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聊一下父母如何利用一些人本主义的思想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本主义之前,心理学主要的势力一个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另一个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认为这两者的研究都忽略了人的自由意志。

提到罗杰斯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是提到马斯洛估计知道的人就多了。

尤其是他的需求层次理论广为人知,并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不同层次的意义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了,需要提醒的是关于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版本”。比如这里我放的图是“五层”,在其他的地方我们还可能会看到有“七层”的情况。

放心,都是马斯洛提出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需要太过纠结,我们只需关注哪些方面是我们做父母的在没有太多理论基础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教育、引导好孩子。尤其是如何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业上有更好的发展,毕竟这个专题我们要研究、讨论的问题主要还是围绕“成绩”进行的。

在这里我有如下几点建议供各位家长参考:

01.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需要”

01.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需要”

一般来说,当我们看到这个“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够做到对前几个层次“对号入座”。甚至会有不少家长看完之后坚信自己在孩子的教育、学习等问题上马上要做的就是最后一个层次也是终极目标——如何让孩子能够主动追求自我实现。

这不奇怪,因为现实似乎也真的就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还是有一些家庭会比较贫困,但绝大多数家庭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能够满足孩子正常成长需要的, 且看上去安全、归属等也不是问题,尤其在对“尊重”的问题上,很多家长都会表示自己对孩子就非常的尊重,不但如此,还会努力去跟孩子“做朋友”等等。

这里我不做太多的评价,我只提一点我们很多家长都忽视的问题——我们真的让自己孩子感到安全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很多家长并未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例如:

1、父母的争吵尤其是当着孩子面进行的争吵,对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很容易担心自己是否会被父母讨厌、抛弃;

2、父母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容易表现出悲观、消极的情绪,例如对家庭收入的不满、对他人轻易指责、遇事总往坏的发展方向思考等等, 这样也会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还不是涉及到孩子自身的,即孩子更多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接触的事情,还有很多事情会直接与孩子相关,例如对孩子的批评、威吓,对孩子未来要遭遇事情的各种消极预测,对孩子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物给予否定等等。

实际上不光是安全,包括在高一级的归属感、爱与尊重等,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给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爱往往也是有“条件”的。

之所以让我们感觉不到这些是有条件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会觉得“这都是为了你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问题上建议我们所有做父母的可以经常进行自我的反思,不是不能抱怨、责难,而是一定要尽量避开孩子,不要让我们的负面情绪、表达等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02.以孩子为本,注重学习体验感的引导

02.以孩子为本,注重学习体验感的引导

我们说“人本主义”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我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开始追求“自我实现”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以孩子为本,而不是以孩子学习为导向反过来要求孩子。

换句话就是我们不但要让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学习上从“追求成绩”转向“自我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实现,那么需要我们怎么做呢?

我这里有如下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在学习的环境、条件上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

例如家里最好要有独立的、安静的学习空间,当孩子大了之后还要有属于自己隐私安放的独立空间。

当孩子无论是在书本还是课程补习上有需求的时候,哪怕我们无力负担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我们的无奈和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基础需求,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自信,进而也会让孩子往更高一级的需求探索。

2、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首先要解决的是困难,其次才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