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白

发海撰述刘经国整理

梅白(1922--1992),学名国定,湖北黄梅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候补委员,1960年5月以省委副秘书长、省委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兼任荆门县委书记。他在荆门主政二年半时间,我刚好在县委组织部、监察室及各类“运动办”工作,与梅白有过多次当面接触,也耳闻目睹过他的一些逸闻奇事。

、经历奇
刚来荆门时,经历十分神秘,行事特立独行。传说他的来头很大,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物。后来我查了一下,梅白的确来历不凡。
他曾任新四军某部宣传科副科长,解放后任黄冈专署文教科副科长,黄冈中学解放后第一任校长,湖北省委办公厅农业处处长,办公厅主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写作小组(龚同文)副组长(组长由省委书记王任重兼任)。省委《七一》杂志副总编,作协武汉分会理事,兼任武汉大学教授。
他不只是一个革命者,也是一位作家、书法家。梅白22岁(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以土改专家身份赴苏联考察,并与郭小川、张水华等合编了反映新中国土地改革的电影文学剧本《土地》。

1956年7月至1960年5月,梅白曾以省委副秘书长身份,在毛主席来湖北期间,多次陪伴在领袖身边。毛主席也很赏识梅白的才干,他任荆门县委书记听说也是毛主席的意思。

1957年9月6日梅白(左一)陪同省委书记王任重(左二)向主席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9月6日梅白(左一)陪同省委书记王任重(左二)向主席汇报

、禁官名

他最讨厌别人称呼领导的官名,倡导“名字+同志”,比如我叫林发海,就称“发海同志”。如果谁称他“梅书记”,他会毫不留情、劈头盖脸地严厉斥责,让你非常难堪。1960年,我参与处理“沈集事件”(1959年沈集公社因虚报浮夸饿死人)后,被暂时留在沈集负责组织工作。有一次,沈集公社党委书记周锡珍给梅白写了一封信,要我到荆门亲自送给梅白,还特意嘱咐我:“只能叫他梅白同志,如果叫他梅书记,他会当面斥责的。”我从沈集步行到荆门,将信当面交给了梅白。他比较热情,示意我坐下,还端来茶水。据我观察,从此之后荆门官场不再称呼官名,一律改称同志。

、摘“招牌”

大约1960年的一天下午,梅白同烟垢公社(现为高阳镇)党委书记许安良一起下乡,回到烟垢公社吃饭。梅从不吃招待饭,都是自己排队买饭,和大家一起放在地上吃。当时,梅白抬头看见烟垢供销社的招牌,上面写着“中共中央中南局湖北省荆州地区荆门县烟垢人民公社供销社总支部委员会”,便问:“老许,我这是到哪里啊?”许不知所措,停了一会,答道:“您老这是在烟垢嘞。”梅指着那块招牌说:“你看,我以为是到中央来了呢!把它给我摘了。”这么一说,全县立即行动起来,全县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招牌,一夜之间全部摘掉,一个不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荆门县委书记处书记、后任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赵富林回忆与梅白同荆门人民一起度饥荒的著作《共度荒年》

、拆电话

当时荆门县各管理区、大队、小队的电话(高音喇叭)已经普及,就是一个扩音喇叭,用手拍几下喇叭盒子,对方有回音就开始通话。一天,梅白深入到公社、管理区机关调研,发现工作人员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在电话上抓数据,又欠真实,大为恼火。便下令荆门县境内的电话(高音喇叭)一律拆除,只留了县委、县政府办公室的电话。

、撤站长

1960年的一天上午,梅白从荆州开会回荆门,路过十里铺车站,突然要求司机将吉普车停在公路旁边,独自下车排队,购买到荆门的车票。结果没卖几张,票就没有了。梅便坐在售票窗口的长板凳上,凡有人前去窗口买票,他都起身打探是否买到了到荆门的车票。前几名均未买到,后一人买到了。他又上前问:你是到哪里的车票?一看是荆门的车票,梅二话未说,便让司机把车开进十里铺林场党委机关,要党委马上组织开会。梅在会上问,你们车站那个站长是什么人?林场书记说是转业军人,叫周远清。梅说他留票开后门,把他的职务给撤了。就这样将周远清(是我55年入党介绍人之一)的汽车站长职务给撤了。

六、微服访

晚年梅白回乡祭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梅白回乡祭祖

梅白还经常装扮成农民的样子,戴着个破草帽,直接下到最基层调研,了解生产大队或生产队情况,再去公社召开党委会,让一把手向他汇报情况。如果汇报不真实,与他了解情况不一,他会当场批评,毫不留情,甚至给予处罚。有时在万人大会上(当时都用高音喇叭开大会,开到生产队),毫不留情地批评干部,连荆州地区行署专员饶民太,他都敢批他是个恶霸。听说他有时直接去中央,向刘少奇当面汇报情况。基层干部都非常怕他。

、处事公

我家位于荆门团结街上四方口子下第二户,房屋有三进三出。从中间过道分出左右两边,靠西边一半出租,东边自住。1959年荆门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我家出租的半边房屋收归国有。因为一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也没有告诉我。1961年春,我从别人口中知道消息后,觉得这种做法不合理。于是,我查阅了宪法相关规定,发现民间房屋属于“生活资料”而非生产资料,不属于“改造”的范围。就给时任县委书记、从省城来荆门挂职的梅白写了一封信,要求发还被“改造”的房屋,并陈述了两点理由:一是私人房屋不属于改造范围;二是1948年我就参加革命工作,不能革命革得自己也没有房屋住。
当时我刚参加了县委对沈集事件的调查处理,被暂时留在沈集区负责组织工作。我写好信通过邮局寄过去。很快梅白就作出批示,由县财办陈忠银调查核实后,将违规“改造”的房屋归还。

八、解民困

晚年梅白仍奋笔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梅白仍奋笔疾书

梅白是1960年处理沈集事件以后来荆门任县委书记的, 1961年春秋梅白先后去过沈集两次,主要是调查研究农村“三自一包”。为了缓解全县经济困难和民众生活状况,他在子陵开展“三自一包”的试点,听说他常去北京向刘少奇汇报,所以流传着梅白是刘少奇的人的说法。
我记得他在荆门办过三件大好事。一是在荆门子陵金山大队办起了“分田到户、包产到人”的“联包联产”责任制试点,以后在全荆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当时农业生产还是吃大锅饭,存在着生产队“每天都排工,做活一窝蜂,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实行分田到户,产量到人,解决了上述难题。农民争先恐后,千方百计,精耕细作,争创高产田,余粮可自由处理,或高价到市场出售,或送给亲友等等,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农民种田积极性。
二是开荒种粮,扩大耕地面积。扩大的面积不交公粮,收入自行处理,可卖高价,也可以周济他人。三是对机关、团体提出了“少开会、多放假、休养生息”。工作之余机关人员可以开荒种地,自己干活自己得利,缓解公务人员生活困难。干部职工有的去长湖挖藕,有的上山挖药材,有的砍毛竹,拿到社会上出售,弥补开支,改善生活。记得当时在县生资公司工作的妹妹,还在山上砍毛竹,运到沙洋出售,大大缓解生活燃眉之急。
九、受磨难

晚年梅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梅白

梅白于1960年7月—1962年任荆门县委书记。因搞分田到户,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受到批判。1966年文革开始,被批斗关押。1968年2月,被关押在秦城监狱接受审查。八年后,落实政策,回湖北重新安排工作。后被下放恩施建始县下坝良种场劳动。1976年底,中风偏瘫。1979年,经省委安排,转至黄冈南湖五七干校、黄冈地直干休所休养。1982年,经省委批准离休,由黄冈地委代管,享受专员级待遇。1992年元月4日,在黄冈市人民医院病逝,享年70岁。

2022年1月27日于广州

作者林发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林发海

【作者简介】林发海,湖北荆门人,1932年2月出生,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55年2月入党,退休前任荆门沙洋县沙洋镇人大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