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燕 北宋 · 王安石

处处定知秋后别,年年长向社前逢。

行藏自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

这首诗通过描写燕子这一常见的自然生物,表达了对时节更迭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首句“处处定知秋后别”,直接点明了燕子在秋天之后离开的习性。这既是对燕子迁徙行为的写实,也暗示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燕子每年秋天离开,似乎在与人们告别,这种告别的场景无疑会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索。

次句“年年长向社前逢”,又描绘了燕子在春天社日之前归来的情景。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通常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燕子在这个时候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这一句与首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示了燕子迁徙的规律性,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循环和生命节奏的敏感。

第三句“行藏自欲追时节”,进一步揭示了燕子的行为动机。燕子之所以会按照时节迁徙,是因为它们要追随自然的节奏和规律。这里,“行藏”一词既指燕子的飞行和栖息,也暗含了诗人的行为和选择。诗人借燕子之口,表达了自己也要顺应自然和时代的节奏,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最后一句“岂是人间不见容”,则是对前文的反诘和升华。燕子之所以要迁徙,并不是因为它们在人间不受欢迎或不被容纳,而是因为它们要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和更自由的生活。这里,诗人借燕子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偏见和束缚的反抗,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吐绶鸡 北宋 · 王安石

樊笼寄食老低摧,组丽深藏肯自媒。

天日清明聊一吐,儿童初见互惊猜。

“樊笼寄食老低摧”中,“樊笼”象征不自由的境地,可能指吐绶鸡被人类饲养,失去了自由。“老低摧”则描绘了吐绶鸡因长时间被囚禁而显得低首摧眉、劳瘁不堪的样子。

“组丽深藏肯自媒”中,“组丽”指华美、绚丽,这里可能指吐绶鸡美丽的羽毛被深藏,不肯轻易展示。“肯自媒”则表达了吐绶鸡的高傲和自尊,不愿轻易被人驯化或欣赏。

“天日清明聊一吐”中,“天日清明”可能指天气明朗、阳光照耀的日子,此时吐绶鸡终于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美丽。“聊一吐”表达了吐绶鸡在这难得的时刻,愿意稍微展示自己的华美。

“儿童初见互惊猜”中,描绘了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吐绶鸡时的惊讶和猜测。这种反应既体现了吐绶鸡的美丽非凡,也反映了孩子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天真。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吐绶鸡在樊笼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它偶尔展现美丽的情景,表达了王安石对自由、美丽和高傲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不屈心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示了王安石的独特诗风和深刻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黄鹂 北宋 · 王安石

野花吹尽竹娟娟,尚有黄鹂最可怜。

娅姹不知缘底事,背人飞过北山前。

首句“野花吹尽竹娟娟”,描述了春天的景色,野花已经凋谢,但竹子依然翠绿娟秀。这里用“吹尽”和“娟娟”两个词,既描绘了春天的短暂,又展现了竹子的坚韧与美好。

第二句“尚有黄鹂最可怜”,转向了诗中的主角——黄鹂。这里的“可怜”并非指黄鹂可怜,而是诗人对黄鹂的喜爱和欣赏。在春天的尾声,黄鹂的歌声依然清脆悦耳,给诗人带来了愉悦。

后两句“娅姹不知缘底事,背人飞过北山前”,则进一步描绘了黄鹂的活泼与自由。娅姹(yà chà)是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词,这里用来比喻黄鹂的轻盈和优雅。黄鹂不知何故,欢快地飞过北山,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以黄鹂为线索,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黄鹂的活泼,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蝶 北宋 · 王安石

翅轻于粉薄于缯,长被花牵不自胜。

若信庄周尚非我,岂能投死为韩凭。

“翅轻于粉薄于缯”,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蝴蝶翅膀的轻盈与薄透。其中,“翅轻于粉”形容蝴蝶翅膀比粉还要轻盈,“薄于缯”则进一步强调了其翅膀的薄如蝉翼,透如轻纱。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蝴蝶翅膀的物理特性,更通过夸张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蝴蝶的轻盈与柔美。

“长被花牵不自胜”,这句诗通过“花牵”和“不自胜”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蝴蝶被花朵所吸引,以至于无法自持的状态。这里的“花”不仅指自然界的花朵,也象征着自然之美和美好事物。蝴蝶被这些美好事物所吸引,无法抗拒其魅力,这正是其纯真、无邪、向往美好的特性的体现。

“若信庄周尚非我,岂能投死为韩凭。”这两句诗则引入了庄周和韩凭的典故,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蝴蝶特性的理解和感悟。庄周梦蝶的典故,暗示了蝴蝶的虚幻与无常,而“尚非我”则表达了诗人对蝴蝶特性的认同,即蝴蝶虽然虚幻,但其纯真、美好的特性却是真实存在的。而“岂能投死为韩凭”则表达了诗人对蝴蝶纯真、美好特性的赞美和向往,认为这种特性比韩凭的爱情还要伟大和珍贵。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