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水利部正式确定山东为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覆盖全国七大江河流域中三大流域的山东,成为黄河流域首个省级水网先导区

德州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连通,增加河道雨洪资源拦蓄利用能力1000万立方米。“最终为的是把水‘串’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把防洪能力提上来,把水的综合效益发挥出来。”

在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中,山东“纲举”打通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目张”畅通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结强”做大控制性调蓄工程,为齐鲁大地提供奔流不息的绿色动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守勇 高天

黄河入海浩荡奔涌,江河湖泊碧波荡漾,水系纵横千里沃野……山东是全国唯一沿黄临海的省份,京杭运河贯穿全省纵横南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今日海岱之间,一张纵横交织、日趋完善的水网正守护安澜,惠民兴业。

水润齐鲁,安民兴省。2022年8月,水利部正式确定山东为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覆盖全国七大江河流域中三大流域的山东,成为黄河流域首个省级水网先导区。

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近年来,山东相继制定实施《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主动融入国家水网建设发展大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黄河-运河“两河牵手”工程、黄河下游东平湖蓄滞洪区建设……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山东实施了一批重大水利项目,以黄河为主轴线,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胶东半岛片形成三个环形调水格局,加快构建“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说,建设省级水网先导区是中央交给山东的重大任务,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扛牢政治责任,增强历史主动,聚焦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持续用心用力推进先导区建设,为国家水网建设作出更多山东贡献。

  水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位于泰安市东平县的东平湖风景秀丽,如同齐鲁大地的一颗明珠,是黄河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和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输水枢纽,承担着分滞黄河洪水和接纳汶河来水的重任。

立足“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当地统筹水网建设和东平湖蓄滞洪区建设,实施东平湖防洪工程建设,更新改建东平湖堤防和入出湖闸,完善黄河滩区、蓄滞洪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次成功防御黄河秋汛及大汶河来水。

近年来,山东持续实施防洪综合治理,加快大型水库、东平湖、南四湖等工程建设,构建以河道、水库、堤防、湖泊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不断提升防洪能力、灾害应对能力。

“保障水安全,山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山东省水利厅总规划师刘建基说,沂河、沭河、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重点河段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89座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全省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重要湖泊无一出险。

除了完善防洪体系,优化水资源时空配置,亦是水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通过治理潘庄引黄干渠、马颊河、沙杨河、土屯干渠等4条河渠,德州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连通,增加河道雨洪资源拦蓄利用能力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不增加占地的情况下新建一座小型水库。德州市水利局局长李守学说:“最终为的是把水‘串’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把防洪能力提上来,把水的综合效益发挥出来。”

山东省水利厅发展规划处二级调研员段志强说,从济南东部“四库连通”工程到德州市水系连通工程,山东加强区域水网与省级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互连互通,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多引广蓄,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

布局数字智能水网,正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在济宁市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邓楼泵站中控室的液晶显示屏上,三维立体的泵站全景、机组、输水渠道分布等一目了然,各类引调水、水泵性能等数据图表、线路动态呈现。“借助邓楼泵站的数字孪生平台,可以查看上下游水位变化等运行情况,自动生成最优运行方案,提高了调水效率。”邓楼泵站工作人员刘辉说。

山东把数字水网建设与物理水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着力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崔培学说,数字孪生小清河洪水预报时长控制在“分钟级”,5522座水库全部实现雨水情自动测报和视频安全监控,骨干引调水工程均开展智能应用场景构建。

预计到2025年,山东将实现重要河湖水文测站覆盖率、水库雨水情自动监测覆盖率、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覆盖率达100%,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全省一体化水利应用平台,水网智慧化调度水平显著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省淄博市孝妇河湿地公园(2023年6月10日摄) 李青青摄

  水生态:绿色屏障不断筑牢

绿树环绕,白鹭纷飞,碧波荡漾,鲢鱼摆尾……初夏的峡山水库美景如画。当地通过水源地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提升等措施,让这座“山东第一大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聚力“水网+生态环保”,山东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治理、“水”“旅”融合,让河湖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目前,山东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3.7%,保护修复湿地面积100多万亩,水土保持率达86.12%,年均建成20条以上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水网健康运行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土固碳的作用。

切实保障水生态,首先要严控源头水质监管。峡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210平方公里,总库容14.54亿立方米,是潍坊市主要水源地、胶东地区调蓄战略水源地,也是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之一。

据潍坊市水利局局长徐莹介绍,潍坊投资29.16亿元,建设峡山水库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保护工程,对水库上游中水实行集中收集、提引外调利用,目前该工程已调出中水超过9000万立方米,解决了影响水库水质安全最大的外源污染隐患。

为提升源头水质,山东严控水质监管,严格落实水质分析、超标预警制度机制,强化流域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河湖环境是水生态的重要内涵。发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的孝妇河,被誉为淄博市的“母亲河”。淄博市水利局局长于亦恩说,20世纪后期,流域内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活动强度高,孝妇河一度成为臭水沟。近年来,当地实施全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启动实施孝妇河生态调水补水,构建以孝妇河湿地公园为枢纽的中心城区“八河联通”生态水系,实现长流水、流清水。

在推进现代水网建设过程中,山东同步启动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统筹推进河湖岸线空间管控,常态化排查整治“四乱”问题,持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累计创建美丽幸福河湖2084条(段、个),沿线群众观水见绿、怡然漫步。

以水兴旅、以旅彰水,成为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夏时节,德州市齐河县大清河水利风景区的荷花次第绽放,映入眼帘一片浓墨重彩的绿意。作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该风景区通过对河道的开挖改造、景观蓄水、滨河栈道建设,布设“树、桥、品、园”等景观元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良好水生态体系逐步建成。

近年来,山东统筹水利风景资源,推动“水”“旅”双向融合。山东深入挖掘水库、湖泊等文旅价值,结合河流水系与水网建设,串联区域内河、湖、库、渠、塘等水利风景资源,打造239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推动水利风景区风光带和集群发展,“水利风景区+文旅”属性日益凸显。

  水经济:发展活力澎湃奔涌

水网建设之前,青岛外调水只能通过引黄济青和黄水东调工程输送,烟台、威海外调水只能通过胶东调水工程输送。近年来,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的建设,破解山东半岛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规划院院长张立国说,从临沂调引沂沭河的雨洪资源,利用南滨海线调水,更好保障青岛远期用水需求,在胶东半岛中部新辟一条输水线路,实现向烟台、威海的双线供水。

通过多线持续稳定供水、升级改造内河航道、加强港口建设,山东现代水网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江河战略”,统筹省市县水网协同融合,不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山东以约占全国1%的水资源,养育占全国7.2%的人口,灌溉约占全国5%的耕地,生产约占全国8%的粮食,支撑占全国7%以上的经济总量。”山东省水利厅厅长黄红光介绍,2023年山东每立方米用水支撑GDP产出412元,居全国前列。

断航26年后,2023年7月,小清河通江达海实现历史性复航,不仅使济南联通大海,还与京杭运河相连,进入国家航道网。这意味着山东通过水路可以直达长江、赣江、湘江,盘活山东内河水路运输。

内河航运成为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水网先导区建设规划中,山东统筹衔接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实施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航道升级改造,目前山东利用天然河道改造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达1117公里,2022年京杭运河济宁段改造完成,2000吨级以上货船可从京杭运河向南一直连通到长江。

下一步,山东将把京杭运河(黄河以南山东段)打造成鲁西南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把小清河打造成连接省会、贯通鲁中、河海联运的陆海新通道,以水网为调控枢纽,加快建设集约高效、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此外,山东统筹实施交通与水利工程,水利部门与交通运输部门及时会商通报水工程大幅度减流、大流量泄水等信息,协调港口补水,统筹做好防洪、调水与航运保障等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港口平稳运行。

作为江北内河最大的港口和济宁港航产业崛起的排头兵,梁山港今年一季度集疏港量共计662万吨,同比增加247万吨,增幅同比增加近40%,累计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增加2.25亿元。梁山港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人孙超说,梁山港上通瓦日铁路,下达京杭运河,占据西煤东运咽喉要地,是连接西部煤源产地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港口物流枢纽。

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奉利介绍,2023年山东港口全年完成吞吐量17.1亿吨、集装箱量4132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5.6%、10.8%,增幅分别位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和第一位,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位,集装箱量超越新加坡港,居世界第二位,经营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水民生:建设红利加速释放

在临沂市莒南县岭泉镇马棚官庄村旁,河边栈桥、水景广场、休闲长廊等景观一应俱全。“以前河边全是猪栏,臭气熏天。”岭泉镇马棚官庄村村民杨怀志回忆。

近年来,莒南县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水质生态提升、重点片区水系综合整治、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等工程,打响碧水保卫战。莒南县水利局局长陈庆刚说,依托沂蒙红色文化元素,当地把马棚官庄村打造成集采摘、农耕体验、学生研学、民宿垂钓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景区,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收入。

近年来,山东积极推动治水、活水、兴水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以“水美”点亮乡村美,以“水兴”带动产业兴,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优化灌区供水方式,提升农户灌溉效率是兴水的重要方式。聊城市位山灌区三干渠下游的金郝庄村,黄河水穿越110多公里渠道,通过400米长的喷灌机铁臂均匀喷洒在麦田里。“托管的1150亩地,通过泵站+管灌方式用上黄河水,浇一次每亩地能省二三十元!”种粮大户王玉宝说。

位山灌区是山东最大灌区,承担聊城市65%耕地面积的农业灌溉用水。近年来,位山灌区加强灌区供水工程与高标准农田的配套衔接,推广节水灌溉方式,灌溉效率显著提升。

全面改造各级管网,切实保障城乡供水,是活水的重要内容。山东持续实施农村供水提升专项行动,在平原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在山丘区推进区域供水规模化,更多农村居民实现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转变。

走进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东下洼村,村民耿换果拧开水龙头,清水汩汩涌出,“现在水压大、出水猛,洗澡不再用水泵,更不用担心随时停水。”耿换果说。

滨州市城乡水务局局长潘清军介绍,2023年滨州投资24.27亿元,改造2323个村供水管网,实现全市农村供水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村内管网应改尽改全覆盖,并在市级建成具备97项指标检测能力的水质检测中心,各县区建成具备43项指标检测能力的水质检测中心,农村集中供水的水质有了保障。

融入国家战略,疏通高质量发展动脉。黄红光说,在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中,山东“纲举”打通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目张”畅通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结强”做大控制性调蓄工程,为齐鲁大地提供奔流不息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