛数据库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是以现代科研手段实证了武威汉简医药简“治伤寒逐风方”的科学内涵,历史中的文献叙事与当下的考古实证交相呼应,巧妙地勾勒出中华文明演进的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够看到,一方面,简牍为我们理解历史、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参考,一些标志性的节点都在简牍的“探”中有了确切的答案;另一方面,它让我们可以顺利抵达历史深处,它映照着过去,字字句句像是勋章,彰显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迸发出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量,这种精神指引更难能可贵。

在溯源与传承中,《简牍探中华》开创了一种用文化节目“续写”文明史的新方式。通过尊重现实材料和学术成果,每一期节目都致力于呈现最新研究成果。这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和探索动力,也促进了公众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了解和认知,有助于引发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通过这种更具有现实回应的表达,《简牍探中华》向公众展示发展了百年的中国简牍学对于历史的价值,以及这种数量之庞大,品类之丰富,内容之重要,涉及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如何从节目到生活中的,让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传诸后世。

讲述“中华新故事”,文化自信更能激发情感共鸣

简牍,书写着文化的深沉记忆,蕴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是国家的“金色名片”。

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指引未来,照亮今人走向未来的路。它的价值是多向的,不仅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无可替代、无法估量的精神价值。不少网友表示,“这节目让我无痛学历史了”“节目能下定决心做大众不熟悉的内容,甚至是门槛有点高的内容,这个勇气就非常值得点个赞”“中华文明,何其博大,我们何其渺小,以渺小之躯不断向博大求问、求知,然后知古鉴今,这种‘探’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自信并非停留在守成之中,而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前行。《简牍探中华》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是一个持续演化的体系,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来传承和发展。这种持续的努力不仅在科学实证和研究领域上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文化,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文明、展示文化自信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讲述中华故事的生动素材。例如从农业、手工业的法律文书规定,到秦代“公务员”行为准则,都能在云梦睡虎地秦简里找到答案,这是第一次系统发现的秦代律法,这些简牍为研究秦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参考依据。

不管是甲渠候官令史“夏侯谭”的忠诚与智慧,以及他和尉史“樊夏良”并肩作战、守卫边塞的故事,还是“华”“安”“昌”“禄”几人注视着正在诵读《大风歌》的一家人缓缓念出“大风起兮云飞扬……”串联起历史的变迁,这档节目真实呈现了历史潮流中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拉近了观众与不同时代的心理距离。通过个人抉择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故事,观众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历史背后的价值观念与道德选择。正因为这样,节目也在润物细无声的叙事中,传递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简牍探中华》通过全面、深入探究中华文明,以及展示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深刻内涵,让人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历史、更有勇气地面向未来,进而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更加充沛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这种提升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过程,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精神世界,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