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奇谈怪论?还是科学科普?

《走近科学》这个高开低走的央视节目苦苦坚持了 20 年,在 2019年时却惨遭停播,网友辣评:开始看的时候以为确实是搞科学的,看完后才确定是搞笑的。

网友的吐槽声声不绝,这个节目究竟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成为大家口中的一个笑话?而它最后又是因为什么而被停播的呢?

时代需要《走近科学

《走近科学》可不是突然凭空出现的一个节目,当时央视策划这档节目可是有时代背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尽管走入学校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因为信息传播,受文化水平等等多方面问题的影响。

很多地区出现封建迷信的现象,对生活中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统统用神学来涵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央视出了一系列的科普节目,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受大家困惑的问题。

《走近科学》就是其中的一个节目,它的诞生既是时代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传播科学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期准备时期,央视就给这个节目定了个高格调的头衔,这档节目要涵盖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天文地理到生物医学,从物理化学到工程技术,无所不包。

得让老百姓通过这档节目,可以了解到很多平时不太关注科学知识,同时为老百姓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能让老百姓放弃迷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普版“走近科学”,节目组希望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带领大家探索世界的奥秘。

从宇宙的起源到微观世界的奇妙,从人体的奥秘到地球的秘密,用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揭示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档节目能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科学的方法、生动的故事来解答他们的疑惑,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

那它无疑将成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普及工作的一股清流。为此,节目组请了顶尖的科学家,连主持人都字字斟酌,确保节目的严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节目制作方想得太简单,这个节目一经播出就收视惨淡,给了央视当头一棒。老百姓根本不爱看。这问题出现在哪呢?就是太严谨了,太死板了,太生硬了。

《走近科学》用一个“走近”的动作词,似乎在暗示观众与科学的距离并不遥远。而节目上上下下都在表示科学遥不可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的名词渗透在节目中,晦涩的标签,让人望而生畏。相对于看这档节目,老百姓更喜欢轻松愉悦的,像是在村口听个八卦就把知识学到了那般。

那怎么办呢,节目组大手一挥,一个字: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近科学变成聊斋志异

央视对这个节目可谓是寄予厚望,一看收视不行,立马开始调整。

制作人面对一度跌到0的收视率,一咬牙,强调节目要以故事性为主,要吸引大家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持人改变了腔调,主持人不用科普了,学者讲故事,每期节目,主持人都会以一条疑问为引子,带领观众探索新闻背后的科学奥秘。

首先在选材上,节目组放弃了死板的科学理论,转而找一些奇闻怪事报道,什么神鬼妖魔,外星人之类的事件大肆研究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节目还喜欢来营造恐怖氛围,无论是画面感,还是配乐都改成恐怖片的模式。

最后,吸引观众的第一眼,就是起个夸张的标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夜鬼拉灯”“殡仪馆离奇事件”“老屋怪影之谜”……标题党最开始就是从这个节目流行起来了的吧,但不得不承认节目组的改变真的有用。

2004年,《走近科学》正式完成了蜕变,收视率一度飙升,成为央视总台的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目的口碑可没有跟着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反而,不少看着节目长大的90后表示,《走近科学》就是童年阴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靠离奇的角度吸引眼球,必定会带来反噬,这节目只是名叫“走近科学”,其实就是个无聊搞笑的“恐怖片”,就看看它所报道的事件就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一:一个连续好几期关于UFO的报道,前两天各种夸张造势给观众吓得不轻,结果第三天揭秘,居然是虫子飞,摄像头灵敏度不够。

事件二:有一期说老人身上的棉衣乃至他摸过的物体都会自燃,看到最后,是老头的外孙女点燃的,这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三:有一集说的一个男的一发功就能从自己皮肤上吸出血来,一摸还没有伤口,最后是他牙龈出血。

事件四:还有一个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像冰块一样的东西,然后就很多人奇怪,谣言是很神奇的东西,尝了之后感觉身体健康了,还有人带回家,后来调查发现是飞机厕所排泄物蓝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五:一个小孩总是突然变成僵尸,结果调查来调查去是这孩子不想上学装的。

适度的娱乐化确实有利于节目,但显然《走进科学》已经走向另一个极端,时不时就会被大家拉出来讨论,一片骂声,都是童年被吓到的经历就是个无语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来越虚构,越来越夸张都让这个节目失去了本心,这个节目的停播成了定局。

虽败犹荣

节目是做的离谱了些,但这个节目停播的原因除了节目质量逐渐走低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时代不需要了,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不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虽然仍然需要大家去判断真假信息,但确实已经不需要一个节目专门来科普了,更多时候在互联网上就能找到答案。

我国教育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家的知识水平上升了,也不需要走近科学来故弄玄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节目宣布停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这个节目是有时代意义的。

节目陪了一代人长大,真正让大家意识到了需要用科学的眼光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从这方面看,这个节目存在即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人民网2006-09-09《走近科学: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
澎湃新闻2019-10-28《走近科学停播:科普的故事化叙事过时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