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玉玺 朱翠

文县中庙镇坐落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下辖19个行政村,拥有人口11990人。此地平均海拔650米,平均气温15摄氏度,气候湿润宜人,非常适宜种茶。目前,全镇已有茶园3万余亩,茶叶收入占当地群众收入的35%。

近年来,中庙镇成立了文县溢品茗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4村1270余户5800多名茶农。合作社吸纳各类扶持资金205万元,以村集体经济积累入股,另有19户农户以资金、土地入股93万元。茶园由社员分散经营,合作社集种植、加工、销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拥有加工厂、电商网店、展示店、餐饮服务中心等,有员工4人,辐射带动4村1270户5800多人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渠村紧紧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同步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立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促进“三变”改革与之融合发展,确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联兴、共建共享”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合作社成员出卖鲜叶的收益归成员自身所有,而经合作社加工销售所产生的效益则按照股权量化比例进行分红,成功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截至目前,本年度合作社已成功销售茶叶230万元,入股的脱贫户人均分红在8000元以上,同时还雇佣了约130人次的当地劳动力,使得后渠村的集体经济积累增加5万余元。

长期以来,“产加销”对接不畅严重制约着中庙茶叶产业的发展。合作社成立后,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既解决了加工难题,又引导群众扩大种植面积,实现了统一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病虫防治、加工技术以及拓展销售,摒弃了农户自产、自炒、自销的模式以及传统落后的加工工艺和产品单一问题,解决了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产出低的困境。仅后渠村就带动新发展龙井43号茶园940亩,实施低产茶园改造760亩,统一标准指导管护4村2400多亩茶园,产值从2016年的50余万元增长至如今的200余万元,后渠村逐步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展示于一体的茶产业专业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庙镇顺势加强“三品一标”建设,按要求积极推广良种茶树,引导群众主栽龙井43号2030亩,配栽植中茶108品种940亩,示范种植中黄1号20余亩。合作社注册了“溢品茗”“龙湖润叶”等商标,产出龙井等绿茶和红茶新产品。大力培育茶叶农民技术队伍,规范全过程,以提升茶叶品质。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老茶园,发展新茶园,建立健全流转制度,向大户和合作社流转。自2017年以来,修建产业路2.4千米,灌溉水渠3.3千米,平整茶地110余亩,实施低产茶园改造760亩,统一标准指导管护茶园800多亩。

依托交通优势,引导客人参观、品尝,以打造后渠茶叶品牌。加强网络宣传,利用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宣传产业。引导群众拍摄短视频展示加工、销售过程以及茶园风光。在多个平台上架产品,推进线上线下销售,拓宽知名度与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建立可追溯体系。今年线上销售收入约90万元。

中庙镇以溢品茗合作社为带动,通过产业园设施建设,促使后渠茶产业朝着良种化等方向发展,挖掘茶文化,将茶园改造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形成“农业种植+茶厂加工+观光旅游+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融合,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下一步,中庙镇将加大电商发展力度,推进乡村生态旅游,通过茶叶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使茶叶产业朝着良种化、高效化、标准化、机械化、园艺化发展,挖掘茶产业文化,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将优质茶园改造成集游览、休闲、品鉴、电商配送、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茶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