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国文化记者宜昌行文化研讨会举行。这是此次“寻根诗祖 问道宜昌”采风调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讨会由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阎小娴主持。

宜昌市屈原文化研究院负责人雷青松介绍了宜昌市在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设想;伍家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海凌介绍了该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屈原文化建设的新进展;秭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莹也介绍了秭归县弘扬屈原文化,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上,文化记者们结合几天实地考察调研的实际,谈了各自的观感。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诗人曾凡华回顾了他多次来宜昌参加屈原诗歌文化活动的经历,他说,他是湖南溆浦人,那里正是屈原被流放时居留很久的地方。他建议,应该把全国各地屈原留下过生活创作足迹的地方,联络起来,形成一个“屈原文化带”。作为屈原的故乡,应该在这方面做好牵头工作。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对屈原作品文本的搜集、整理、注释、出版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这方面屈原的故乡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羊城晚报专职编委陈桥生在发言中说,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品与文品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就体现在屈原的爱国情怀上。光明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彭程在发言中说,他15年前就来过秭归,这次再来秭归,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里的人们对屈原依旧葆有着深深的崇敬,依旧坚守着屈原文脉的赓续。《中国副刊》新媒体中心总编辑侯军在发言中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屈原精神对中国文化人品格气质的滋养和锻造作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解放日报专副刊部主任伍斌在发言中说,回望屈原,“打捞”端午,聆听民间骚坛诗声,让我们意识到,中国需要诗歌,中国人需要诗歌,中国走向文化和文明的现代化需要诗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讨会上,文化记者们踊跃发言,人民日报周舒艺、工人日报刘颖余、云南日报王永刚、嘉兴日报周伟达等先后做了精彩发言。

最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做了总结发言,他希望,编辑记者们來到宜昌、来到秭归,用美文将屈原精神传播出去,进一步提升屈原家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希望大家热爱屈原,学习屈原,让屈原文化经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小欣 摄影/申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