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效卫 (人民日报澳大利亚分社社长、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读

国际报道属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二、双彩虹与“三道彩虹”或“四道彩虹”,不能画等号

臆造的错误,也有三类。

一是“天堂岛”名不副实。

2024年1月24日某网站发布的《镜观世界|走进瑙鲁》一文称:“太平洋岛国瑙鲁位于赤道以南约42公里处,为一个椭圆形珊瑚岛,素有‘天堂岛’之称。海水、沙滩、珊瑚礁、椰子树等种种自然风光点缀了这座珊瑚礁岛的宁静与美好。”其他报道基本都采用了这一别称。

世界上有很多岛屿被冠以“天堂岛”之美名。作为别称,“天堂岛”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但这样的海岛通常是气候宜人、交通方便、生活富足,拥有柔软的沙滩、清澈的海水、丰富的海洋生物以及独特的岛国风情,可提供冲浪、潜水、浮潜、钓鱼、徒步、野营、登山等多种活动。此外,一些“天堂岛”还有其独特之处,如斐济的塔法卢阿岛被珊瑚礁包裹成爱心状,希腊凯法利尼亚岛的梅丽萨尼洞穴据说可带来好运,南太塔希提的波拉波拉岛拥有清澈多彩的蓝色潟湖等。有的“天堂岛”,其知名度甚至超过了所在的国家,如印尼的巴厘岛等。

瑙鲁这个“天堂岛”是什么情况呢?孤悬于中太平洋,难以抵达,游客只能经距其3300公里的澳大利亚或距其2300公里的斐济转机,航班少且属“红眼”时段。整个岛上没有任何公交车,更没有出租车。包括机场和屈指可数的酒店在内,都必须使用澳元(注:瑙鲁无货币,直接使用澳元)现金支付而不能刷卡。作为赤道国家,瑙鲁全年烈日当空、骄阳炙人,没有良好的防护很容易中暑和晒脱皮。岛上“保持洁净”的宣传牌随处可见,但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破房、旧车和垃圾。更令人败兴和担忧的是,狗、猪、猫、鸡在街上旁若无人地行走,其中流浪狗多且凶,棍子遂成为步行者的必备。所有这些,都让人望而却步,也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行体验。

事实上,瑙鲁长期都是全球游客最少的国家。据瑙鲁旅游公司统计, 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的8个月内只有34名国际游客,平均每月不足5人。而真正的“天堂岛”巴厘岛2023年的月均国际游客多达44万人次,是瑙鲁的8万多倍。对此,瑙鲁人也颇有自知之明。2024年1月瑙鲁外长莱昂内尔•安格明在得知中国媒体将瑙鲁誉为“太平洋上的珍珠”时惊喜不已,坦言“从来没有人这样描述过”。对于瑙鲁这样的国家,“珍珠”都属溢美之词,遑论“天堂”了。

二是“石头台阶”纯属子虚乌有。

2024年1月21日某网站发布的《阳光、海滩、椰林,美丽太平洋岛国瑙鲁欢迎中国游客到来》一文提到岛上“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如石头阶梯和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石头台阶”属无中生有。

修建石头台阶,要么是便于向高处攀爬,如哥伦比亚瓜塔佩巨岩的659级“之”字形阶梯;要么为了走向深处,如印度月亮水井的3500个狭窄的对称阶梯;要么是横向起到桥梁作用,如连接西班牙陆地与圣胡安岛的241级台阶等。瑙鲁全岛只有21平方公里,目前最高海拔只有65米,总体上相对平坦,没有必要修建石头台阶。而且面积很小的瑙鲁若有如此特别的古迹,也很容易被发现。记者无论是乘车环岛还是登顶最高的“指挥岭”,都未看到任何石头台阶,询问瑙鲁旅游公司和当地媒体负责人以及搜索英文网站,得到的答案都是“无”。遗憾的是,2024年2月2日某报发表的《瑙鲁:太平洋上的小而美之国》一文完整地重复了这一错误。

三是“三四条彩虹”并无见证者。

2024年1月23日某客户端发布的《连线瑙鲁华侨:万人小岛有五六百华侨,中餐馆最多时上百家》一文指出:“蓝天碧水下,(瑙鲁)常常会有三四条彩虹同时出现的奇特美景。”这种景象不是夸张,而是臆造。

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反射的光线形成常见的彩虹,亦即主虹;进行两次反射产生的第二道彩虹,是副虹或霓;反射三次和四次,才会出现第三道、第四道彩虹。每多一次反射,光就会被削弱很多,因此第三道、第四道虹非常暗淡,极难发现。这也是1704年牛顿在其巨著《光学》中断言“从第三道彩虹开始,不可见”的原因。因此,古今中外,但凡看到多道彩虹,人们必视为奇景而大加渲染。世界范围内,关于三道尤其是四道彩虹的报道寥寥无几,近百年来似乎只在几个地方出现过,包括1948年的苏联列宁格勒、2015年的美国纽约和2021年的中国四川,真可谓“此曲(弯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瑙鲁虽然不像中国古人那样将虹视为雌雄同体的邪恶“双头虫”或“双头蛇”,或误认为是龙吸水而必须敲打锅碗瓢盆以驱之,但也没有多太多忌讳。即使有所忌讳,这样的奇景也会报道出来。但遗憾的是,当地没有人看到,也没有这样的报道和记载。

瑙鲁有时会有双彩虹出现,但双彩虹不等于“三四条彩虹”,“有时”也不能混同于“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