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适应与治疗等内容。

这篇文章我就来聊聊“自我效能感”对孩子学习动机的影响,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找到适合激发我们孩子学习动机的一些事件、方法。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是班杜拉 1977 年提出的。

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达成某一成就的结果期待,这是一种主观判断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班杜拉认为个体对期待越高,就越容易付出更大的努力。

而这个“期待”可以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所谓“结果期待”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的结果有一定的判断。

例如在考试前孩子判断某一篇文言文会在考试中必考,只要背过就一定能得到对应的分数,那么孩子就会去认真背诵这篇文言文。

反之如果孩子认为“肯定不会考”,那么自然就不会去背这篇文言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所谓“效能期待”指我们对自己能否具备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的判断。

例如同样是面临考试,孩子会结合自己的过往表现、考前准备情况等对自己的这次考试进行一个判断,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准备妥当自己有能力考好,而有的孩子则可能对考试结果并不看好甚至笃定自己没有能力考好。

如果孩子确认自己有能力考好,那么他就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效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都已经看明白了,这个“自我效能感”好像跟“自信心”很像。

没错,但是放在这里比较合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的自信心就越强,学习动力就会越强,也会越容易克服各种苦难,那么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功能主要有四种:

  •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能效感有利于增强孩子学习动机、提升内驱力。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影响因素来达成这一目的:

1、直接经验

1、直接经验

孩子在日常的学习中会收获很多的成功或者是失败的经验,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带来影响,尤其是失败,会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

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成功的时候不要骄傲,失败的时候则不要气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们在现实中前者控制的往往会比较好,反而是后者总是容易出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很多父母习惯于对孩子实施“打击式教育”,孩子表现好怕孩子骄傲,孩子表现不好则试图通过打击孩子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妄图通过语言的刺激逼孩子改正不足。

这都是错误,因为你会发现长期的批评、打击只会让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的兴趣、表现越来越差。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鼓励孩子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常说每次考完试之后要帮助孩子做试卷分析,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找问题、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论上讲“失败”会让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变差,但如果我们能够干预得当,那么还是极有可能让孩子重拾信心,让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转化。

2、间接经验

2、间接经验

顾名思义,所谓的间接经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孩子通过观察、学习等了解、清楚其他人的成功或者是失败经验,然后借鉴这些经验来对自己进行自我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