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灯火通明,偶尔传出阵阵欢笑声和掌声。华国锋总理在讲完对西萨摩亚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第二殿下的欢迎词后,接到了一通紧急电话。

在抓起话筒之前,华国锋的心脏跳得很快。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快不行了。他一天之内就昏迷了好几次,经过医生奋力抢救才成功救回来,其他几位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轮流守在毛主席的卧室外,静候奇迹的发生。

可惜,奇迹并没有发生。

扔下电话,华国锋甚至都没等到宴会结束,就跟外宾致歉然后提前离场,急匆匆地赶回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可惜,他还是晚了一步,毛主席已经停止了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毛主席已经离开46年了。这46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躺在水晶棺里受人民瞻仰的毛主席却仍然栩栩如生,就像是从未离开过一般。

人死之后常年不腐并非没有先例,但往往需要苛刻的条件,而且那种千年不腐的遗骸,面容和生前相比也产生了变化,不能说真正的“栩栩如生”。

那么,毛主席的遗体是如何做到时隔46年仍栩栩如生的呢?曾经参与过毛主席遗体保护的韩伯平同志曾专门撰文写过相关的真相。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这件事的背后,不只是药物在起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生前没有留下遗书,也没有留下具体的遗言。中央领导们在主席遗体前鞠躬默哀后,在中南海“二○二”房间内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主要讨论主席身后事安排。比如遗体处理、发丧的形式、规模、是否允许外国代表团前来吊唁等。

当时,关于主席的遗体处理主要有两种意见互相对立。一方认为,中央早有决策,中央领导人的遗体都应该实行火化,主席生前也曾说过自己死后不留遗体,予以火化,不建坟墓。

另一方认为,毛主席不只代表了他个人,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人民群众中有着特别的地位,主席的遗体应该予以永久保留,供后人瞻仰。

或许是受到了主席逝世的影响,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双方各不相让,会议从凌晨一点一直开到了黎明时分。最终,华国锋和叶剑英商议之后拍板决定:

“分两步走,先做遗体的保护,这是必需的,以利于进行发丧、吊唁;然后再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进行研究决定,或火化、或保存,都是可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国锋提出,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先对主席的遗体实施防腐处理,要不然,可能连发丧期这15天都撑不过去。

最终大家一致决定,从国务院和北京的有关部门抽调干部和专家,组成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办公室,对外称为“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由谷牧总理担任办公室主任,保护毛主席遗体之事是当前的“一号任务”(后因为任务总量扩大和期限延长,改为“一号工程”。)。

凌晨4点,卫生部长刘湘屏,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二人,接到通知后急匆匆的乘车赶来了中南海。

此时,汪东兴已经等候多时了,见面之后他哽咽着说道:“我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于今日凌晨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心里有了准备,刘湘屏和徐静一听这个噩耗还是如遭雷击一般,大脑一片空白。没待他们反映过来,汪东兴又宣布了中央的决定:“为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

说完之后,汪东兴特别望向了徐静:“有什么困难或者要求吗?”

徐静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思考片刻后提出要先看看主席遗体,还要回去和其他专家商议一下,准备药物和器械,汪东兴全都同意了。

仔细的查看了主席遗体后,徐静急匆匆的离开了中南海回到医科院,和专家们商议后,商定出了一个遗体初期防腐方案,然后在10点钟带着药品和器械赶去了中南海。

此时中央领导们正在开会,见到徐静来了当即结束了正在谈论的议题,华国锋让她先讲一讲保护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项任务对于徐静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她不知道接触过多少用于研究和教学的尸体和样本,就算是保存上百年的都有。问题是,那些标本只求不腐烂,没要求皮肤不变色、样貌不改变,没有要求栩栩如生。短期内还好说,万一中央要长期保存的话,就很有难度了。

因此,当报告结束后,有人问徐静有多大把握时,她说:“我们没有做过,也未敢想过,我们只能努力去探索。”

华国锋听后沉思片刻,说:“这是一项光荣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完成得好,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考虑到毛主席的遗体要停放好几天,中央领导专门给北京计委副主任韩伯平下达了紧急任务:“在1天内制作出一个既能瞻仰遗容,又能保护遗体的玻璃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紧任务重,事先又没做准备,上哪去找这样的玻璃棺去?韩伯平首先想到的是1924年苏联送过来的水晶棺,本来打算给孙中山先生用的,但他最终没用上,而是停放到了碧云寺内。

韩伯平为此专门跑了趟碧云寺,结果发现这棺材有裂痕,而且材质也不行,根本不能给主席用。

现在造个新的玻璃棺既来不及,也不安全。经过找人紧急商议后,他最终决定造一个有机玻璃棺。

当时全北京只有一家小型工厂能生产有机玻璃板,而且最长的板子也才1.6米长,比需要用到的2.2米长的板子短了很多,而且时间太赶了。

好在,厂里的工人们知道是要为毛主席打造水晶棺之后,纷纷表示一定准时完成任务,只用了十几个小时就粘合成了一副有机玻璃棺,送往了人民大会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1日凌晨3点20分,做好防腐处理了的主席遗体被移入人民大会堂,准备接受群众吊唁、瞻仰。

原本大厅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5℃以下,结果因为前来吊唁、瞻仰主席的人实在太多,室内温度不断高升,而大厅内的强灯光、演奏哀乐的乐队仪器也在不停的散发着热量。

尽管启动了所有的风冷设备,大厅内的温度还是在不断地上升,棺内温度都达到了13℃,难以达到保护遗体的要求。

中央此时已经做出了要永久保存主席遗体的决定,对于主席遗体的保护自然万分的重视,首先停掉了乐队真人演奏改为广播播放,并决定控制现场的灯光数量。

剩下的,就是如何降低棺内温度、氧气含量的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保护遗体,温度最好保持在6——7℃之间,有位物理所专家为此提出建议:“可以先利用液氮冷却惰性气体氩,再用低温氩气冷却遗体并同时驱走棺内氧气。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快速降温、均匀冷却、减少氧化的要求。”

在大家群策群力之下,棺内的温度成功稳定在了7——8℃,夜间也可以降回6℃。主席遗体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整个吊唁、瞻仰期。

吊唁期是短暂的,按照安排,吊唁活动结束后毛主席的遗体将会暂时安置在一具寿棺内保护,等到水晶棺、毛主席纪念堂造好后再安置过去。

关于这段时间的寿棺用什么材料,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有人建议用玻璃,有人建议用塑料,有人建议用不锈钢,还有人建议用搪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还是有色院的同志提出可以用钛材为主席做寿棺,一来坚固,二来洁白如银很好看,三来质地很轻方便转移,四来耐腐蚀性好。

从敲定这个方案到吊唁活动结束只有四天时间,铁道部专门调火车在临近陕西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的地方停留,拉着钛板和工人来到北京。经过工人们不分昼夜地奋战,这具漂亮、庄重的“天下第一钛棺”顺利出炉,并被准时送到了人民大会堂。

寿棺是有了,可这一年时间里停放在哪儿呢?又该如何维护呢?

经过集思广益之后,停尸地点最终选在了一家位于毛家湾的医院的地下手术室内,这个手术室原本是为打仗做准备的,不但安全,而且设备完善、条件齐全。

经过改造,这个地下手术室成为了一个密封、隔氧、低温的环境,被更名为“769”保护室。

1976年9月20日凌晨3点50分,毛主席的遗体在华国锋、汪东兴等领导的护送下顺利离开了人民大会堂,转移到了“769”保护室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的遗体要在这里保存近一年时间,专家们做了万全的准备。

毛主席遗体所在的钛棺内盛满了特殊的药液,这些药液是专家们根据平时处理尸体、标本的经验,结合马王堆古尸出土后的处理、保存的成功经验调制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防腐性、亲水性、渗透性,药液成分甚至还会根据不同时间主要矛盾的变化做调整。

“769”保护室实行的是24小时值班室,有警卫和医疗两套班子,从大门口到保护室设置了四道岗哨。

为了确保这里的环境不会受到污染,中央专门下令任何汽车都不能驶入,哪怕是华国锋也得在外面下车,步行进来。

在这一年时间里,专家们还就如何长期地保存主席遗体做了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这种将遗体保存在药液中的方法无疑是最简单、方便、安全的。马王堆古尸过了两千多年仍然没有腐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当今世界很多院校保存尸体时,也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因此,来自北京的专家就建议液态保存毛主席遗体。

问题是,液态保存是有问题的,遗体浸泡时间长了容易变色或产生其他的变化。而且上海专家指出:如果这么搞,将来人民群众瞻仰主席遗容时会觉得像浸泡在水里的标本,在心理上接受不了。

北京专家见状,又提出了第二种方法:气态保存。

气态保存下的遗体,会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但这种方法也有着很大的问题。在气态环境下,有生命机体通过呼吸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补充体内所需物质。无生命机体在失去水分后就很难补充,很容易失水。

一旦遗体失水,就会变干、变形和变色,就跟木乃伊一样。

这时,又有专家提出来新的设想:固相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对遗体进行整体处理,经过防腐固定后浸泡到液体里,在一定条件下,这液体会固化为固体材料,以达成防腐目的。打个形象的比喻,就跟琥珀类似。

问题是,这种方法用在自然界的小动物、植物上可以,以人这么大的体积进行固相保存就很困难了。如果要这么保存遗体,就必须找到同时具有浸透性、透明性、不腐蚀性、耐摩擦性的材料。

很遗憾,这种材料目前是没有的。

最终,经过大家共同商议、论证后,终于找到了最可靠也是最科学的方法:“气态、液态结合法”。

也就是说,遗体暴露的部分在气态中,隐蔽的部分在液态中;民众瞻仰的时间在气态中,非瞻仰的时间就处在液态中;平时处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保护处在液态中。

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完工。

8月17日,新制成的水晶棺被移入纪念堂瞻仰厅,安置在了大厅的正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天后的凌晨1点20分,毛主席的遗体被抬上灵车,按照事先预定的方案运往毛主席纪念堂,准备接受民众瞻仰。

自从毛主席纪念堂开放后,全国人民都很担心主席遗体能否长期保存下去。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有专家就此做了解答:

“毛主席逝世后的遗体防腐处理是及时的、科学的、可靠的,为长期保存打下了良好基础。毛主席遗体的保护,除吸取了以往医学中有关尸体保存的经验外,还吸收和借鉴了西汉古尸的保存方法和研究成果。当然,我们所采取的低温、避光、避氧等措施,是通过先进的现代化仪器仪表来实现的。

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对毛主席遗体保护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国科学领域中包括医学的、化学的、物理等多门类学科大协作的结晶,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们再次宣告:我们完全可以万无一失地将毛主席的遗体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