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始,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与岛城作家及文史研究者迟守卫老师(网友“池清”)联袂编发《青岛老街系列图文》,在这些精彩图文中,兰山路、广西路、浙江路、湖南路、湖北路、太平路、江苏路、河南路、中山路......,一条条历史老街,在他的笔下,变成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跃然纸上,每一篇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欢迎。近日迟老师又完成新作《德县路寻踪》,分三篇图文,近两万字,255张图片,带您全方位走进这条百年老街。

德县路寻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小学俯瞰

口腔医院门前是个三岔路口,分别是德县路、曲阜路和安徽路。德县路和安徽路交口的西北拐角是德县路小学,门牌德县路14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小学的前身是1900年德国传教士白明德在斯泰尔修会圣言会馆的东边开办的德华学校,作为天主教会的附属事业,是青岛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4年时的圣言会馆(图左)和德华学校(图中围墙的位置)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张拍摄于1905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学校临德县路一侧增加了一栋三段式的建筑(图左),中间是个二层楼,两侧分别是平房,隐约可见学校的校门在这栋建筑的西侧,还能清晰地看出学校校园的基本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9年时的德华学校及周边街景

1923年3月,德华学校更名为私立明德小学。青岛解放后的1952年9月,私立明德小学改名为私立晓光小学,并合并了原私立圣功女子小学。同年11月私立晓光小学改名为青岛德县路小学。1958年又将观海一路小学与德县路小学合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私立明德小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颁发的毕业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时的德县路小学校院俯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小学嵌在墙体上的校训和创建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小学校园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主教堂德县路便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主教堂德县路便门和建筑墙体

顺着德县路小学西行,是天主教堂的德县路便门及建筑墙体,天主教堂的正门在浙江路上。我在写《浙江路的风情》时对天主教堂已经有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从口腔医院过安徽路是德县路23号密斯别墅旧址,一处典型的德式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斯别墅旧影

这栋别墅建于1905年,1912年以前为德商施密特公司经理康拉德·密斯的寓所。后转手辛亥革命后到青岛寻求庇护的清廷遗老、江苏盐道台李梅荪。李梅荪在广西路和太平路之间、平度路和德县路之间还有多处地块或房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斯别墅旧址现貌俯瞰

1954年3月该建筑由成立后的青岛卫生防疫站使用。现在的业主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青岛分院。2009年3月31日,该设计院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同时,将这栋建筑维修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斯别墅旧址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23号甲和23号(图右)现貌

紧邻密斯别墅旧址的是德县路23号甲,现在这栋建筑已经修缮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缮后的德县路23号甲楼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23号甲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23号和23号甲建筑旧影(图左,摄于1900-1910年),图右可见福柏医院楼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23号甲和23号旧影(图左)

尽管这栋建筑与德县路23号挨得很近,但其知名度不及它的“邻居”。从外观上看,这栋建筑是德式建筑的形态,比23号密斯别墅还要华丽,有资料称该建筑应该在1914年前建成。也有这栋建筑“或为李梅荪的旧宅”一说,“或为”在口气上有些牵强,此说是因为“李梅荪在平度路和德县路之间还有多处地块或房产”?没有看到更多的史料,故难以对这栋建筑的身份给予确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隔壁的23号乙现在是欧陆商务酒店,这个位置早年是掖县人高吉良于1942开设的新新池澡塘。对“新新池”,我现在看到的资料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玉生池原名新新池,1942年以后更名为玉生池,地址在平度路32号。一种说法是新新池与玉生池开办的时间同为1942年5月30日,相比较而言,玉生池的名气更大,抗日名将傅作义在旁边的永安大戏院看完演出后就到玉生池来。当时的京剧名伶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等演出后都在这里洗浴。这里的老板和永安大戏院的老板是老乡,所以,老乡跟老乡的买卖也沾了光,全国的名流都知道青岛有个玉生池澡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生池旧影

玉生池同博山路的天德塘、益都路的东华池和济南路的建新池并称为青岛的“四大塘”。玉生池原来是二层楼,1973年大修时由青岛市饮食服务公司投资加盖了一层,成为了三层楼(见下图)。如今该楼已改造,没有了玉生池的踪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陆商务酒店隔平度支路对面是军创清苑酒店,从门头上的这个“军创”符号感觉这个酒店可能属于部队,没有其它的资料说明这个酒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清苑酒店紧邻的是德县路27号青岛七中(见上图),其前身是青岛圣功私立女子中学,由美国天主教圣方济各教会于1931年创办,是青岛解放前4所著名的私立中学(其它三所为礼贤中学、崇德中学、文德女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私立圣功女子中学教学楼旧影

圣功女中曾有两任校长,第一任校长为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林黄倩英。继任校长为193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留学美国的周铭洗。周铭洗的妹妹周俟松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夫人,因而周铭洗请许地山为圣功女中创作了校歌,周铭洗还通过许地山邀请老舍去圣功女中作学术报告。

圣功女中有两个特色,一是重视英语教学,在全市中学会考中圣功女中的英语成绩名列第一;第二个特色是音乐课出类拔萃,学校设有琴房,排出课余时刻表,学生可在琴房学琴练琴。当时青岛天主教堂的唱诗班里多半是圣功女中的学生。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音乐会,以展示学生们的音乐才能。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谭杼真曾是圣功女中的音乐教师。著名作家、武侠小说《卧虎藏龙》的作者王度庐也曾在该校代课教语文。此外,为拓展学生的科学常识,学校还特从德国购置大批实验仪器为学生做生物、化学、物理实验所用。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员的考核管理比较严格,建立了“教员服务成绩考查书”,详细记录教师的个人信息和考核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两张照片均为青岛七中教学楼旧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方为了伺机占领青岛这个重要的港口和军事要地,便派遣几名日本浪人化装成中国士兵,在德县路圣功女子中学对面制造了“德县路事件”,企图借机为登陆青岛制造口实。但因日本当时正在攻打上海,难以顾及青岛,但在德县路浙江路路口建了一座坟墓和墓碑,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日本投降后,坟墓立即被中国人铲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七中教学楼现貌

青岛抗战初期圣功女中暂时关闭,1938年10月复课。1944年8月圣功女中改为市立第二女子中学。1945年9月圣功女中恢复原名。1952年学校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七中学”。该校曾培养出江西省副省长黄懋衡、世界著名微循环专家修瑞娟、扬威华北享誉全国的“青岛女子游泳之何氏三杰”(何文静、何文雅、何文锦三姐妹)、山东省优秀教师刘文志等精英人士。

从青岛七中往西就是德县路的下坡,是一段保存完好的马牙石路。这段马牙石路是从浙江路天主教堂西侧的路延伸过来的,一直延伸到中山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牙石块斑驳锃亮,显出了这段路的沧桑。

白明德于1900年开办德华学校的同时,还在此周边先后建起了一系列的教会建筑,包括德县路与浙江路交口的早期天主教堂(见下图),以及圣言会会馆、圣心修道院、天主堂医院(现博山路3号)等。所建的教堂是青岛最早的天主教堂,并且是当时青岛天主教会活动的中心,直到1934年新天主教堂(即圣弥爱尔教堂)建成后,这个教堂才停用(见下两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浙江路交口旧影,与三得利海产品批发商店紧挨着的是圣心修道院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0年建成的与圣心修道院紧挨着的早期天主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16号楼座现貌

这座延伸到肥城路口的五层建筑应该是德县路16号,临街的门头曾是卖干海货的商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楼在青岛城市更新中也是整修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的肥城路与博山路交口鸟瞰

紧邻七中西侧的是一栋黄色的居民楼,它实际上是博山路拐角那栋酒店大楼的翼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博山路交口的这栋酒店,门牌是博山路1号。早些年这栋楼的门头曾是一家海产品市场,不知何年先后改作融海轩度假酒店和派·酒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海轩度假酒店旧影(图左浅绿色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派·酒店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改名为“沃德阿拉丁酒店”

博山路已经是大鲍岛的地界了,这儿周边曾经是海鲜市场,摊主把盛着各种海鲜的塑料盒子一一摆在人行道上,吆喝着招揽顾客。买家挑选了经过讨价还价后中意的海鲜,或是在路边找一家啤酒屋,打上一杯冰镇啤酒,请店家把他购买的海鲜给加工一下,坐下慢慢品尝;或是提着青岛专利的袋装散啤回家去,看着电视,听着音乐,品着沁人心脾的青岛啤酒。这,用青岛话说,那叫一个“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大鲍岛周边已经被改造一新,定位“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重新升腾起了市井的烟火气,找回了那丢失已久的人脉,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山东省级城市更新示范片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青岛老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鲍岛最青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头摊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忆城小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鲍岛盖章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的潍县路-中山路段北侧,也就是德占青岛时期的“华洋分治”、“南洋北中”的分界线段,这段街面不长,可因为这个地段的特殊“身份”,在历史的演变中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绎着世事的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占青岛初期的德县路与潍县路交口周边鸟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占青岛初期的1900年,由德国商人希姆森沿德县路、潍县路、四方路的合围地块建成了大鲍岛市场,市场为一字伸展的木构瓦顶敞廊大棚(见上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向三条街道的三面均设有出入口,位于霍恩洛厄街(今德县路)的主入口上方有“Tsingtauer Markthallen”(青岛市场大厅)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鲍岛市场建设时期的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三图为大鲍岛市场内的景象

市场内院为露天场地,可供商贩自由设摊。《祥福(地产公司)年度报告》(1902-1913)记载,1913年公司还用柏油和砾石重新铺装了市场内的地面,市场内还设有一座公厕。该市场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青岛媒体报道,德占青岛时期的大鲍岛邮局设在此(见以上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鲍岛市场还开设了青岛早期的证券物品交易,20世纪20年代后移至馆陶路22号的新建交易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与中山路交口青岛人俗称“三角地”(见上鸟瞰图),早期的三角地是一个变电设施(见下图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代的三角地及变电设施

日占青岛的20世纪30年代,三角地建起了一座碉堡(见下图右,碉堡露出了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抗战胜利,青岛市民在街上载歌载舞以示欢庆。照片可见碉堡上站满了观看的人群,也有人在背后楼房的窗户里观看这热闹的光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1946年,在三角地的碉堡上立起了一座纪念塔,图片上的英文是:青岛山东路与德县路路口的胜利纪念塔。目前尚没有看到关于这座“抗战胜利纪念塔”的资料记录。塔体上的文字有可能是为迎接1946年3月29日民国青年节大游行所做的标语。从这张照片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县路这一段建筑的影像:北侧全是三层楼,样式也基本一致;南侧是栋二层楼。这些建筑的门匾显示这两侧基本上都是商店。

这张照片背景的三层楼没有拍到它的全貌,其右面与其相连的是德县路与潍县路拐角的一栋三层里院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建筑建设年代及沿革不详,这个位置就是曾经开办于1926年、青岛知名的清真饭店“馅饼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馅饼粥”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馅饼粥”广告(见图右)。它家的馅饼,还有涮羊肉和手抓羊肉,在岛城堪称一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断翻新的“馅饼粥”门脸(见以上两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解放后的1950年,三角地碉堡上的纪念塔被拆除,碉堡又成了宣传栏,以供市民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70年代碉堡被拆除,立起了一个平面宣传墙。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德县路与潍县路拐角的“馅饼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平面宣传墙改建成三角形建筑,上面依然画着宣传画,还做着广告,广告牌下可以看到有一家“洞天小吃”,这显示改革开放后周边已经有了一些商业气息,还可以隐约看到照片背景建筑的墙上写着“实习饭”等字样,这曾是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岛城老字号饭店“乐口福”,该店以鲁菜为主,其干烧加吉鱼、炸蛎黄、油泼小鸡等菜品享有盛誉,20世纪60年代后青岛第一商校及山东省饮食服务业学校将其作为烹饪专业的实习饭店,同时对外营业,几十年来培养了诸多优秀的鲁菜烹饪专业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三角地”开始利用地下人防工程开发建设中山商城,1997年底开业后繁荣兴盛,曾和龙山商场、即墨路小商品城共同形成了当时岛城颇负盛名的“地下商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的中山商城地面入口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的中山商城地面入口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除中的中山商城地面入口

近年来,因中山路商圈人气不佳,中山商城于2021年12月30日停止营业。中山商城重新寻找商机,利用原地下人防空间改建成停车场,以缓解中山路的停车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商城于2003年改造完成的地下人防停车场入口玻璃罐造型(见以上两图)。该停车场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地下人防停车网,也是全国首个利用人防地下空间建设的立体停车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一座崭新的6层欧式建筑在“三角地”的北侧拔地而起(见以上两图),苏宁电器、学而思教育、馅饼粥等商家都在这里经营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层欧式建筑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肥城路交口街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的肥城路-中山路段的南侧,从路牌来看,是18号-30号,这段路的门头基本上都是商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肥城路-中山路段)南侧旧影,路口的这栋建筑是德县路18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缮一新的德县路18号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18号以西至中山路口街景旧影(摄于194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肥城路-中山路段)南侧街景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西段(安徽路-中山路段)街景鸟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20号现在是一栋四层楼,我的高中同学张铭淮家曾经住在这栋楼里。张铭淮回忆:1959年他们家从河北路搬到了德县路20号,这栋楼是德国人建造的,距中山路几十米,从外面看是一座两层楼,顺着楼梯走上去,是三层楼,最顶是阁楼,木制的地扳和楼梯都有深深的沟,但高大的房间,隐约可见的各种图案,厚重的红松大门,瓷砖铜件,都表示这里曾经有过辉煌。他们家住二楼的两间房子,一间向南,十平方带一间一平方的小屋;一间向北,二十三平方,双层大窗。1966年 文 革 期间,这里修房子,他们家搬出去住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再回到德县路时,原来的楼接上一层成为四层,房间的高度变低,北屋的大双窗变成小的单窗,并在东面的墙上开了一个窗户,地板油了红漆。他们家在这里一直住到1986年。这期间,张铭淮上了初中高中,下了乡,就了工,结了婚,上了大学,分配了工作。他的大孩子也在这里上的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5月2日,我们高中同学聚会时与张铭淮(左)留影

张铭淮的描述非常细致,遗憾的是,我一直也没有找到张铭淮所说的“德国人建造”的这栋建筑。前不久,我看到一张摄于1945年的德县路肥城路街口的照片,将这张照片传给张铭淮同学,经他确认,这张照片中图左红圈内的德式建筑就是他家当年住过的德县路20号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进一步确定这栋楼是否就是德县路20号,我又看到了下面这张摄于1946年的照片,经张铭淮确认,照片红圈内的建筑与上面那张摄于1945年的照片中红圈内的建筑,无论是外型还是所处位置都是一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这两张照片不是德县路20号原德式建筑的正立面,但,能找到这两张照片并能得到张铭淮同学的确认,这真是一件开心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20号临街的门头现在是“馅饼粥”,前几年因中山路改造,馅饼粥原址被拆除重建,饭店因此关闭。2010年它从对面的德县路29号搬到了这里继续经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县路20号西侧的两座二层德式风格的建筑经过修缮,现已面目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面这张老照片可以看出那两座二层德式风格建筑的原貌,门头也是招牌不少。照片还清楚地显示了近景的路口两侧分别是一家销售印刷材料的(吉)田洋行和一家摩根酒吧,这些都透出了1946年时这一带的商业气息。

关于照片中“(吉)田洋行”这片建筑,我在《中山路的变迁》中曾经查过资料得知,德占青岛初期这块地属于商人约翰内斯·格施克所有,他在此建了两处建筑并开设进出口商行“德国公义号”。几年后该地块转手给了海因里希·阿伦斯与卡尔·阿伦斯兄弟开设的建筑公司,至1914年间该地块上曾有他们分期建设的两栋二层临街建筑。该建筑亦用于商业出租。德国人古斯塔夫·哈泽的哈泽餐厅和克莱默餐厅曾先后在此开设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伦斯公司接手后的德县路三角地南侧建筑(见上下两图的平房,约摄于1900年代),哈泽餐厅在此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代的阿伦斯建筑公司商业楼影像,建筑的上方可见“克莱默餐厅”的德文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的阿伦斯建筑公司商业楼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的印象中,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里是市南区卫生防疫站,好像还有市南文化馆,但这一点我记不清了。改革开放后,这里是“王姐烧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论是市民还是游客,走到这里,点上几支或是烤肉的或是烤鱿鱼的串儿,站在窗口外大快朵颐,吃完了把签子往旁边的白塑料筒里一插,这也是三角地的一道佳美风景。

站在德县路中山路三角地,回望走过的德县路。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一栋栋建筑在与我对话,在历久弥新的老建筑里感受这条老街的文化变迁和历史沧桑,在历史的回声中寻觅那逝去的清晰记忆。

(全文完)

2023年11月14日策划、构思

2024年3月20日执笔

2024年6月7日修改定稿于

青岛,天福绿洲

(本文图片除平面图和标明拍摄日期的照片系池清制作、拍摄外,其余均选自网络,不一一具名,敬请原谅,在此感谢原作者及收藏者!)

作者:“池清”(网名),本名迟守卫,作家及文史研究者,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先后收入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走出故道》和《大地织女》文集、作家出版社的《青城之恋》文集。与他人合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岁月》(作家出版社),经过五年的创作和网络连载,反映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爱情生活的长篇小说《兵团缘》,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7年起,在青岛城市档案论坛陆续发表《青岛老街》系列图文五十余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