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来,你的身边是不是不时有人在咳嗽?百日咳,一个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古老疾病,如今似有卷土重来的势头。

适逢初夏,医院里的百日咳就诊者依然不少。百日咳再现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大众需要知晓,做好科学防控,百日咳可防可治不可怕。

如何看待"百日咳再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百日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所以说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上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也经历了与百日咳菌"殊死搏斗"的时期,但这一切在1978年"白百破疫苗"推广后渐入尾声。

不过,大家都以为消失的百日咳菌,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在20世纪80年代,部分疫苗高覆盖的发达国家已报道了"百日咳再现"。在我国,百日咳在婴幼儿和儿童中始终有一定的发病率,而受限于检查手段的覆盖率、医务人员的知晓度等各方面因素,青少年和成人中的发病率被低估了。

直到去年冬季,各种呼吸道病原菌叠加感染的高峰期,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久咳不愈到医院就诊,而百日咳检测技术的普及推广,也使百日咳这一古老的呼吸道传染病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百日咳真要咳百日吗

百日咳的典型症状可表现为持续2—3个月的咳嗽,接近百日,故此得名。百日咳初期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表现为发热、喷嚏、咳嗽等症状,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如果咳嗽迁延不愈,并且咳嗽严重到要呕吐,或出现憋气、喉咙或气管紧缩感等症状,需要到医院就诊。

百日咳的危害,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百日咳感染是否会引起严重的肺炎?感染后又会不会有后遗症?

百日咳影响的主要是呼吸道,出现气管炎、支气管炎的症状,但也不排除出现肺炎的可能性。在确诊百日咳的人群中,婴幼儿和儿童仍是感染的主体,有肺炎重症病例的报道。健康成人即使感染百日咳也不用过于担心,但是免疫力低,或基础疾病多的老人还是要提高警惕。

目前,婴幼儿和儿童仍是百日咳的易感人群,青少年和成人也有一定的发病。婴幼儿因为气道未发育完全,气道较狭窄,更易出现痉挛性咳嗽和鸡鸣声,甚至发生呼吸暂停或窒息。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或重症的风险越高。成人患者可能更多的是作为百日咳的传染源,将百日咳菌向周围传播。

百日咳如何确诊与用药

百日咳确诊的标准主要有:

■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

■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百日咳鲍特菌;

■血清百日咳IgG抗体检测阳性。

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比如百日咳鲍特菌的核酸检测灵敏高效,操作简便;百日咳鲍特菌培养耗时长,但特异度好,获得的药敏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抗菌药的选择;血清学检测要考虑疾病的时间以及疫苗接种的情况。

世卫组织推荐,2周以内的病程首选细菌培养,2—4周首选核酸检测,4—12周考虑进行血清学检测,因为病程到一定时间才会出现抗体。但上述情况目前仍受限于百日咳检查方法的可及性。目前在上海,开展百日咳相关检查的医院主要是儿科专科医院,以及部分有儿科特色的综合医院。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诊断百日咳的同时,一定要鉴别排除其他引起咳嗽迁延不愈的疾病,所以一些必要的检查,如胸部CT和肺功能不能忽略。

确诊了百日咳,可以用什么药?

《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指出,在百日咳经验性治疗时,相较红霉素和克拉霉素,优选推荐使用阿奇霉素,在使用阿奇霉素5天以后,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确定是否存在耐药结合症状,再决定是否要进行第二个疗程的阿奇霉素的治疗。

不过,从我国百日咳菌株的耐药情况看,目前百日咳鲍特菌株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已经高达70%—100%,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人感染百日咳服用阿奇霉素是无效的。

次选方案是对2月龄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可以选择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治疗,成人的疗程是14天。磺胺甲恶唑,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SMZ,在那个青霉素和头孢还没有普及的年代,SMZ曾是常用的抗菌药物。当前,针对百日咳,复方磺胺甲恶唑的使用也大幅度增加。总体来说,磺胺类药物有不能忽视的肝肾损害的副作用,妊娠期和哺乳期禁用。此外,磺胺类药物也有一定比例的药物过敏发生。

因此,如果感染了百日咳,不要盲目地自行网购药物服用,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

相关链接:百日咳的防护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三要素,百日咳的防护也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

切断传染源:百日咳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因此要尽量避免与儿童或年老体弱者近距离接触;

阻断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带有病菌的飞沫传播到各处,因此患者须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

保护易感人群:儿童、老年体弱者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是百日咳易感人群,要减少到人员密集场所,勤洗手,室内常通风。

要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构筑免疫屏障,可防患于未然。

作者:顾问

文: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图: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