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需要花费多长时间?珍贵文物被修复时最难的事情是什么?修复好的文物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吗?近日,江西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1933年中共江西省委奖给兴国的“全省参战工作优胜奖”旗完成保护修复,它不仅已有“91岁高龄”,且文物修复经过立项和审核等严格程序,历时两年多才得以完成。这面珍贵奖旗是如何被修复的?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为您揭开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奖旗是江西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

在省博文物修复室的桌上,当工作人员小心地揭开上面遮盖着的几层无酸纸后,一面长72厘米、宽61厘米的珍贵奖旗焕发“新颜”。看着眼前修复完工的奖旗,仿佛时空穿越,让人重回90多年前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兴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军民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1年7月1日,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诱敌深入,将兴国地区作为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红一方面军历时3个月,歼敌3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

在革命战争年代,兴国人民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把一切力量都给予了革命战争。这面奖旗,原本上面绣着“一切力量给予战争”八个大字,是当时中共江西省委授予兴国县的“全省参战工作优胜奖”。该文物是兴国人民积极参加革命的实物证明,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革命的历史见证和缩影。

修复完毕后的奖旗,仍可见岁月洗礼的痕迹,它已由当年鲜艳的红色变成淡红色,奖旗上的“切”字缺失一半,“力量”两字也因为绣布破损而消失了。在修复过程中,专家们在奖旗的底部垫加了一层底衬,使残损的奖旗恢复了原本的大小,但已残缺的字却并没有被完整恢复。垫加的底衬经过茶叶和颜料的染色,与奖旗本体已十分接近,未来经过光照、湿度、温度的影响,底衬和奖旗的颜色还会慢慢相融得更加接近。

采访中,省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副研究馆员夏华清告诉记者,博物馆里的文物保护修复需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即在保证文物安全前提下,以最低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以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采取的所有措施应该是可逆的,即这些措施在未来可以被撤销或恢复到原始状态。被保护修复的部分与文物本体也应该有所区别,远观不会导致整体不协调,近观能辨别出修复痕迹。这也是奖旗被保护修复后依然保持着字迹残缺的原因。

文物修复师稀缺,江西要打造保护修复队伍

据了解,1933年中共江西省委奖给兴国的“全省参战工作优胜奖”旗于20世纪50年代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受当时馆藏条件限制,在遭受糟朽、微生物损害等多种病害损毁后,这面奖旗在修复前已处于“濒危”状态。

因为奖旗是国家一级文物,对它的修复需先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同时应就文物病害分析以及保护修复工作的必要性等接受专家答辩和评审;当申报文物获批允许进行保护修复后,博物馆才能对文物开始进行拍照、无损检测,采集文物相关信息,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等。

夏华清介绍,这面奖旗是一件丝质的纺织品,修复过程中邀请了国内最好的纺织品修复专家担当技术顾问。保护修复这面奖旗最难的事情是寻找修复材料和平整矫形。修复奖旗需要找到尽可能与文物本体年代、材质接近的纺织品。因此,仅寻找修补奖旗所用的底衬等材料就耗时半年多,“最后是在浙江一些手工老师傅那找到的,他们家中留有那个年代的布料”。

同时,这面奖旗折痕、褶皱较为严重,奖旗的部分面料还因撕裂、缺损、长期叠压,发生了纤维扭曲、经线断裂、纬线散脱等现象,需要进行平整矫形。这就需要修复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按照旗面的经纬线来理顺,这考验的是修复者的耐心和手上的巧力。

此次省博共修复了4件一级文物,另外3件文物是苏区时期留下来的纸质革命标语。它们表面看上去并没有太大损毁,但其实文物本体出现发黄、虫噬、折痕等现象,同时酸化、老化严重,因此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纸张碎裂。对这3件标语文物的修复,重点是进行脱酸、加固处理,从而恢复纸张的韧性。

文物保护修复完毕后,如何将它们保护好则是另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难点。文物本体材质因种类不同,在保存过程中对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无论是温湿度值、光照度值,还是二氧化碳值等,都需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因此,国家文物局对于一级文物的展出时间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有机质类(如纸质类、纺织品类、漆木漆类等)的文物,必须在展出一段时间后就将文物及时入库“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余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超过1亿件(套),大量待保护修复文物深藏库房,而具备精湛保护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则十分稀缺,使得“好的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在省博的文物修复室里,几名年轻人正全心投入工作中,其中不乏来自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的研究生。从业多年的夏华清告诉记者,他也是经历了南昌“海昏侯”考古发现这样的大事件,才得以快速成长。

虽然当下的博物馆热让文物修复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但夏华清表示,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须要有一颗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同时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枯燥又繁复的工作,只有真正热爱文物修复,才能够静下心来,乐在其中。

搬入新馆后的省博物馆每年都会花费200万元进行文物修复,也是为了培养和锻炼江西本土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从而打造出在全国有较高水准的文物保护中心。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图由省博物馆提供

值班编辑:范晶

值班主任:周艳华

值班编委:陈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