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失窃了一幅本国前人的古画,这幅古画的内容,是我国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一些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幅古画早就丢了好几年了,但是因为一些程序上的原因,所以没能立案,现在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传开了,加上这幅古画的内容,涉及到了我国著名的人物,所以它这才上了我国的热搜。

不过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里,其实还藏着一个大秘密。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带军南征,而此时诸葛亮身上两个重要职务,分别是蜀汉丞相,以及益州牧。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蜀汉丞相这个文臣的巅峰职位,是刘备生前就给了诸葛亮的,而益州牧这个职位,则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自领”的。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可能还知道,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明确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丞相诸葛亮,主要职责是管理内政,而另一个则是常年带兵的李严,刘备都对他的安排,是主抓军事。

如果一直按照刘备的遗命走下去,那么诸葛亮原则上是没有机会碰军权的。

刘备生前御驾亲征讨吴时,蜀汉的南边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等到刘备去世以后,那边的动静更是闹得很大,但是蜀汉这边却并没有第一时间派兵平叛。

明面上的理由,是刘备刚去世,东吴那边还虎视眈眈,所以蜀汉这边只能先把这两件大事给忙活完,等到腾出手来之后,蜀汉才开始平叛。

但除了明面上的理由之外,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自领了益州牧。

州牧这个官职,和传统的太守和刺史都不太一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本州的军政两权一把抓。

咱们前面说了,如果诸葛亮一直只是丞相,那么他要想染指军权,从规矩上来说,是不太合适的,但是如果诸葛亮拿下了益州牧这个官职,那么他不光能总摄蜀汉的内政,还有了插手蜀汉军事的合理理由。

于是等到了公元225年,诸葛亮就开始亲自率军南征,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刘备当年留下的托孤大臣中,李严是主抓对外军事的,诸葛亮如此操作,李严就没什么想法吗,他是不是不知道蜀汉的南边出了问题,或者他当时有重要的军事任务抽不开身呢?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当时曾和蜀汉打的头破血流的东吴那边,已经在诸葛亮的额斡旋下,和蜀汉言和了,曹魏那边也没有什么大动静,因此当时李严本人应该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军事任务在身的。

而史书中还特别记载,蜀汉的南边出了问题之后,李严并不是不知道,他还曾专门给那边写了信,希望能和谈,但是对面没同意,由此可见,当时的李严对南边的事情,是很了解的。

那么当年他为什么没去,而去却是诸葛亮呢,史书中给出的答案是:

亮虑诸将才不及己

如果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在北伐中大放光彩,那么诸葛亮的这个态度,是没人敢质疑的,但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自从出山之后,干的可一直都是萧何的那角,你什么时候在一线战场,展露出了你的军事才能呢?

有人可能会问,这有没有可能,是诸葛亮认为南边的问题,真要像马谡建议的那样,要攻心为上,要以思想工作为主,诸葛亮在这方面应该是很厉害的,而李严是武将出身,平时又很高冷,所以丞相才认为别人都不如他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听听就好,可千万不能全部都当真,因为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当年平定那边的时候,用的可不是什么怀柔的政策,而是基本上都是以打服为主,虽然诸葛亮也做了一些人事上的调整,但丞相这边前脚刚走,人家这边就又开始不安分了。

如果真是攻心为上,如果真是七擒七放,一定不会是和这么个结果的,也就是说,当年丞相去南边平叛,主要的手段就是打,而且从战况来看,当时的战斗对蜀汉的平叛军来说,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几乎都没有诸葛亮展示自己过人之处的机会。

也就是说当年的平叛工作,其实并没有难到非要诸葛亮亲自出马不可的地步,那么当年诸葛亮为什么还非要亲自领军平叛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诸葛亮在拿到了一定的军事权之后,还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以便于他日后的北伐,所以才有了这么个安排。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感觉诸葛亮开始不完美了,他竟然为了权力也会耍手段,但我们应该明白,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可不是真为了他自己,他是为了当年刘备的三顾之恩,他是为了刘备多年对他的优待,他是为了刘备对他托孤的信任,更是为了蜀汉能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因此从大方向上来看,丞相的历史地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