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刑法当中,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重罚,犯人在流放的路上将饱受路途艰险和疾病的折磨。解押犯人的官差在长途跋涉当中也不好过,可为何许多官差都纷纷抢着押送犯人?

如果知道是押送女囚犯,官差还会更加积极前往。然而在积极的背后,却隐藏着人性阴暗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押送女囚

要说现在我国哪片地区的经济最发达,广东省认第二没有人敢认第一。但是在古代,岭南地区却是偏远荒蛮的代表。罪犯一旦被处以流放之刑,那么岭南地区就是其中一个归宿,一般都是罪行很重的犯人才会去。

流放的地方大多比较偏远,当地环境极其恶劣,而且路途十分艰险。犯人在长途跋涉当中,需要面临各种特殊的天气,也要面对各种恶劣的环境。疾病更是犯人需要面临最可怕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少不了押送官差的拳棒招呼。

犯人在被流放的过程中,有很多都被疾病夺走了性命,或者熬不住一路上的风吹雨打,倒在了异乡。即便是能够顺利到达了流放地,由于犯人的身份,当地居住的居民都会表达出鄙夷的态度,犯人可谓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跋山涉水

如果说杀头只不过是在身体上的痛苦,那么流放则是在犯人的精神上进行折磨。流放作为我国古代最残忍的一种惩罚,与笞、杖、徒、死并称为我国古代封建制度里的五刑。不过对于这种刑罚却有一种相当体面的解释说法。

据古籍记载,流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把犯人流放到远方,表示官方的宽恕,不用动不动就杀人。果然古人还是相当有智慧的,能够把一种比死还惨的刑罚说成是宽恕,令人不得不佩服。

流刑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共工、驩兜、三苗、鲧等人都曾受到过流刑,他们都是当时犯罪或犯错的官员,其中鲧还是大禹的父亲。

流刑也是相当时髦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与时俱进,出现了许多和流刑相似的刑罚。例如我们在水浒传中经常能够听到的发配充军、刺配边疆,就是流刑延伸出来的迁徙、充军、发遣刑。一般这些刑罚都不是正刑,可以单独对犯人进行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流刑

一直发展到了唐代,流刑在制度上也算是比较健全了,它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了好几种类型。主要分为常流、特流、长流等。并不是一流放就要去当“两疆总督”,不然犯人的结局要么就是在黑龙江冻死,要么就是在新疆热死,这样就过于残忍了。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就出现了常流,有两千里、两千五百里和三千里,根据不同的犯罪情况选择不同的流放距离。

特流顾名思义就是特别的流放,主要用于一些原本的罪不至于得到流放的犯人,可能是因为罪行十分不好或者触犯了世俗的条例,为犯人特别加上“流放”待遇。还有一种长流则是长期流放,相当于现在的无期徒刑,一旦去了就基本上等于一辈子都不用再回来了。

流放的地方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一般罪名比较轻的就会流放到一些离京城长安、洛阳比较近的中原地区,或者是岭南的东部以及北部潮州、循州等相对发展好一点的地方。要说去到这些地方的官员,一般就是降职去那边当官,而不是被流放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流放

如果真的被流放到了岭南贫瘠的地区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都是罪行比较严重的犯人,去到那边就是一个个的罪犯,即便不用进行工作,但是已经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在所有人的眼中就是一个罪犯。

为什么岭南地区如此可怕,只有罪行严重的人才能够获得这样的待遇,主要有两大因素。其一就是最可怕的瘴气,说是瘴气其实就是水土不服,因为古人的医疗水平有限,加上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环境。

来到南方的北方犯人很可能就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患病,结果就是无人医治然后一命呜呼。

其二则是“社会治安”问题,因为当时的岭南地区山高皇帝远。既没有过多的规律约束当地官员,也有可能会遭到附近蛮族部落的袭击,这样一来身家性命以及老婆孩子能不能保住就难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偏远之地

自唐朝以后,流刑也开始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隋朝还承上启下地建立了五刑制,该制度为后世所沿用一直到明朝。一直到清朝,流刑再一次迎来了大的变革。要说清朝人整人的手段确实够狠,他们在原有流刑的基础上还开发出了一些附加刑和替代刑。

原本流放就是单纯地走路,到了清代可就不一定了,在押送的路上随时有各样的惩罚。这样一来,新开发的刑罚就和原有的刑罚组成了一个新的清代流刑体系。

流行的痛苦印证了一句古话,长痛不如短痛。杀头或许只是一瞬间的痛苦,但是流放就不一定了,前途迷茫不知道所向何方,这种感觉才是最让人难受的。

综上所述,流放的过程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即便是官差,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他们也需要和犯人一起去面对。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如此艰难的旅途确实是让无数官差都十分乐意前往押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官差

根据朝廷法律条例的要求,犯人会被重新关押起来等待最终审判的结果。当官府收到判决的消息之后,就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将犯人处以流放,地方的官员准备公文然后再由督抚决定流放的地方。

随后犯人面临的,就是上万里路程的长途跋涉,辗转各地。如果说一下子要流放的人太多了,就五人为一组再先后流放。官差会在当地挑选,选两人来押送犯人,沿途经过的州郡又再派出两个士兵来协助官差押送到下一个州郡。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大众眼里的“苦差”,却成为所有官差眼中的“香饽饽”,真要被分配到押送犯人,估计睡着也会笑醒。要说为什么这个职位会那么的抢手,无非就是两个原因:金钱和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金钱

因为犯人如果在流放的过程中患上了疾病,首先就要通过官差这一关,先告知官差然后由官差来上报官府。这样一来,犯人就要极力地讨好或者贿赂官差,自然少不了给钱,不然的话官差就当没听见没看见,任由犯人在路上被疾病折磨。

如果犯人的钱财供应到位,官差也晓得怎么处理,他们会亲自上报到当地的官府,在验明犯人的身体状况之后,再草拟一份盖有官印的身体检查报告文书。

官府收到之后,就会允许犯人在当地进行休息疗养,等病好了再继续上路。如果犯人随行有一些亲属是这样的话,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运作一番,

而且最离谱的是,这个病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启程全部取决于官差的一句话。那么反过来说,只要你钱给得够,你就可以无限期地“保外就医”,只要不是犯了十分严重的罪行,就可以一直呆在治疗的地方。这样一搞,都不知道是来度假还是来受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休息

很多被流放的犯人其实都是达官贵族,本来就是因为通过不断的运作关系,上下打点才免除的死罪。到了流放这一步,给官差的这点钱都已经算是小钱了,必然会向官差大量行贿。

比如一些皇帝身边的重臣犯了死罪,他又不忍心直接处死,就会用流放的方式来处置这些带罪之臣,这些人能够当那么大的官,家中自然会有不少的钱。流放的路途如此遥远,这些养尊处优的大臣自然受不了折磨,花钱消灾比比皆是,官差也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甚至有一些官差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极高的利益,回到京城之后买家置业。这可是一条十分便捷的致富之路,对于有钱人家来说钱就是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京城

第二个因素就是权力,其中大清设立的停遣制度就赋予了官差极大的权力。因为当时的发配之路不但遥远而且十分艰险,很多人还没到达发配的地方就已经在路上去世,历史上的不少名人也是死于这个原因。

为了展示大清的体恤民情,如果流放的时间是在严冬和酷暑的时候,就按照停遣制度,先暂缓一下押运的事宜,这样可以很好的减少恶劣天气对于犯人的伤害。

当然,如果途经的地方离目的地很近,或者是发配的犯人自愿表示可以继续上路,这样一来就可以不用休息继续前行。

按理来说这是一个挺好的制度,能够很好地体谅犯人,然而这却成为了官差的权力来源。因为停遣政策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十分多变的,什么天气什么时候可以停,完全取决于官差的一句话。

他说天气极其的恶劣,那犯人就可以有时间休息,万一官差说天气晴空万里,那即便是疾风骤雨都不能够停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蛮荒之地

官差们还好,出身官府身体还算比较强壮,可是犯人就不一定了,经过舟车劳顿,饱经折磨,很多犯人本就已经差不多咽气了。如果再让恶劣天气折磨一番,估计过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撒手人寰,其中的女囚身体状况就会更加虚弱,经不起天气状况的折腾。

更离谱的是,犯人如果在流放的过程中不幸离世,官差是可以免去责任的,换句话说,官差掌握了流放犯人的生杀大权。

能够获得那么大的权力,一般的官差终其一生地位都不是特别高,不过一旦当上了押运官差,那就不一样了。无论是曾经的王公贵族,还是富商大臣,所有地位极高的人一旦被流放,都要对押运官差马首是瞻、唯唯诺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押送犯人

可以说这些押运的官差就是这一路上的主宰者,不仅能够赚钱,还能够获得尊重。这样一来押运官差的权力欲望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顶峰,曾经的底层一下子就成了大哥,人爬得快飘得也快,官差的内心的灰暗面就由此体现。

自然而然的,很多官差都会抢着去当押运官员,不单止能够赚钱,还能够长面子,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一旦听到有女囚犯,他们就会更加的激动,背后是人性阴暗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女囚犯

为什么这些官差们一听到需要自己押送的是女囚犯,马上就像是闻到了腥味的猫一般呢?押运女囚犯的好处,一点都不比男囚犯要差,甚至还有三方面的优势。

首先还是钱的问题,押运女囚犯获得的油水比男囚犯要多得多,因为在古时候对于女人而言节操远比生死重要,所以女子的家人就会为官差送去大量的财宝。

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操在古时候就是束缚着妇女的一把道德标尺,一旦失去了贞洁,面临的后果将会是比死都难受。

贞节观念自从在先秦时代诞生了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它就像是一座枷锁一般牢牢地套在广大妇女的脖子上,所以守节就成为了女性的头等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女囚犯

一般来说女囚大多数都出生于世家,长得也好看。官差们可都是男人,而且一路上寂寞难耐,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做出一些不齿的事情,这样一来比直接杀了她们还要来得可怕。

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女囚犯的家里人都会付出巨大的贿赂金额。这笔钱比起一般男囚犯的还要多出不少,毕竟要求比起男囚犯还多了一条,如此一来官差又能够大赚一笔。

第二个优势则是工作强度的减少,因为女囚犯相对而言体能上会比较差一点。一来不怕女囚犯会对自己做出反抗的举动,二来也不怕女囚犯会逃出自己的监视范围。这样一来,这份工作的工作量就会大大减少,内容又轻松,谁都羡慕这样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女囚犯

因为流放的过程十分艰险,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环境也十分恶劣,不少人在一路上都会有一些逃跑的想法。自清代中期以来,犯人逃跑的情况还越来越严重,从乾隆二十三年到嘉庆十九年,光东北地区的犯人逃跑案件就高达33个。

按照大清的规定,犯人逃跑之后会要求当地的负责人员在限定时间里抓到犯人,这样就可以免除官差的罪行,否则就按照失职论处。而且一般的官差都会有收受犯人的贿赂,这样一来就会被定性为“收钱放人”,这个罪名可就大了,不但钱赚不到,还很可能连性命都丢掉。

如此一来,柔弱的女囚犯自然就受到官差的喜爱了,至少她们很少会逃跑,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且漫漫长路,能够看着一个长相姣好的异性同行,也是十分养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女囚犯

最后一个则是源于一段官差和女囚的故事,根据野史的记载,有一个女囚知道自己将要被流放至远方,这一去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心中的思乡之情甚是浓厚。而同行的官差又还没有结婚,于是就对这个女囚一见钟情,日夜都想着和女囚一起私奔逃跑。

于是他就开始编造一些流放之地十分可怕的故事,说那边风沙四起、天气忽冷忽热、瘴气十分可怕,反正能用的形容词全部都用上了。

结果女囚真的就害怕了,于是两人就开始商量在晚上一起私奔。当时由于人手不足,而且地方十分荒凉,所以最终两个人成为了“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官差押送女囚犯

当然,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也还有待商榷,不过诸如此类的故事让官差们感到,原来押送女囚犯还能够有这样的红利。指不定哪一天自己能够在押送囚犯的途中能够白捡一个媳妇,那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当然这其实可能性也十分小,毕竟官府也不是吃素的,一旦发现逃跑就会拼尽全力去抓捕罪犯,一旦抓到恐怕就不只是流放那么简单了,风险性也是十分大的。

综上所述,官差们自然更喜欢押送女囚犯,不单止工作轻松,还能够获得更多的钱,甚至运气好的话还能够赚一个媳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官兵

其实流放制度是一项极其可怕的责罚,不单止让犯人饱受路途艰险的折磨,还连累了自己的家人要给自己支付高昂的疏通费用。去到目的地之后又要面临,人生地不熟的困境以及思乡之苦,甚至还要面对众人歧视的眼光,真可谓是生不如死。

相比之下官差就很爽了,押运的过程大不了就是一次带薪的出差旅行,而且走一趟还能赚到不少的钱。运气好的话碰到一个大户人家的犯人,押送一回就能够提前退休了。

如果是一个女囚犯则更加省事,赚到的钱也还更多。不过归根到底,苦的也还是人民,在流放的刑罚当中,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以及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对女性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