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长泰,湖北大悟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博士。

摘要:南宋理学家张栻的理学思想丰富,他对义范畴内涵的诠释是其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栻义范畴的理学内涵凸显了理学思想架构,主要包含仁义的本义、天下的通义、理义的用义和人伦的节义四层内涵;四层内涵分别是行而宜之之义、价值共通之义、心体义用之义和礼节规范之义。四层内涵彰显了本义、通义、精义和节义,突出了本体、价值、学理和人伦的要义。 关键词“张栻;义范畴;理学内涵

南宋理学家张栻的理学思想丰富,他对儒家哲学的范畴都有诠释和新解。可以说,张栻既传承古圣先贤的内涵宗旨,又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如张栻对仁范畴的内涵和礼范畴的内涵都有其鲜明的理学体系,“张栻对仁的诠释凸显了美学视角”[1],“张栻对儒家礼内涵的诠释彰显了其理学思维径路”[2]。张栻对义范畴的内涵诠释也同样凸显了他的理学思想特征,因此,义范畴内涵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彰显出本义、通义、精义和节义四层内涵,突出了本体、价值、学理和人伦四个方面的要义。

一、仁义本义:行而宜之之义

张栻对义范畴的诠释首先要凸显其本义。本义,是对儒家古圣先贤思想的继承。儒家先贤认为义是对仁的执行并且达到合适的程度,是行而宜之之义,因此义就是对仁的行动和贯彻,且达到合适的意思。正如韩愈所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3]古圣先贤将义解释为“行而宜之”,张栻继承了这一传统。张栻认为义的本义来源于仁,是对仁的行动和贯彻,义的本义是因仁而义,义来源于仁,义依赖于仁的核心价值,义的根本在于仁,因此义的内涵首先是仁之义。

首先,张栻认为义是宜的本义。义合于仁并且达到合宜,即合于仁而宜。张栻说:“仁义具于人之性,而其实则见于事亲、从兄之间。盖仁故能爱,爱莫大于爱亲。义者宜也,宜之所施,莫宜于从兄也。扩而充之,仁义盖不可胜用,而实事亲从兄之心也。故智者知此而弗去者也,礼者节文此者也,乐者乐此者也,岂有外此者哉?”[4]464仁义是人的本性,义是对仁的合宜,有仁才有义,义合乎仁的根本,义是对仁的实施并且达到合宜,合乎仁的行动也就达到了义的要求,也就是说仁是义范畴的本义。“义者宜也,故宜莫大于君臣,故以不仕为无义”[4]288。义即宜,达到合适、合宜,有仁的本体价值。义合乎仁的本体,就是有义,因此义的内涵是本体仁的义,义是合乎仁的义,因仁而义。因此,张栻义范畴的本义是合宜,即合乎仁。

其次,张栻认为义以仁为本。这就是说无仁不成义,义依赖于仁而生。张栻说:“人莫不重于其生也,君子亦何以异于人哉?然以害仁则不敢以求生,以成仁则杀身而不避,盖其死有重于生故也。夫仁者,人之所以生者也,苟亏其所以生者,则其生也亦何为哉?曾子所谓得正而毙者,正此义也。志士,志于仁者,与仁人浅深虽有间,然是则同也。”[4]255-256义是正义之义,不是邪恶之义,之所以能够生成正义,是因为有仁为本体之源,义的生成源自仁的本原,志于仁而有义。正义高于生存的价值,人之所以能够舍生取义,其原因是义以仁的本体价值作为根本。“仁莫大于爱亲,其达之天下,皆是心所推也。故其等差轻重,莫不有别焉,此仁义之道相为用者也。若夫爱无差等,则是无义也;无义,则亦害夫仁之体矣,以失其所以为本之一者故也”[4]418-419。张栻认为产生不义的原因是失去了仁的核心和方向,没有仁必然导致无义,有仁才能有义,义的本体来源于仁的发端,仁发出来才有义的彰显。张栻通过本体之仁来诠释义,说明义没有脱离仁这个本体,而人以仁为本体,这一观点符合古圣先贤的思想。陈来教授就认为“仁体”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核心,通过对“仁体”的研究,沿袭和推进古代仁学,提出了“仁学本体论,或仁体论哲学”[5]。仁是本体,是义的根本。“仁是人之本体的学说发端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以仁为人,人以仁为体,先秦仁学实际上是仁体为核心的人本论学说”[6]。有仁的本体才能生成、形成义的内涵,有仁而有义。因此,张栻义范畴的本义是以仁为基础的本义。

其三,张栻认为义是正路之义。义是正义,正义才是人的必由之路,人有仁的本体,依据仁的本体宗旨行动才能走上正路,正路即义的本义。张栻说:“夫义,人之正路也,倚于一偏,则莫能遵于正路矣。惟君子之心无适也,而亦无莫也,其于天下惟义之亲而已。盖天下事事物物皆有义焉,义者存于中而形于外者也。无适、无莫,而义之与比,犹孟子所谓勿忘、勿助长,而必有事焉者也。孟子言学者之用工,而此言君子之存心耳。或曰异端无适无莫矣,而不知义之比,此其所以异于吾儒,盖失之矣。夫异端之所以不知义者,正以其有适有莫之故也,盖未有不堕于一偏者。若果能无适无莫,则所谓义者,盖森然自得于物则之中矣。”[4]127君子以仁为本心,行动符合仁的宗旨则达到了义,有仁的本心则不会偏离正路,人的本体是仁,义是行仁的路,人在社会中坚持义的正路则不会受外界的影响,不会有异端思想。“尚志者,以立志为先也。主乎仁义,所谓志也;不主乎仁义,则伥伥然何所据乎?谓之志不立可也。杀一无罪,非其有而取之,举是二者,欲其推类而知仁义之所存也。夫杀一无罪而非仁,由是而体之,则仁之所以能爱者可得而推矣。非其有而取之为非义,由是而体之,则义之所以为宜者亦可得而推矣。居仁由义,居则不违,由则不他也。居仁则体立,由义则用行,大人之事,亦不越此而已矣。然则学者可不以尚志为先乎?志如木之有根,必有是而后可以有进也”[4]609-610。仁是本体,义是道路,居仁由义,以仁的本体作为发端,行动不偏离仁,就是符合义的宗旨。仁是天地的本体,更是人的本体,义则是人的道路,人有根,枝叶才能旺盛,居仁行义,义即是以仁为根本的义。因此,张栻义范畴的本义是以仁为本体,义是正路之义。

二、天下通义:价值共通之义

张栻对义范畴的诠释首先彰显了“行而宜之”的本义,义的内涵凸显了仁的本体基础。基于此,张栻又说义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标准,是天下大义,是人人共同认同的价值;义的内涵凸显了天下共同认同的价值理念,是价值共通之义。张栻对义诠释从本义走向通义,显示出义的第二层内涵是价值之义。

首先,张栻认为义是大道之义,天下共通。义要得到天下认同才能称为义。张栻说:“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盖以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与天地万物本无有间,惟其私意自为町畦,而失其广居。失其广居,则迁夺流荡,亦无以立于正位而行其大道矣。”[4]423天下共通,天下认同,共同之义是大道之义,以天下共同认同的价值为基础,即天下为公,公的价值是天下通义。《礼记》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7]1413-1414义是大道之义,是天下之义,义是仁的义,义是正的义,但义最重要的是天下共同认可的义,义是天下人共同的价值观。义要做到天下人人都认可,须以民众的意愿为根本,这才是义内涵应有之义。正如王船山所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自定也。三者有时而合,合则亘千古、通天下、而协于一人之正,则以一人之义裁之,而古今天下不能越。有时而不能交全也,则不可以一时废千古,不可以一人废天下。执其一义以求伸,其义虽伸,而非万世不易之公理,是非愈严,而义愈病。”[8]以公共利益为义,以关注公共关切为大义,天下都认同的义才是义的归宿。义是纵向、横向的通达,是全面权衡的天下共同价值利益,通达权衡体现了张栻义范畴是大道之义的内涵。

其次,张栻认为义是以民为义,是百姓认同的义。义以仁为本体,符合天下的通义,即符合天下民众、百姓的利益,是天下人人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张栻说:“民之义,百姓所公共之义,如《大学》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是也。”[4]151义是天下共同认可的义,不是个人狭隘之义。民众都希望达到的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9],即义的内涵是人人内心认同的以理为基础的大义。义之所以是天下之通义,是因为义是天下道心、公心而不是私心。《尚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注释说:“人心则危而易陷,道心则微而难著。”[10]义是天下都认同的道心,是天下共同期望的价值观念。张栻说:“‘集义’者,积众义也。盖得于义则慊,慊则气所以生也。积之之久,则一息之必存,一事之必体,众义辐凑,心广体胖,俯仰无怍,而浩然之气充塞矣。其生也,非自外也,集义所以生也。”[4]361义是众义,是众人之义,不是少数人的个人之义;众义是大义,坚持大义才能实现生命力的长久和旺盛,以众义为义体现了张栻义范畴的整体之义。

其三,张栻认为义是使命之义,是天下国家之义。义是大义,以宗族、国家、天下、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使命,不以个人的、狭隘的利益为使命,关注整体的利益和价值。“士之为士,以实为贵也。行己有耻,不为不义也。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周于用也。宗族称孝,乡党称弟,虽未知其见于用何如,然其孝弟之行已信于人也”[4]231-232。士人的使命是志向在天下四方,为君王完成大义使命,不偏于个人、某一人或者某一方面。“夫孝子之心,莫不以尊亲为至也;而尊亲之至,有过于天下养者乎?是所谓尊之至,此舜之孝思所以为天下万世之则也。然则天子固为天下尊矣,而天子之父又天子之所当尊,此太极之所以为一,古今之通义也”[4]507。天子的使命是为天下人服务,天子以天下人为义,天下人又以天子为义,互相尊为亲人。“不徇乎外,惟自反而求夫理义之所安,其所守者约而已。约谓义也”[4]358。约是约束、理性、整体的意思,不偏于一隅,以约为义即是以整体的担当为使命,关注整体的利益和价值。“有太极则有两仪,故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者,性之所有,而万善之宗也。人之为仁义,乃其性之本然。自亲亲而推之至于仁,不可胜用;自长长而推之至于义,不可胜用,皆顺其所素有,而非外取之也。若违乎仁义,则为失其性矣”[4]537。义是人道的大义,人道以仁义为义,亲亲、长长、幼幼,推广到天下,即是为家国天下服务,是以服务于天下国家为使命的大义,以天下国家为使命体现了张栻义范畴的亲仁之义。

三、理体义用:心体义用之义

张栻对义范畴的诠释在彰显了行而宜之的本义、天下价值的通义后,进入到心体义用之精义诠释。张栻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对义内涵的诠释必然从理学思想体系上进行解析,即义是理学之义,因理而生义。义可以理解为辞义、言义、精义,义是对理的理解和运用,表达理的内涵。义是对理的理解,义又是词义的义,理是本体,义是运用,理、义关系体现了理体义用的关系,因此,准确理解了理的义理即准确理解了义的精义。《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7]76-77观其象而玩其辞,言辞符合物象事实即符合词义,义是对理的体悟而进行的运用,此种义是学理上的义。张栻认为理体义用是学理的需要,义的第三层内涵是理体的运用之义。

首先,张栻认为义是辞对天理的表达,义是理的义,辞体现的义必须符合理本身。张栻说:“玩其辞义者,可不深体于性情之际乎?”[4]120玩味辞章需要符合性情天理,辞章里面的义需要体现理的深意。“朋友与己敌,其通有无,盖常义也”[4]199。朋友之间交往有大义,义是对朋友之理的理解。“《易》所谓‘显比’者,是其义也”[4]217。显比即是对《易》理的理解。“盖义者,天理之公;小慧,则才知之私而已。不讲求义理之归,而相高以私知,其损岂不大乎?故小慧之行,义之贼也”[4]258。义是对天理公道的理解,义符合理,达到天下之公,不追求私意,这才是准确把握了理的精义。张栻的观点与王船山对义的解释有些相似。船山认为义是言辞体现的意义,即微言大义。他说:“《春秋》有大义,有微言。义也者,以治事也;言也者,以显义也。非事无义,非义无显,斯以文成数万而无余辞。若夫言可立义,而义非事有,则以意生言而附之以事。强天下以传心,心亦终不可得而传。盖说《春秋》者之所附也。”[11]言辞显示大义,辞章体现意义,微言表达大义,义是对事物的理的理解,体现事物之间的义理。

其次,张栻认为义是对理的运用,体现了理体义用的关系。义源于对理的体会和理解,本体是理,义是运用,义是理的义,义是理的用。张栻说:“夫士达所不离之道,即其穷所不失之义也。道言体,义言用,互相明耳。穷而不失义,则无所慕乎外,故有以自得其己,一违于义,则失己矣。达而不离道,则凡其注措施设,无非道之所在,故有以副民望也。得志,泽加于民,其道得行也;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惟义之安也。”[4]591-592道即理,理是本体,义是运用。士人不失义就是行动体现理的标准和要求,即行动体现了理的大义。“贞者,贞于义也;谅者,执小信也。贞于义则信在其中,若但执其小信,而于义有蔽,则失其正,而反害于信矣。盖贞于义者,公理所存,而执小信者,私意之守而已”[4]263。贞,指事物发展的结果;行动的目的要体现理的要求和宗旨,达到义的结果,理义相符则是诚信。之所以有诚信是因为行动符合公理,公理通过行动展现出来,行动是对理的运用,符合理就是义。“义精,则有所不言,言莫非义也,而无不信之言矣;有所不行,行莫非义也,而无不果之行矣”[4]476。言辞达到义,义符合理,行动言行都是义,义符合理,则达到诚信。“精义入神”说的是义符合本体之理,行动体现的义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再次,张栻认为义是本心得理且运用理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义的运用之所以能够达到出神入化,是因为本心得理的引导,行动发展的结果自然出神入化。王船山说:“‘精义’者,察伦明物,而审其至善之理,以合于吾心固有之制,非但徇义之迹而略其微也。‘入神’者,义之已精,不但因事物以择善,益求之所以然之化理,而不测之变化皆悉其故,则不显之藏昭彻于静存,而与天载之体用相参也。”[12]精义入神即是本心所得而运用入化,本心得理而行动符合义则能出神入化,而义是精义,符合理的宗旨。张栻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谓其事虽本是礼义,而施之不当,一过其则,则为非礼义矣。故程子之说曰:‘恭本为礼,过于恭,是非礼之礼也;以物与人为义,过于与,是非义之义也。’推是类可见矣。盖礼义本于天而著于人心,各有其则,而不可过,乃天下之公,而非有我之所得私也。一以己意加之,则失其典常,是则私情之细而已。故其事虽以礼义,而君子谓之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也。”[4]472义之所以是大义,是因为义是对理的运用,理在心中,本心得理,则义符合理,不会出现非礼之礼和非义之义。本心得理,则义的运用恰到好处,出神入化。“其所同然者,理也,义也。曰理而又曰义,在心为理,处物为义,谓体用也。理义者,天下之公也,不为尧、桀而存亡。圣人之先得者,即众人之所有者也,而何有所增益哉?理义之所以悦我心者,以理义者固心之所以为心者也,得乎理义则油然而悦矣”[4]548-549。心之所同然即心中有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同理同。人内心准确地把握了理的精义,其行动自然符合理的义,理义是体用关系,有理的本心,自然有大义行动,理义合一,体用合一。因此,张栻义范畴的内涵是本心得理而达到出神入化之精义。

四、人伦节义:礼节规范之义

张栻对义范畴的诠释在彰显了行而宜之的本义、天下价值的通义、心体义用之精义后,进入到礼节规范之节义的诠释。义之所以为义,是因为义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价值,约束个人的行为才能视为义。因仁而义,理体义用,居仁由义,都体现了义是约束之义。董仲舒说:“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13]254人之所以成为人,关键在于人以仁为根本,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个人以仁约束自己,具有大义,义是节义的义。“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13]268。人要成为人,使自我的利益符合道,这就是义,义是节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13]263。义能养心,义调节了心性与肉体。张栻继承了古圣先贤义的节义内涵,以义约束人的行为,义是节义的义。张栻认为礼节规范是人伦大义的需要,义的第四层内涵是礼节规范的人伦之义。

首先,张栻认为义的内涵是约束之义,义指向礼节规范,义是规范之义。义规范了人的行为,符合人伦规范礼节。张栻说:“不徇乎外,惟自反而求夫理义之所安,其所守者约而已。约谓义也。”[4]358意思是规约就是义的内涵,理规定了人的行为宗旨,义则是理的外化而形成礼节规范原则,义是礼节之义和守约之义。“君子尚义不尚勇。盖尚勇则徒知勇之务,而或至于犯义者有之;尚义则义之所当为,勇固在其中矣”[4]283。君子崇尚义不崇尚勇,原因是义约束了人的行为,符合天下人伦规范,符合大道原则,而勇力则有可能超越人伦规范,不符合大道原则。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张栻释曰:“义以方外,是义为用也。而此章则以义为体,盖物则森然具于秉彝之内,此义之所以为体也。必有是体,而后品节生焉,故礼所以行此者也。其行之也以逊顺,则和而不失,故逊所以出此者也,而信者又所以成此者也。盖义为体,而礼与逊所以为用,而信者又所以成终者也。信则义行乎事事物物之中,而体无不具矣。”[4]258义是对理的运用和外化,义的运用体现理的宗旨和原则,义既是体又是用,义既体现理的本体,又是理的外化和运用,是节文约束和人伦礼节。“夫惟君子守义而不苟就,所以明为人臣之义也”[4]393。君子守义就是君子遵守人伦礼义,使君子成为君子之人。人有约束之义而达到人伦规范的节文,是礼节之义。

其次,张栻认为义内涵是亲亲之义,义指向良心良知,义是爱敬之义。义的人伦规范礼节是一种外化,通过原则规范人的行为,称为礼义,即礼节之义。这种礼节之义是良知的外现,是亲亲礼节,是爱敬礼节。张栻说:“良云者,有本然之义,有善之义。盖其本然者无非善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则无一毫人为加于其间,天之所为而性之所有也。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此其知岂待于虑乎?而其能也,又岂待于学乎?此所谓良能良知也。然而孟子此章下文独曰知者,盖知常在先也。爱敬者,良心之大端。盖亲亲为仁,敬长为义,人道不越是而已。能存是心而达之,则仁义之道不可胜穷矣。”[4]595这里的本然之义是指仁义,善义是指爱义。义的本然之义和善义充满了亲、爱、敬之情义。由于人有亲、爱、敬的大义,则有人伦礼节,亲亲、长长、幼幼,都是本心良知的体现;由于人有良知上的仁和善,则人有人伦亲亲、敬爱的节文。“盖敬之所施,各有攸当,是乃义也。然公都子未能本于性而论,故闻季子先酌乡人之论,则无以对之。盖庸敬于兄,义也;以乡人长,酌而先之,亦义也”[4]543。人有人伦礼节,人有心性节文,则人能够敬长和爱人。船山说:“仁、义、礼皆天理之在人而人心之同具,乃爱必有所自行而不流于薄,宜必有所自致而不忒其经,节文必有所自体而不逾其则。”[14]人有义则能以节文进行自我约束,限制个人的行为,遵守人伦规范。张栻说:“使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其本在于人君亲其亲、长其长而已。亲亲,仁也;长长,义也。”[4]451亲亲、长长是人的自我约束规范,是义的要求,义是敬爱尊亲之义。人有亲亲之义而达到爱敬尊亲的良知,是尊人之义。

综上所述,南宋理学家张栻在诠释理学范畴时展现了其丰富的理学思想,并以理释义。张栻对义范畴内涵的诠释既继承了古圣先贤的思想,又将其纳入理学思想体系中,运用理学展现哲学范畴的内涵。张栻义范畴的理学内涵凸显了理学思想架构,主要包含仁义的本义、天下的通义、理义的用义和人伦的节义四层内涵,四层内涵分别是行而宜之之义、价值共通之义、心体义用之义和礼节规范之义。四层内涵彰显了本义、通义、精义和节义,突出了本体、价值、学理和人伦的要义,同时也体现了综合的诠释学方法。张栻对义范畴内涵的诠释方法对明清哲学有较大影响,以仁释义,以理释义,以体用关系释义,其中对船山学中的范畴诠释方法影响尤其大。王船山在诠释哲学范畴时就运用了综合的诠释方法,可见张栻对王船山影响之大。

来源:《衡水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本转载仅供学术交流,不做其他用途,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十分感谢!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