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一直走在时代前面。

中国首个商业户外电灯试燃地、首个自行车赛的举办地、首个对华人放映电影场所、首个室外照相馆、中国邮政最早的纪念邮戳·····,很多现代化的设施、产品和服务都是在张园完成上海乃至全国的亮相。

除了走在时尚的前端,也走在思想的前沿。

1897年12月7日,在张园安垲第召开了著名的“裙钗大会”,西方来宾主要有西班牙、瑞典领事夫人,江海关税务司夫人,中方来宾有盛宣怀夫人、梁启超夫人、沈敦和夫人等,规模盛大。因此张园被视作中国女性力量的崛起之地。

1907年5月23-25日,为救济淮苏灾荒,张园举办了盛大的《万国赛珍斗宝大会》,全部收入充作善款救济难民。主张文学革命得胡适在《竞业旬报》上作了一首五百六十字得白话诗《游万国赛珍会感赋》“...假地味莼园,布置殊秩秩。游戏难具陈,珍品纷陈列...”

清末民初,张园成为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李鸿章、实业家盛宣怀、革命斗士秋瑾、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四次造访张园,成为张园的佳话。张园是章炳麟、吴敬恒、蔡元培、马君武、沈步洲等进步人士的集会地。

上海社科院熊月之老师评价:

“在晚清上海,张园是市民各界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张园赏花,张园看戏,张园评妓,张园照相,张园宴客,吃茶,纳凉,集会,展览,购物……张园之名,日日见诸报刊;张园之事,人人喜闻乐见。张园,成了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893年至1909年是张园最兴盛时期,它总是成为《申报》、《新闻报》、《苏报》、《时报》等的新闻。因此,张园才能成为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顶流场所。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

可惜在1918年,张园被分割出售用来建造石库门里弄住宅,直至2018年之前,石库门里弄社区一直代表着上海弄堂的生活方式。

在2018年,张园再次扛起时代先锋的大旗,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第一个采用“留、改、拆”模式的保护性征收的城市更新项目。

时隔六年,张园的愿望,都实现了吗?

01 闭关四年的淬炼

01 闭关四年的淬炼

张园的保护性征收面临三个大问题。

单体建筑的改造、张园整体的空间布局、张园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张园单体建筑的改造是超高难度的,因为每一幢建筑都是文物。

专业团队对张园42栋共170幢历史建筑,按“一幢一档”标准全覆盖建档。内容包括:客观的现状记录、历史图纸等文献资料、现场查勘、发掘并考证建筑原始风貌、原始构件、原始材质及工艺、记录建筑原貌及特色部位的留存情况,甚至还有居民访谈及史料研究。仅仅记载威海路590弄64支弄1号信息的“房屋档案”,就超过了400页,每一幢建筑的改造方案,都是一幢一案,单独研究设计。

空间布局也得调,之前是居民社区,私搭乱建严重,公共空间被各种方式占用,有的家庭甚至拿不出1㎡做微型独立卫生间改造。改造后的张园,拆除私搭乱建之后,还设置了多个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

由于是城市更新项目,张园的改造必须与城市产生互动,最大化发挥效益。所以改造团队开发了三层地下空间,实现地铁多个条线及与公交的换乘,设置300个停车位,并与周围高楼、商场、街区互联互通,为了实现开发,25栋老建筑被整体平移、托换。

2022年12月,历时4年紧锣密鼓地整改,张园西区正式对外开放,迎接络绎不绝的百姓。

02 起航前的时间抉择

02 起航前的时间抉择

硬件空间的改造只是基础,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全国数不胜数的古镇古城,不温不火,游客寥寥的比比皆是,张园凭什么脱颖而出?

问题的矛头指向两个选择:走沉浸式街区复刻历史or借用虚壳搞商业化。

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需要对不了解的朋友,多介绍一点张园。

它的创建者张叔和先生有一段话:

“主人因西商公家花园不许华人涉足,华人争之不已,始为另筑一园于白大桥下,以专供华人之游憩”

这是张园的来历,可见它是为公众而生的。

那时张园引入的业态包括茶馆、书场、剧院、会堂、照相馆、电影院、展览馆、游乐场、体育馆等众多功能,可以说是当时上海人“摩登生活”的集大成者,也是在这时完成了开篇提到的众多「第一」。

建国后张园又成为了影视村,据说陈逸飞、王安全、贾樟科、冯小刚等大小导演,带领剧组到张园拍摄过上百部影片,如《女篮5号》、《围城》、《人约黄昏》、《我和我的祖国》、《繁花》等,这里的居民看见摄制组和明星都见怪不怪,因为在张园出现过的明星多得数不清,刘若英、钟汉良、苏有朋、王馥荔、陈道明、吕丽萍、赵薇、关怀、赵文、柯蓝等都在张园拍过戏。

回顾历史,我们不同时代下的张园,其有一些精神是始终贯穿着的:公众共享、先进、文化、时尚、商业。

回到开始,张园选择了哪条路呢?

其实都没选,而是鉴于如此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传承,硬生生开辟了一条传统新生,精神再叙、内容新叙的新路。

03 走在路上,挑战与创新

03 走在路上,挑战与创新

战略定位决定了60%了成功,但毕竟还有40%的落地运营。运营的难点,则在于业态和内容,虽然业态和内容的选择千千万,但万变离不开本质,即张园精神的再叙。

张园曾代表着上海人的摩登生活,如今的张园,则成为了新时代的摩登中心,业态定位于艺术、轻奢、高定、潮牌等众多国际品牌,不仅吸引了LV、DIOR、江诗丹顿、希思黎一众高端品牌,甚至还是很多品牌登陆国内市场的首店、首秀。像路易威登旅行家居系列全球首店、法国希思黎之家亚太地区首店、Amouage香水大中华地区首店、伊菲丹亚洲首家城堡店等。

硬件空间改造完成,业态也布局完毕,接下来是与市场的真正互动,自张园开业伊始,就没停止过策划各类活动。

但传统的商业活动,完全无法满足张园的需要,所以2022年张园联动多方资源,正式推出茂名北路高端商业步行街项目。这条步行街平日作为市内机动车道,周末在道口作封闭,成为临时步行街。

这一步棋堪称妙手,搭建了一个文化输出平台,补齐了大张园地区的最后一张拼图。

张园虽然是在区域联动的思想下进行设计,东侧有太古汇,以轻奢品牌为主,北侧的吴江路是上海著名的小吃街、网红轻餐饮、先锋数码、国际零售品牌的聚集地,西侧则是丰盛里,是石库门里弄特色商业街区,同时在张园将来规划的内部地下空间,可与外部互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茂名北路在周末化身为临时步行街之时,我们发现大张园片区的版图完整了,民众可以在大张园片区畅通无阻。

这时茂名北路化身露天展厅,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公共空间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这些文化活动与张园的精神一脉相承:公众共享、先进、文化、时尚、商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公众文化、商业文化、张园文化。

首先是公众文化,除各类传统节日,策划团队还做了很多当代公众情绪洞察的专题活动,比如探讨梦想的光影寻梦活动、探讨爱情的爱本无释竹艺展,享受春天与美妙音乐的春天花花音乐会等。

“张灯结彩,园赏佳节”国庆特别活动。现场随处飘扬着“中国红”,并推出了连续三天的阳台音乐秀,通过歌声歌唱祖国,歌唱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O SHIMMER DREAM 光影寻梦”茂名北路×张园特展,其以“梦”为主题,设置了大型艺术装置和露天电影,大家坐在露天电影前,去感受光影中别人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ve is just love 爱本无释”竹语艺境展,整个艺术展运用绵延的动线设计,以地面上的竹艺灯装置串联整条步行街的三组置景:“彼爱箬竹”“连理共生”和“予花结缘”,引导参观者通过与“爱”“情”“缘”7个艺术装置的互动,来感受当下生活的浪漫,体味情感的真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花花音乐会”特邀上海知名经典乐团“上海轻音乐团”的优秀演奏家演奏,演出结合张园区域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进行舞台设置和环节创意,让游客们近距离体验上海城市生活的春意纷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项目如果不能提供商业价值,是无法长久的。

茂名北路步行街,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也直接推动了大张园片区的文旅商融合,片区内一线品牌不仅享受到流量红利、还可以直接借用已培育完善的展示平台。

阿斯顿马丁的“110年·动容不止”快闪活动,其布展了一条阿斯顿·马丁大道,全系在售车型均登台亮相,特别是首台量产混动超跑Valhalla也实现了对国内公众的首次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莲娜携手特斯拉策划的「青春充能站」活动,现场不仅为张园定制了灯光秀,还为参展游客带来EDC CHINA的电音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茂名北路步行街,既是公众文化传播平台,也是张园文化对外输出的核心窗口,能看出其在努力打造文化品牌资产。在“天井里的故事”天井画廊活动里,张园通过系自行车、照相馆、手绘月份牌,将曾经在张园真实发生过的场景重现,让穿梭在茂名北路步行街的人们,穿越时间,体验百年前的摩登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步行街相呼应的张园内部,其实也有一套内容系统,主要形式是各类读书会、展览、论坛。一部分可以用来承接茂名北路步行街的访客流量,另一部分则聚焦新文化、新思想,已经逐渐成为新时代下上海进步人士聚集地。

04 破风手的压力

04 破风手的压力

所有的努力,都由市场来评价。据官方数据统计,张园西区开放以来,日均客流3万人次,峰值客流达到8万人次,今年五一期间,累计接待了12万余人次。

虽然张园目前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但考试永不结束,尤其是走在前面的优等生。

摆在张园面前的,还有两个大课题:品牌资产如何走出去、东区开业后的运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更新步履不停,城市风貌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但不变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品格。百年前,张园“海纳百川、融汇中西、引领潮流”的精神气质传承到今天,展现出“中西合璧、重生焕新”的新面貌。目前,张园针对文化走出去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举办“心阅张园读书会”、拍摄张园微纪录片、拍摄以张园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沉浸式剧目等,也落地了文化交流中心,推出了“安垲第LAB”文创品牌,并常常举办不同主题的新书发布和文化交流活动。百年之后,历史建筑以一种新的形态焕新生,张园将在这条路上孜孜不倦地努力。

让我们一起长期关注“海上第一名园”—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