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安徽合肥的街头下起滂沱大雨,行人纷纷撑起雨伞往家赶。顷刻间,繁华闹市便空无一人,只剩一只趴在地上的“小牛”。

狂风将“小牛”身旁的展板卷至高空,暴雨肆意“浇”在“小牛”身上。“小牛”缓缓起身摘下面具,费力将展板从狂风手中“夺回”后,这个一生坚强的女孩,才敢借着暴雨放声痛哭。

偌大的展板印满文字、配图,醒目的标题令人潸然泪下:“我甘愿扮牛让人骑,一次五元钱”。

15岁,本是风华正茂、天真烂漫的读书年龄,为何女孩会沦落街头“扮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福之家、灾祸降临

时年15岁的“小牛”郝冬冬,也曾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2000年,郝冬冬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神丘县郝庄村,父亲郝新利和母亲李秀汝都是淳朴善良的农民,但因文化不高、身无技艺,只能靠7亩田地维持基本生计。

诚然,一家三口生活不算富裕,但对于“老来得子”的郝新利来说,也算幸福美满。无奈世事无常,一场变故悄然降临,让原本温馨的一家支离破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探亲,昔日冷清贫穷的小乡村,顿时涌入大批“成功人士”,令种田为生的郝新利一家羡慕不已。

不久前,郝新利不幸确诊“强制性脊椎炎”,无法进行体力劳动,为了维持全家生计,他向老乡打听后,决定前往安徽合肥做点“小生意”。

彼时,合肥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比较适合生活和工作,且离老家不算太远,郝新利便携全家搬迁至合肥,殊不知命运早已为他们布满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合肥后,郝新利和妻子掏空微薄的家底,在一条偏僻的小巷中,租下一间狭窄的门面房,开启风雨飘零的“谋生之旅”。

经过郝新利的辛勤付出,一间“物美价廉”的小卖部正式打响,每年收入达1—2万元,虽然除去日常开销,生活依旧艰苦贫困,但他依然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只顾埋头赚钱养家。

2002年—2003年,郝冬冬迎来可爱的妹妹和弟弟,日渐懂事的她也开始照顾家庭,经常帮助父母打理小卖部,可这份“撼天动地的孝心”却也难逃天灾人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郝冬冬一家生活逐渐稳定,她和弟弟妹妹也纷纷迈入学堂读书,父母则将店面搬迁至人流繁华的商业广场,想为子女们创造美好的未来。

9月20日晚,九龙商业广场推出“手机推销”领奖活动,妻子缠着郝新利前去“凑热闹”,憨厚的郝新利自然招架不住“软磨硬泡”,只好提前关闭门店,跟着妻子朝舞台走去。

正值夜市人流盛大,主持人为了吸引人气向台下抛出礼品,妻子连蹦带跳抢到一大堆礼品,正当夫妻二人满载而归时,却被主持人拦住去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持人威胁她退还部分礼品,以免后续仓库补充不足,影响人气流量。然而,妻子怎肯归还“到手的鸭子”,于是和主持人吵得不可开交。

眼见妻子吃亏的郝新利,赶忙上前劝阻帮腔,不慎被推倒在地,疼痛瞬间席卷全身,眼前一黑昏厥过去。

主持人心中一惊,赶紧上前将郝新利搀扶至后台休息,秉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多次保证不再索要礼品,请求谅解此番“莽撞”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番端茶倒水后,郝新利虽然身体仍有些许余痛,但本着息事宁人的想法,选择接受对方的赔礼道歉,和妻子抱着礼品兴高采烈的朝家返去。

到家后,机敏的郝冬冬很快就察觉到父亲的“异样”,可郝新利担心治病开销大,迟迟不愿前往医院检查,匆匆吃过饭后便上床休息。

晚上8点多,郝新利突然被一阵疼痛惊醒,发现自己全身无法动弹,颈椎仿佛被折断一般,被家人连夜送往医院诊断治疗。

至此,一场世间悲剧渐渐揭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高位截肢

医生诊断,郝新利的C7颈椎骨折,颈髓损伤,再加上本就确诊“强直性脊椎炎”,身体素质日渐下降,极有可能导致“高位截瘫”,余生或将无法生活自理。

听完医生的分析,郝新利的妻子早已哭成泪人,她无法想象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和孩子,该何去何从?情急之下,她赶紧报警求助,要求那名主持人为郝新利作出赔偿。

鉴于案情关乎生命,警方火速赶赴那家门店,可主持人的话却令郝新利的妻子青筋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家属的控诉,主持人一口咬定并非自己推倒郝新利,全无刚才“端茶倒水”的殷勤。

由于附近没有安装监控,围观行人的关注点全在舞台,缺乏直接目击证人,郝新利妻子的口供意味着“口说无凭”,无法责令赔偿义务,只能劝他们搜集充分证据、以便重新调查。

如此一来,郝新利只能独自承受“哑巴亏”,可未来的治疗费用又该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即便夫妻俩省吃俭用,但大多积蓄都用作3个孩子的读书、生活费用。小卖部一天收入最多几百块钱,可高位截瘫一天治疗费就高达5000—10000元。

此外,郝冬冬的爷爷奶奶已经82岁高龄,寄托在老家亲戚处,自身年迈的他们已然照顾儿子.一切的变故仿佛将这个苦海孤舟的家庭逼上绝路。

由于母亲瘦小无力、弟弟妹妹年幼,全家只有15岁的郝冬冬能抱起父亲,每天400个窝腿、200个绕腿康复训练,只能由郝冬冬独自承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郝冬冬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不忍心母亲一边操劳小卖部、一边照顾家庭,刚上初一的她便向学校申请长假休学,专职在医院照顾高位截肢的父亲。

短短三个月过去,郝新利的治疗费用便掏空家里的全部积蓄,甚至欠下10几万元的外债,昔日高大的父亲已然瘦骨嶙峋,郝冬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风霜。

迫于无奈,无力支付医药费的一家人,只能带着尚未康复的郝新利出院回家。本以为凭借勤劳的双手能逐渐“站起”,却不幸再次坠入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春节,合肥全城万家灯火、一片祥和,可郝冬冬的家中却只点起一盏破旧的灯泡,3个可怜的孩子围着一张小桌子,吃着中午的残羹剩饭。

郝冬冬也曾幻想重新背起书包,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学生。可现实却不如人意,弟弟妹妹不能辍学,父亲更不能无人照顾,以至心甘情愿扛起家庭重担。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郝冬冬一家常年居住在出租屋,无法申请合肥户口、低保补贴,走投无路之下,郝冬冬想起了曾经在医院听到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儿上街乞讨

无力治疗高位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数,病友们建议郝新利到人流繁华的步行街乞讨谋生。

曾经郝冬冬坚信“生命可以创造奇迹”,可现实却对她屡次重挫,迫于父亲和家庭生计,最终她放下自尊心走上街头,成为饱受冷眼的“乞丐”。

第一天,郝冬冬眼含泪水跪在地上,每逢行人经过她便磕头乞讨,却沦为“同行”的笑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乞丐都会刻意放声大哭、卖惨诉苦,以此博得人们的同情心,可郝冬冬只是个15岁的孩子,她不懂得这些“乞讨妙招”,只愿以真心换取信任。

郝冬冬的埋头磕头,渐渐引起行人注意,他们不知其悲惨遭遇,只是惋惜本该读书的年龄,却沦落街头乞讨,纷纷慷慨解囊献出爱心。

每至深夜,郝冬冬总是“同行”中最晚离开的,投入箱子的每一元钱都将是父亲生命的延续,这段看不见曙光的救父之路,郝冬冬从未抱怨半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至清晨,3个孩子便用轮椅推着父亲、用三轮车载着爷爷,带着垫子、病例、X光片、一个播放媒体采访画面的小型显示器,以及写有标语的展板,像“搬家”似的浩荡出门。

繁华的步行街中,不乏伸出援手的爱心人士,可因某些“乞丐”恶意欺诈,导致“日行一善”被冠以“冤大头”的称号,郝冬冬讨来的钱也日渐减少。

日复一日,郝冬冬一家经济愈发清贫,郝新利的病情也在日渐恶化,正当郝冬冬心痛无助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变故”彻底击垮家庭的脊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4月,母亲收拾好所有衣物不辞而别,从此再无音讯。父亲虽然心痛不已,却只能坦然接受一切的变故,毕竟3个孩子仍在坚持,他更不能轻言放弃。

妻子离去、久经风霜,导致郝新利的身体愈发不堪,头发也日渐脱落,可他不得不强忍疼痛陪同上街,否则好心人也担心爱心遭到欺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位女士的出现,让郝冬冬走上“扮牛救父”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扮牛救父

周末,郝冬冬像往常一样跪在街边乞讨时,一位好心女士递给她一个“牛头面具”,也许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加快救父的步伐。

15岁的郝冬冬看着手中的面具陷入沉思,她害怕被别人歧视为“哗众取宠”,更害怕父亲因此放弃治疗。

当晚,郝冬冬抱着寥寥无几的“爱心箱”回到家,弟弟妹妹正借着微弱的光线读书,父亲和爷爷双双咳嗽不已,泪水悄然滑至脸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街边出现一位“扮牛救父”的女孩,很快便引起大批行人的注意,却只得到怀疑的冷眼,极少有人解囊相助。

深夜降临,郝冬冬的膝盖早已跪出淤青,远处终于走来一个身影。然而,此人只是步行街的商贩,他嫌弃郝冬冬乞讨的广播声音影响生意,便大肆诬蔑他们一家都是骗人,劝返那些想出手相助的好心人。

这一切都被郝新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曾多次劝女儿放弃治疗,可郝冬冬总是坚定的说:“爸爸,我没事,只要我多讨到一点,你康复的希望就大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晨回到家中,郝冬冬将弟弟妹妹、父亲、爷爷安顿睡觉后,用烧好的开水泡一泡脚,便能抚慰一天的疲惫,也是她唯一能得到的“享受”。

乞讨的生活颠沛流离,收入却难以保障,有时运气好能筹到400多元,有时却连100元都不到,这条“扮牛救父”的道路不知何时遇见曙光?

睡觉前,郝冬冬便用一根绳子的两头将自己的手和父亲的手拴在一起,如果父亲半夜难受,扯一下绳子她便能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心援手

日复一日,郝冬冬“扮牛救父”的故事逐渐广为流传,许多好心人专程前来伸出援手。十元、二十元……一百元,无论捐献金额多少,郝冬冬总会连连磕头谢恩,并趴在地上让人“骑牛”。

然而,这些好心人何尝想过“报答”,大抵只是一番国人的爱心,从未有人真正“花钱骑牛”,只是以微薄之力挽救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随着媒体逐渐介入,“安徽女孩扮牛救父”的感人事迹登顶热搜,社会爱心哗然而起,学校领导号召全校师生,为郝冬冬一家献上爱心善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专程为他制定学习方案,每周一、三、五,老师会登门进行一对一辅导,希望这个优秀善良的孩子学业有成。

医生免费为郝新利检查后震惊不已,正是郝冬冬每天帮父亲做康复训练,以至身体神经没有坏死,手肘以下可以轻微活动,腿脚也逐渐产生直觉,具有重新站起来的可能。

涓涓小流,汇成大爱之河,郝冬冬“扮牛救父”的道路逐渐迎来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合肥相关部门发起“弱势群体和家庭帮扶”活动,派出工作人员走进郝冬冬家中,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进行专项帮扶。

此外,工作人员还在人流繁华的火车站设立“公益摊点”,派专人维持捐款秩序,使真正需要筹集善款的人不再遭受质疑,不再饱受冷眼。

2022年,郝新利托女儿将一面印着“尽职尽责,服务为民”的红色锦旗送往合肥火车站综管办,以此表达诚挚的感激之情。

如今,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郝新利的身体正在逐渐康复,精神面貌也得到极大改善,郝冬冬也不用每天颠沛流离“扮牛救父”,可以重新走入校园,开启未来的美好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一个15岁的女孩,敢于走上街头“扮牛救父”,需要莫大的勇气。

下跪的样子也许狼狈,却是父亲“站起来”的希望,以瘦弱身躯撑起家庭的未来,以“扮牛救父”诠释世间孝道.

愿郝冬冬一家未来幸福安康,愿中华孝道流传千古。#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