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考牵动着广大考生及其家长的心。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有些学生过于焦虑,影响了学习状态。正如一位向媒体求助的家长所描述的那样:“女儿即将参加中考,平时成绩一向不错,自从第一次模拟考数学成绩不理想之后,感觉整个人的心态崩了。”

中考是兼具选拔性和竞争性的考试,其对考生的意义毋庸置疑,可谓重要的压力源。当一件事情对自己很重要,自己又没有十足把握时,就会产生焦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于考生来说,有适度的焦虑并不是坏事,反而有助于自己全力以赴,发挥出最佳水平。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压抑考生的活力,影响学习状态和考试结果。

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需要“软硬兼备”。所谓“软”,就是考生的心态;所谓“硬”,就是考生的实力。临近中考这个阶段,考生的实力差不多基本定型。因此,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教师心目中那些妥妥能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意外“考砸”了,多是心态影响了考场上的发挥。由此可见,家长助考,助力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心态。

客观地说,面对中考的挑战,不仅学生会有压力,家长同样有压力,有的甚至也会过度焦虑。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即便家长内心焦虑,但决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因为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过度焦虑。如果家长过于强化中考失利的严重后果,也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在中考临近时,家长最好以平常心轻松自然地对待孩子,不要过于关心,更不要唠叨干扰,否则真的是好心办坏事。家长切勿成为“增压泵”,而要成为“减压阀”。

临近中考,考生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紧张的复习,他们脑中紧绷的弦需要适度放松。家长无须强调中考的重要性,而要为孩子营造相对宽松的氛围,和他们聊聊轻松愉快的话题,让他们紧张的情绪有一个释放的出口。家长的倾听有助于孩子心理压力的释放,让他们感受到家长是自己坚实的后盾。

家长要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值。有些考生感到压力过大,就是因为家长的期待过高。因此,在临近中考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形成考出平时水平即是成功的共识,要让孩子认识到只要全力以赴,无论考出怎样的成绩,家长都能接受。即便没考好,今后也未必没有好的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在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时,在保证基本营养的前提下,不要刻意改变孩子的饮食结构,否则容易给孩子造成近段日子非同一般的心理暗示。包括孩子的日常作息时间,也要跟往常差不多。不改变孩子的生物钟,有助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熟悉的节奏按部就班考试。

孩子才是中考的主角,家长只是扮演服务和配合的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不要过度保护、过高期待、过分干预,反而更要管理好自身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家长的坚强依靠。这样才能助力孩子用最好的心态去迎接中考的挑战。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研训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9日第2版

作者: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