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人社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2024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上调3%,主要原则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适当倾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读政策

解读政策

可能有读者看不懂这个原则具体是什么意思,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政策。

首先要明白这三个原则的含义,

第一种定额调整,就是定个金额,退休的大家都涨一样多;

第二种挂钩调整,这个一般是跟缴费年限、所缴养老金水平挂钩。简单来说就是你交的时间越长,之前交的钱越多,养老金上调得就会越多;

第三种适当倾斜。这个公告里面有说明,就是对于高龄老人,艰苦边远地区的老人啊,适当的多涨点。

或者这样说你就懂了:

  • 假设当地的定额调整为60元,工龄挂钩调整每满一年增加三元,养老金挂钩增加1%,高龄退休人员增加20元,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增加5元。

其次理解人均上调3%的含义

人社部公布的上涨3%是调整上限,它不是对现有养老金的简单代入相乘,而是各省会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同时由于个人缴费年限、缴费金额等因素的差异,实际涨幅会有所不同。

具体到个人而言,有的会超过3%,有的则不足3%。

根据以往计算经验:

超过3%的往往是基础养老金比较低的人员,养老金越低,涨幅比例越大!

例如隔壁75岁的退休王大爷,按照上面的假设,

  • 工龄30年,现在的养老金是3000元,不属于艰苦边远地区,养老金上调总金额为:
  • 60元(定额调整)+ 90元(工龄挂钩调整)+ 30元(养老金挂钩增加)+ 20元(高龄退休人员增加)= 200元,涨幅是200÷3000=6.7%,高于3%的涨幅。

而隔壁67岁的李大妈,

工龄为25年,目前的养老金为每月8000元,居住在非艰苦边远地区。
  • 养老金调整金额是60元(定额调整)+ 75元(工龄挂钩调整)+ 80元(养老金挂钩增加)= 215元,涨幅215÷8000=2.7%,低于3%的涨幅。

PS:如计算有误,请留言区指正

所以网上很多人直接按1万基数得出每个月多拿300,1千块每个月多拿30,实际上还是不够理解养老金政策而陷入的误区。

用这个来说养老金政策按百分比上涨,进一步扩大了不同退休人群的收入差距,其实是不够严谨的。

虽然很多人计算错了上涨幅度,但指向的问题却是没错的,那就是触及灵魂的分配问题。

养老金政策面临的真正问题

养老金政策面临的真正问题

首先我先声明我的立场,我个人肯定是支持养老金上调的,因为谁都有父母,而且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哪怕我的父母只能领到100多块的养老金,而我大概也属于领不到养老金的。

在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国家还能保证我们退休老人养老金的适当上涨,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去年养老金增长3.8%,今年增长3%,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养老金上调越来越少,这个调整趋势也没什么问题。

一个不算冷门的知识,我们的社保养老金已经连续20年涨幅稳定跑赢CPI的涨幅。

换句话说,国家其实一直在努力让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免于受到通胀的影响。

如果大部分退休人员不涨养老金,养老金替代率就会越来低,生活也会越来越困难。

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随着退休人口增多,人口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养老金总负担也是越来越重。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预计将在2050年左右达到4.87亿的峰值,接近中国人口35%

也就是说未来30年,老年人口、老年寿命都在逐年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要养。

为此,延迟退休、增加缴纳比例、划入国有资产进社保、持续地财政补贴,上面也制定了很多增加养老金收入的政策。

但是尽管上面已经很努力在做大养老金的池子,但是养老金的窟窿还是越来越大。

根据社科院19年4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

2028年将首次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缺口约1181.3亿元;

到2050年缺口扩大至约11.28万亿元;

若不考虑财政补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19年即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到2050年缺口扩大至16.73万亿元;

养老金结余将在27年达到峰值,约6.99万亿元;随后迅速下降,约在35年耗尽;

在19年已是2.6个缴费者供养一个离退休人员;到2050年几乎是一个缴费者供养一个离退休人员。

千万别觉得2050年很远,今年离2040年和2008年是一样的。

背后的问题,不是出在增长上,而是出在分配上。

这才是养老金政策面临的真正的核心问题。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到了公平分配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目前看来,养老金问题的主要矛盾就在于一部分人领取的太多,而另一部分人领取太少,体现在“患不均”方面。

当社会资源不够时,公平性就会显得格外刺眼。

去年年初鹰潭社保发了个关于养老金发放的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金收入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基本上达到了1:10:25。

这说明现在的分配结构和补贴结构显然是存在巨大的问题,平均这个字背后往往是残酷的利益分配。

首先说的是城乡养老保险,整个城乡养老参保人数大概5.5亿人,城乡养老的主体人群是农民和部分城市底层或是灵活就业人员。

我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网上居然还有人在争论这些之前没有交过社保的农村老人,该不该领取养老金,甚至还有人评论说他们没交社保是在吃白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只想说生而为人,劝你善良。

咱们先不说我们国家整个工业化几乎都是建立在工农剪刀差上,农业税到06年才取消,城乡二元制延续至今。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1年的平均养老金,是1.62亿人的城乡养老,月均领取191元左右(其中北京约950元、上海约1500元);

而且这点钱,说实话在今天能买几斤米几斤肉?用广东话说就是买盐都唔咸。

我想大多数有良知的人,都不反对给他们多发点,哪怕这部分的财政补贴率有60%也无可指责,剪刀差总得有回报的一天,做人要厚道。

再聊一聊另外5亿缴纳城镇养老的人群。

2023年的数据,是1.36亿人领的城镇养老,月均3600元左右,财政补贴率在15%左右,基本上是这部分养老金目前还是能做到收支平衡,是自己养自己。

但是,也先别高兴太早。

现在体制外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都是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将来城镇退休金的替代率可能更低。

更何况,当前年轻人对现行制度的质疑和可能的大规模离场,无疑会加速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危机,陷入恶性循环。

这里再科普一下什么是养老金替代率。

  •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70%方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仅为43.6%,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可能还会继续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亿职工养老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于45%,未来的生活水平也可能大幅下降,要么现在咬咬牙节衣缩食早做打算,要么到时候也是退而不休。

但无论如何,这些还在老老实实缴纳社保的企业和个人,是现在整个养老体系的最粗的那根大腿。

两个5亿人之间就有明显不平衡,10亿与7000万(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又是明显不平衡。

目前约2000万人领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台面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月养老金是6484元(2021年数据),养老替代率在80%到90%。

拿21年的对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千万人的机关事业单位,拿走了约39%的财政补贴,其余的才是给更广大的企业职工养老和城乡居民养老的补贴。

更何况,这还是三年前的数据,现在的数据很多都不公布了,想来只会更难看。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一句话,

钱都流向不缺钱的人,爱都流向不缺爱的人,苦难都流向更能吃苦的人。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该不该大幅提高城乡的养老金水平?

我想是应该的。

一个人的支出是另外一个人的收入,老百姓口袋里面有钱了,才会敢去消费,内循环才能运作起来,而不是为担心以后老无所依强迫性储蓄。

这对于经济的消费弹性很有帮助。

但现在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困境却是:最需要钱的人拿不到钱,不需要钱的人口袋里塞满了钱,并且钱还总是往他们的口袋里灌。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去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中提出,「不要认为养老问题还有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会更艰难」。

老龄化这个深坑是要填上几十年的,老龄化趋势在这里,不用多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是大家一起填坑,还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填坑,想来这才是根本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