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指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江淮等地通常在六七月份出现的阴雨连绵的天气,此时正逢江南梅子成熟季节,于是人们将这一区域这一时段持续阴雨现象称作“梅雨”。今年江苏的梅雨季有何特点?6月18日,江苏省气象台召开梅雨新闻发布会。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19日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入梅,入梅正常。

“未来10天,全省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19日淮河以南地区入梅,19—27日全省有持续性较强降水过程。18—25日沿淮和淮北地区有35℃以上高温天气。”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严文莲介绍,预计今年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平均梅雨量300~500毫米,较常年梅雨量256毫米,明显偏多;梅雨期间,淮北地区平均降雨量150~200毫米,较常年同期正常略偏多。预计7月上旬中后期出梅,较常年出梅日7月13日,今年出梅日期偏早。

严文莲表示,梅雨期间部分地区降水强度大,需防范强降雨可能造成的城乡积涝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防范强对流天气对人身安全、交通运输、户外作业及农业生产等的不利影响。此外,梅雨期间部分地区仍有高温天气,防范其对水电调度、人体健康、水产养殖及户外作业等的不利影响。

进入夏天后不久,江苏省气象台已持续发布多个高温黄色预警,今年会出现暖夏的极端天气吗?严文莲表示:江苏前期高温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并不算是极端天气的表现。“我省目前主要在沿淮淮北地区有高温天气,但范围不大。每年5-6月,江苏都处在初夏高温时期,一般在淮北地区就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这段时间降水偏少,所以晴好天气比较多,因此高温持续的时间较长。”

严文莲说,在进入梅雨期后,高温天气会有所缓解,对于降水少的地区,如淮北,可能还会有局地有高温天气。等到整个雨带再次北抬到华北黄淮一带的时候,全省将进入副高控制,又将进入到盛夏高温之中。那时的高温范围会更大、强度更强。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正式进入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较大。

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项瑛介绍,入汛以来,江苏总体表现为暖干的气候特征。江苏的汛期是5—9月,主汛期是6—8月。自5月以来,江苏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降水较常年偏少48%,其间出现了4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今年汛期,华东沿海地区可能面临哪些气象灾害?“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24年5月已结束,夏季后期或更晚时段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南海夏季风于5月26日爆发,较常年偏晚。从目前的监测来看,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为西南水汽的输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今年的防汛形势不容乐观。”项瑛说,主要的气象灾害注意防范暴雨洪涝(尤其是城市内涝)、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高温伏旱(出梅后会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过程)、台风(北上台风)等。

项瑛表示,6月中旬中后期之后,江苏将进入一段降水集中期。预计今年汛期江苏全省总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江淮地区南部和苏南地区较常年偏多二到五成,出现集中强降水时段可能性较大,存在发生局部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质灾害等事件的可能。

入梅之后的天气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将带来何种影响,也值得关注。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数据,截至6月17日,全省夏收工作基本结束。江苏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全国农气专家徐敏表示,近期要做好夏收扫尾工作,抓住晴好天气完成夏粮收获、晾晒、储藏,争取颗粒归仓。此外,要加快水稻等夏种进度,应注意天气变化,切莫在大雨来临之前播种水稻,各地抓住气温、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加快水稻、大豆及玉米等作物的夏种工作进度。

“据预测,近期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依然无明显降水过程,且18—25日沿淮淮北地区有35℃以上的持续性高温,部分地区旱情还可能持续,需要做好调水、蓄水和保墒工作,确保夏种用水之需。”徐敏说。

徐敏表示,未来持续性较强降水和高温天气,将分别出现在我省淮河以南和淮北地区,这段时间还应加强已播作物田间管理。对于已播栽田块,防范“旱涝急转”,确保渠道畅通,排水顺畅;同时,及时抓好水浆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如遇晴热高温天气,上浅水护苗促返青活棵,防高温晒苗或薄水烫伤秧苗。(张宣 杨易臻)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