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讲,唐昭宗李晔是个好皇帝,他的心思都扑在了重振大唐的伟业上。然而,大唐已经风雨飘摇,纵使李世民再世恐怕也无能为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昭宗又是一个窝囊的皇帝,他被藩镇俘虏,被太监废黜,最后又被权臣杀害,下场比汉献帝还要凄凉。

总体来说,唐昭宗是一个令人同情的皇帝,但也有人指出,唐昭宗的结局跟他的性格缺陷有很大关系。北宋史学家范祖禹、明朝思想家王夫之都认为,唐昭宗太随性,做事草率,常常惹祸上身。

因为他的这个缺陷,先后导致三位宰相含冤而死。

景福二年(893年),唐昭宗下旨,调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李茂贞那些年因为护驾有功,地位迅速蹿升,又借机不断扩大地盘,短短数年发展成了雄霸一方的割据军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实力的提升,李茂贞腰杆子硬了,开始不断对朝廷指手画脚,频频干预朝政,言辞既傲慢又无礼。

凤翔离长安不到三百里,唐昭宗担心了,放着这么个无君无父的家伙在眼皮底下,万一哪天他不开心,随时就能打到长安来,太危险了,得让他挪个窝。

李茂贞不傻,凤翔可是块风水宝地,想让我搬家?做梦吧。这家伙不光拒绝离任,还给唐昭宗回了一封极具侮辱性的信,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

“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羁。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币;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

大意是,如今天下大乱,兵大爷们可不好伺候,他们要是不开心就是生灵涂炭。到那时候万一陛下想要找个逃命的地方,你能往哪儿去呢?我留在凤翔,至少还能赏你一个容身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唐玄宗开了逃跑的先例后,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纷纷“效仿”先祖,尤其是唐僖宗,一个人就逃了两次。

为了遮羞,朝廷一律将这种行为修饰为“巡幸”。李茂贞此言既是揭李唐王朝的伤疤,又是对唐昭宗赤裸裸的羞辱和威胁,毫无半点人臣之礼。

唐昭宗勃然大怒,士可忍孰不可忍,干了丫的李茂贞!

宰相杜让能赶紧劝阻道:“李茂贞势大,就咱这点兵力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凤翔离长安这么近,万一败了,局面将不可收拾。我担心,到时候你像汉景帝那样,以诛晁错的名义向他请罪都来不及了。”

杜让能出身名门,贞观年间的名相杜如晦就是他的七世祖。杜让能很有远见,他也想协助唐昭宗重振朝纲,怎奈实力不够啊,这些年朝廷不断与藩镇爆发战争,禁军耗损大半,就这点家底不能再白白消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甚至直接点明了后果:一旦战败,李茂贞一定兵围长安,皇帝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借口受了奸臣的蛊惑,将我们这些替罪羊杀了向李茂贞请罪。即便如此,李茂贞恐怕也未必会收手。

再往下,臣都不敢想会发生什么。不能打,千万不能打,要忍,千万要忍。

然而,年轻的唐昭宗已经气得脸红脖子粗:“朕决不能软弱到备受欺辱还默不作声,必须讨伐李茂贞。”

出兵那天,长安城里人心惶惶,百姓们拦住杜让能,还有人向他扔石头,企图阻止朝廷发兵。杜让能抱着头跳车逃跑,连大印都丢了。面对汹汹舆情,唐昭宗依然固执地发兵了。

结果正如杜让能所料,孱弱的禁军根本不是李茂贞的对手。当李茂贞兵临城下之时,唐昭宗果然慌了神,他下旨杀了三位枢密使(宦官)向李茂贞请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茂贞却不依不饶,宣称主张用兵的是杜让能,必须杀了他才肯退兵。

杜让能长叹一口气,对唐昭宗说:“早就料到会有今日,臣请归死以纾难。”

唐昭宗能怎么办?他只好含着泪处死了杜让能,并将他的人头送给李茂贞,总算送走了这尊瘟神。

想当年,晁错竭力鼓动汉景帝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作为始作俑者,晁错被汉景帝处死,企图换来七国的退兵。如今,杜让能反对讨伐李茂贞,却成了唐昭宗的背锅侠,他比晁错还要冤。

用宰相的人头向叛军谢罪,唐昭宗因为意气用事让自己二次受辱。但这还不是结束,两年后,他又被迫用宰相的人头取悦于藩镇,而且是两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宁二年(89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病逝,他的两个儿子王珂、王珙为争夺继承权展开了博弈。

王重盈的节度使是从哥哥王重荣手上继承过来的,而王珂被过继给了大伯王重荣。李克用曾经与王重荣有患难之交,因此他力挺王珂。

李茂贞不甘寂寞,他也跑进来插了一杠子,只不过他支持的是王珙。

李克用远比李茂贞还要恐怖,所以唐昭宗提起御笔,在李克用的走账上画了个圈。

很显然,唐昭宗做得不够聪明,这种事原本是节度使之间狗咬狗的事,他只管看戏就是了:朕这段时间拉肚子,不能办公,你们先协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拖着不办,静观其变,让他们相互撕咬,等他们分出胜负再做决定不迟。但唐昭宗显然太年轻,太冲动,率先表了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