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电子产品市场经历了快速的迭代与变革。其中电视盒子和智能音箱这两类,都曾经是都市家庭中常见的电子产品,如今却面临着销量的锐减和创新乏力的困境,让人不胜唏嘘。

曾经,电视盒子以其强大的功能、丰富的资源,为家庭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它不仅能连接互联网,提供各种在线视频服务,还能将家中的传统电视升级为智能电视,实现多种智能功能。然而,随着智能电视的普及和流媒体服务的直接集成,电视盒子的优势逐渐被削弱,用户无需再额外购买盒子,便能在电视上享受到丰富的网络资源。

与此同时,智能音箱也曾以其便捷的语音交互和智能家居控制功能受到市场的青睐。用户只需对音箱说出指令,便可实现音乐播放、查询天气、控制家电等多种操作。不过,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的普及,这些功能逐渐被集成到日常使用的设备中,使得智能音箱变得不再那么必需。

因势而起,随潮而退的电视盒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在发烧友间口碑不错的斐讯盒子N1

曾几何时,电视盒子是电视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手段,智能音箱则是家庭的“互联网入口”。但如今来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根据洛图科技最新一份市场报告,2023年中国智能盒子年度销量313万台,较去年下降达27.5%,预估在2024年将降至300万台以下。相比之下,2023年中国智能电视的出货量为3656万台,是电视盒子的十倍不止。

具体来看,除了1月销量达到25万台以上外,其他月份电视盒子的平均销量都在12万台左右,可以看出618、双11和双12一类的购物节没有带来什么波澜,反倒是春节前的销量有着明显的增长,这可以理解为电视盒子作为一种“返乡年货”而产生的拉动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盒子销量变化,图片来源:洛图科技

数据显示,电视盒子的出货量巅峰出现在2014年-2016年,那时中国市场每年的出货量可以达到1200万台-1400万台之间。从2017年开始,电视盒子的出货量便开始了一路下滑,期间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实现了小幅度的反弹,但很快回到了下行区间。钛媒体APP认为,电视盒子的衰落和智能电视的迅速普及是完全相关的。

从功能来看,电视盒子的主要作用就是给传统的非智能电视,加上一个“智能的大脑”,实现用大屏幕的电视上观看爱奇艺、优酷、腾讯里面的电影电视剧的功能。显而易见的是,随着本身就具有智能化功能的智能电视普及,用来弥补传统电视没有内容生态的电视盒子的需求必然会逐渐减少。

从如今的角度来看,在智能电视还没有完全占领市场的时候,而能够减缓用户更换智能电视的理由只有两点,一是价格,二是时间。毕竟电视作为一个传统大件,对于一般家庭不用个几年是很难下决心置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视超级电视X60

我们回顾智能电视的发展史,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最重要的里程碑,显然是乐视和小米电视的发布,二者分别代表着高端和入门智能电视的普及。

2013年5月,贾跃亭在北京发布了第一代乐视超级电视X60,产品采用夏普面板、高通芯片,并由富士康代工,在当时60寸智能电视均价普遍在1.5万元左右的市场上,把价格直接打到了6999元。

同年9月,小米发布了第一款小米电视,采用47寸屏幕、LG/三星面板、高通芯片, 在满足智能需求的情况下,也把大几千元的47寸电视打到了2999元。

根据奥维咨询数据显示,在乐视小米电视横空出世之前,也就是2012年,中国智能电视的渗透率还不足20%。而仅仅过了一年,2013年中国智能电视的渗透率就达到了44%。也是从这个时刻开始,人们认识到了智能对于电视的重要性。

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假设在智能电视普及的2013年之前不久刚刚购买了一台电视,显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就升级到智能电视,那么购买一个给自家电视升级的电视盒子,显然是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

正是在这种需求的作用下,电视盒子进入了辉煌期,在2014年到2016年之间,成为了年销量千万台的大单品。而在2017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传统非智能电视直接选择升级到智能电视,而非在现有的基础上“打补丁”,电视盒子也就逐渐走向了末路。

始终没能「上车」的智能音箱

同样,作为曾经大红大紫的智能音箱,也曾是全球年销量1.6亿台的产品,但如今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惨淡的市场。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2111万台,同比下降19.8%,大约每100人购买智能手机,才会有7个人购买智能音箱。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智能音箱行业就走上了下坡路,销量从接近4000万台,掉到了如今2000万台出头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款Amazon echo dot

相比于电视盒子的宿命感,智能音箱更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遗憾。

从产品来看,智能音箱最早诞生于2014年11月,亚马逊在没有发布会的情况下悄悄上架了名为Amazon Echo的产品。Amazon Echo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入门级的Dot、标准版的Echo以及便携版的Tap,其中最便宜的Dot 售价仅为49.99美元。Amazon Echo的外形和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蓝牙音箱没什么区别,没有屏幕,唯一的交互方式就是语音。用户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就可以完成查天气、上闹钟、听音乐、关灯以及亚马逊平台购物等功能。

随后,百度、阿里、小米纷纷下场跟进了智能音箱这一品类,整个赛道的销量也一路走高。全球年销量从0.06亿台升至1.6亿台。

但在如今,智能音箱也进入了“年更产品”的序列,地位大不如前。以小米为例,官网所售的智能音箱还有2019年的产品。各家对于智能音箱不能说是放弃,但也谈不上还在用心了。

究其原因,更多还是智能音箱在产品层面缺乏创新,以至于让消费者缺乏新鲜感。虽然近些年厂商不断推出新型号,但其核心功能依然是语音助手和音视频播放,功能上的突破性创新较少。

同时,智能音箱本身也没有足够高的护城河,容易被其他产品挤压。近几年,家电行业的智能化成为了主旋律。冰箱、洗衣机、电视乃至集成灶都纷纷接入了互联网,还在产品上提供了屏幕。

这使得这些智能家居产品与用户的交互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让传统处于家庭互联网C位的智能音箱逐渐被边缘化,所谓“入口”的价值也被严重稀释。

一位拥有20多款米家智能产品的网友告诉钛媒体App,如今能够实现语音操控的产品太多了,手机、平板都可以,家里还有各种实现网关功能的设备,完全没有必要去买一个小智能音箱。

曾在智能硬件大厂工作过的刘明告诉钛媒体App,智能音箱一直存在着产品定位模糊的问题。例如近年来加入屏幕所引入的看剧功能、教育功能等,更多都是顺应市场需求而推出的,本身欠缺对于市场的思考。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也没有人会专门因为这些功能而去选择智能音箱。刘明认为,智能音箱作为一个非刚需产品,有逐渐沦为“低价家庭平板”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另一方面,大模型对于智能音箱的改造,始终未能到来。洛图科技认为:“不同于ChatGPT所输出的是文字、图片、视频,可以颠覆式地提升效率,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冲击,智能音箱本身的主要交互语言是语音,AI内容创作能力在音箱场景下的发挥和用户感知会受到限制。一年过去,大模型终究未能成为智能音箱二次崛起的牵引力。”

洛图科技认为,短期内中国智能音箱市场依旧不容乐观。入门级产品已经基本完成了初轮普及,中高端产品尚在用户教育中。整体市场需求在当下继续低迷。洛图科技预测,2024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规模大概率将会降至1860万台。

总体来看,电视盒子和智能音箱面临的销量下降问题,背后都是产品层面的问题。电视盒子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功成身退,而智能音箱在始终没有找到向上出口的情况下,终于被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所淹没,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未来无论这两种产品哪个先消失,也都将是消费市场自然规律的体现。(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吴泓磊,编辑|钟毅,文中刘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