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仅享受到产业人才薪酬补贴、住房、医疗等多项政策,职称问题也解决了,让我在宣城工作生活更加安心。”杨立红博士说。

杨立红是2023年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当地人社部门为其开通海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顺利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

近年来,宣城市将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着力在汇聚高层次人才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业聚才“势能”、人才贡献“动能”,提升服务安才“效能”,全力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目前,该市共有博士后工作站36个,其中国家级站4个、省级站32个,在站博士后51人。

宣城市不断升级完善人才政策,力促博士后“引得进”。该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对来宣重点产业企业工作的博士,按规定享受生活补贴等待遇外,按标准面积赠送住房产权,或给予安家补助费、租房补贴等,最大化契合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今年以来,已为29名博士后兑现人才补贴80.2万元。

该市还积极拓宽博士后引育渠道,参加全省博士后云聘会,举办重点产业人才引进百校云聘会,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13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25所高校建立人才工作站。同时,设立大学生来宣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立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制度,吸引4万余名大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形成国家级站、省级站、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三级一体”的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体系。

另一方面,宣城市规范优化日常管理,力争博士后“用得好”。该市加强对所设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指导监督,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日常管理制度;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努力做到想设尽设,满足企业需求。指导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人员出站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指导全市设站单位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科研活动经费资助等项目。近年来,宣城市博士后先后承担科研项目255项,取得国家专利192项,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96篇。

为确保博士后“留得住”,宣城市健全人才分级分类服务体系,实行人才清单化服务。该市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将原涉及13家单位23项具体事项“打包一件事”,减少重复材料70余项,共性材料只需一次提交;创新建立“宣城人才码”,实行“不见面”审批,“云”上办理各类人才服务事项,已为1万余名人才提供“码”上兑现人才政策等服务。同时,支持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引进和培养符合宣城市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同等条件优先推荐其参加各类人才评选、科研项目资助申报活动。

编后

宣城市因地制宜,从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和提升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汇聚高层次人才,确保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为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胡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