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预防和急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中暑的预防和急救

近期,连续的高温天气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同人群应该如何做好防暑措施?6月17日,记者采访到滨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成平,为各类人群如何应对高温天气支招。

据成平介绍,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出现障碍,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热量蓄积过多,引起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高热、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中暑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成平表示,一旦发生中暑,首先将患者迅速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口服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给患者扇风洒水,促进散热;如果患者体温升高,可用温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进行物理降温;如果患者出现重症中暑症状,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等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避免高温中暑的发生,预防为重。成平也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高防范意识,高温天气这段时间里,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起居规律,合理膳食,少吃高油脂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保证水分、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均衡摄入。

同时,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可以少量多次饮水,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果不得不在外活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500-1000mL)清凉液体,同时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注意选择穿浅色宽松透气衣服,外出可以戴凉帽或打遮阳伞,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外出。尽量在室内活动,减少户外锻炼,户外锻炼选择阴凉处,时间也安排在早晨或傍晚。

如果家中有老人、长期卧床或自理能力差的人,极易出现非劳力性热射病。“这类疾病的发病场所多为居室内,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缺少有效的降温措施。”成平说,非劳力性热射病起病较隐匿,发病时间长,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导致就医不及时,被发现时多已进展为重症。她提醒有此类情况的家庭,家属要加强观察和照顾,调节好室内温度,保持空气流通,饮食上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中暑发生。如早期发现有食欲减退、软弱无力、心悸、胸闷、精神差、反应迟钝等老年人,应考虑中暑的可能,要及时送医。

中暑知识链接: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三型。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四肢无力、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此时如及时将患者运送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还伴有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动作不协调等,经休息、饮水后不容易缓解,立刻就医、及时处置也可以恢复正常。

重度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种,人体体温调节能力出现失衡,表现为高热、昏迷,甚至抽搐、猝死,此时就到了中暑死亡高风险阶段,不应自行处理,以免耽误救治时间,应尽快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重症中暑:即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临床上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两种类型。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常见于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或军训时发病,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经典型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可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昏迷、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

记者 王慧慧 通讯员 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