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23日晚10时,位于多伦路志安坊三十五号的一座豪宅,刚被免职的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正坐在屋里喝茶看报,他心神不定,右眼皮不停地跳。

这时,一辆黑色林肯汽车在门口停下,从车上下来几个持枪的彪形大汉直奔陈的办公室而来。

陈仪一看,当即明白,蒋介石要对他下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吓得脸色煞白,喃喃地说:“悲哉,女婿害我!白眼狼害我!”

陈仪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也是蒋在日本振武学校的同学,凭此一度也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

他是唯一同时拥有日本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文凭的国民党将领。曾几何时,比蒋介石大了4岁的他备受老蒋重用。看看他曾经担任的职务,足见他受重用的程度。

蒋介石1927年上台后,他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蒋的智囊团成员之一。

1934年蔡廷锴发动福建事变失败后,他被蒋任命为福建省政府主席。

抗战时,他任25集团军总司令,授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他又被任命为台湾首任军政长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为何要对他下狠手?出卖他的“女婿”又是谁?

这一切,还要从一个叫胡允恭的人说起。

胡允恭(曾化名胡邦宪),是安徽长丰县人,他是1924年就加入共产党的老党员,刘少奇和杨尚昆都是他在上海劳动大学就读时的同学。

后来他被组织调到了广州黄埔军校,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7月下旬的一天,在上海居住的胡允恭夫妇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华东局的通知,要他立刻动身到杭州去,策反陈仪率部起义。

陈仪当时不但是浙江省主席,还担任着浙江保安司令,如果能顺应潮流选择起义的话,等于断了蒋介石的后路,加速国民党的灭亡。

更重要的是,陈仪如果弃暗投明,很有可能影响到京沪警备总司令汤恩伯,让他也跟着起义,那样蒋介石政权就彻底崩溃了。

那么,组织上为何单单选中胡允恭,去策反陈仪,二人是什么关系?

胡允恭和陈仪在北伐时就认识,二人关系非常,算是陈仪的心腹。

陈仪无论是在1938年担任福建省主席,还是抗战胜利后奉命出任台湾军政首长,都将胡允恭视为左膀右臂,委以重任。

既然如此,胡允恭如果游说陈仪,把握很大。

还有,胡允恭攥着陈仪的“把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陈仪主政台湾的时候,在震惊中外的“228事件”中处置不当,被老蒋免职。作为陈仪的心腹,胡允恭掌握了对方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关乎陈仪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

据此分析,胡允恭对陈仪说话很有分量,让他就范的可能性很大。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蒋介石虽然对陈仪极其信任,但陈已经看透国民党大势已去,他言语中流露出对我党的好感。

综合分析之后,让我党觉得策反陈仪是有可能成功的。

那么,我党为何会认为,陈仪反正的话,会影响到汤恩伯?因为陈汤二人关系更不一般。

汤恩伯是蒋介石得力干将,陆军上将,极其风光。但是自古“英雄”多磨难,蒋介石、戴笠和汤恩伯等人都是苦出身。苦出身的孩子能成就事业,必然遇到贵人。

蒋介石的贵人是国民党原来陈其美,戴笠的贵人是胡宗南,汤恩伯的贵人正是陈仪。

1900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的汤恩伯,家境贫寒,但是他上进心很强,希望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1921年,他在亲友资助下到日本求学。可是到那里不久便花光了学费,一筹莫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同样在日本求学的女生王竟白说:“别发愁,让我爸帮你。”王竞白说的“爸爸”,就是陈仪。

陈仪的女儿怎么姓王?

因为二人没有血缘关系。王竟白的爸爸英年早逝,家道中落。妈妈不想让女儿受委屈,就逼着年仅16岁的王竞白嫁给一个钻石王老五。那人又老又丑,王竞白自然不愿意。这时候,哥哥王绍全在陈仪手下当差,无意中说了妹妹的事。陈仪听了,决定拯救这个女孩,就认王竞白做干女儿,送她到日本留学。

当时蒋介石还没有出道,但是陈仪跟孙中山的关系也不错,曾经当过孙的顾问,当时是浙江地方实业银行董事长。

王竞白为何要帮汤恩伯?因为二人已经是恋爱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少女没有出过远门,又是在异国他乡漂泊,肯定会倍感孤独。而汤恩伯能说会道,情商很高,对王竞白关心无微不至,让她产生了依赖。

同时,汤恩伯相貌堂堂,英俊洒脱。很自然,两颗心慢慢靠近,友情转化为爱情。孤男寡女,干柴烈火,二人很快坠入爱河。

如今看到男友囊中羞涩,要中断学业,就意味着要回国,二人天各一方,所以才果断决定出手相助。

汤恩伯出于虚荣心作怪,觉得一个大男人让女友帮助,未免有失尊严,就决定自己回家筹措学费。王竟白看出男友的心思,就给干爹陈仪写信,让他帮助汤恩伯。

信中,这个心细如发的女孩反复交代干爹,既要帮男友,还不能让他看出来。

陈仪便让人把汤恩伯叫到府上,委婉地问:“你在日本学的什么专业?”

汤恩伯说:“陈叔,我学的是政治经济学。”

“傻小子,民国乱世,还是从军有前途,上军校吧。”

“我……”汤恩伯想说自己没钱交学费,但又不好意思开口。

“我手里有保送名额,你想不想去?”陈仪不动声色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的陈仪已经是浙军第一师师长(不久又当了浙江省长),在浙江很有人脉,公费让一个青年去日本上军校,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就这样,汤恩伯不再为学费发愁,在1924年冬回到日本,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

陈仪之所以要帮汤恩伯,一来他是自己干女儿的男友,二来学成之后可以成为自己的亲信;等于是一举两得。

因为是陈仪帮的自己,1926年汤恩伯学成回国之后,自然要来陈仪这里报道。这时候的陈仪,已经担任了19路军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告陈叔,我回来了。”汤恩伯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毕恭毕敬地说。

“克勤(汤恩伯字克勤)啊,就在我这里就职吧。”看着高大威猛的汤恩伯,陈仪满心欢喜地说。

汤恩伯听了,又是一个立正,感激地说:“谢谢陈叔。”

“小伙子,以后不能叫叔叔了,要叫岳父大人。”陈仪突然笑着说道。

“陈叔,实不相瞒,我……已经有家室。”汤恩伯在家的时候,父母已经给他做主,娶了一个太太,他不想当陈世美,怕东窗事发,犯“欺君”之罪。

在日本谈情说爱还行,真要结婚,汤恩伯还下不了决心。

“这个嘛,竞白也告诉我了。”陈仪说,“你们那是包办婚姻,有名无实,早该解除,这样人家也解脱了。”

有了陈仪的首肯,汤恩伯没有了顾虑,在回国当年就和发妻离婚,和王竟白结为伉俪。回国第二年(1927年),汤恩伯就到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受到了校长何应钦的赏识,并将其推荐给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汤恩伯的人生开挂,青云直上。到1931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汤恩伯,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2师中将师长,可谓是功成名就。能有如此成就,当然跟他的能力有关,蒋介石是不会对一个草包委以重任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他有一个好岳父,给自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前面说过,陈仪跟蒋介石是日本振武学校的同窗,二人交情匪浅,汤恩伯能成就功名,跟蒋陈的这层关系密不可分。

毫不夸张地说,陈仪是汤恩伯最早的伯乐,对汤恩重如山。没有陈仪,汤恩伯就没有钱上军校,也就没有后来的辉煌。也正因如此,汤恩伯对陈仪这个岳父也知恩图报,毕恭毕敬。

1947年,陈仪因为“228事件”被问责免职,灰溜溜回到大陆。汤恩伯立即从位于多伦路志安坊三十五号的豪宅搬出去,让与岳父居住。

这时候的陈仪声誉扫地,而且也已经64岁,政治生命基本终结,再难有出头之日。汤恩伯又亲自出面,在蒋介石面前美言,陈仪这才得以复出,在1948年8月担任浙江省主席。

浙江还不比别的省,那是蒋介石的老家,是国民党的大后方,如果这里出问题,老蒋连退路都没有了,谁担任这里的长官,生死攸关。

此时的汤恩伯已经红得发紫,既是陆军总司令,又兼任着京沪警备总司令,国民党的残局全靠汤恩伯一个撑着,他在蒋介石面前说话自然很有分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于汤陈关系非同寻常,我党认为只要说服了陈仪,手握重兵的汤恩伯也很可能跟着转变立场。

正如所料,胡允恭没有费多大力气,就将陈仪说动。原因很简单,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很多国民党将军如傅作义等选择起义或者投诚。陈仪不但自己决定响应解放军拿下,也一口答应,劝说女婿汤恩伯弃暗投明。

1949年1月28日驻在上海的汤恩伯,迎来一个重要的客人,陈仪的侄子丁名楠。

“名楠,你怎么来了?”

“姐夫,是伯父让我来的。”当年32岁的丁名楠精明干练,做事谨慎,他一看左右无人,才从怀里掏出一封信,交给了汤恩伯。汤恩伯不看则已,一看脸色凝重起来。

信写得很长,有两页,写得也很隐晦,概括起来就是四点:开放长江的渡口,停止修筑江防工事,停止征兵,释放政治犯。

陈仪是政坛老手,没有写得那么直接,但意思明了,那就是劝对方顺应潮流,随时准备对蒋开展反戈一击,迎接解放军过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恩伯看到岳父的信之后,心情十分复杂。

作为一个高级将领,他何尝看不出国民党败局已定。但是他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不能学习傅作义。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自己国民党高级将领,手上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

汤恩伯并非草包一个,抗战中在南口战役中让日军吃够苦头。对苏区“围剿”的时候,汤恩伯又一马当先,“屡建奇功”,福建人民政府和苏区首府都是他指挥部队攻占的。

共产党跟汤恩伯,可以说有血海深仇。

陈仪策反汤恩伯的时候,新华社公布了43名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汤恩伯的名字赫然在列。不仅如此,他的名字还排在刽子手马鸿逵、马步芳的前面。

汤恩伯无法不担心,如果自己倒戈,共产党根本不会放过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原因,就是汤恩伯的忠君情节。

蒋介石很会笼络人心,1933年只是师长的汤恩伯为祖坟立碑,他亲自拿起“御笔”为墓碑题字,让汤恩伯感激涕零。

1944年,豫湘桂战役对日作战,国军丧师失地,国人要求问责汤恩伯,蒋介石顶住压力,没有那样做。

内战时期,国军连吃败仗,有人说汤恩伯指挥失误,要求撤换,蒋介石没有理睬。

不仅如此,在三大战役之后的危急时刻,蒋介石还把京沪杭三地的军权交给汤恩伯,足见他对汤的器重。

有人说74师被消灭之后,蒋介石杖责汤恩伯,打得头破血流,从此之后,汤恩伯失宠。仔细推敲之后,这种说法大概是人云亦云,可信度极低。

傅作义起义,还有内在原因,那就是他自己非蒋介石嫡系,跟蒋一向不睦。而汤恩伯不但是蒋的嫡系,而且深受“皇恩”,如果“卖主求荣”,日后将会抬不起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原因,陈仪处事不周,风险太大。

陈仪在汤恩伯举荐下复出担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当即重用了一个共事15年的老部下,让他担任浙江省警保处处长。

此人名叫毛森,是军统“三毛”(那二毛是:毛人凤、毛万里)。毛森是军统骨干,能力超群,抗战时曾经三次被日军逮捕,都转危为安。而且,在监狱中,他还成功指挥了对军统叛徒李开峰的锄奸行动。

陈仪重用此人,对自己构成很大威胁。

1948年12月,新华社公布了43名战犯名单,各省主席都榜上有名,恰恰浙江省主席陈仪没有在列,这引起了毛人凤对陈仪的极大怀疑,便指示毛森暗中监视。

1949年1月21日,下野后的蒋介石召见毛人凤和毛森,恶狠狠地说:“看来公洽(陈仪字公洽)是铁了心要背叛党国,辜负了我对他的信任;如有异常,你们可当机立断,不必请示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陈仪毫无察觉,做了两件事暴露了自己。

一是对自己部下说:“学生和工人示威游行,不得动武,不得抓人。”

二是毛森逮捕了十名“危险分子”,陈仪却将这些人释放,让他们回去自己“改过”。

这就让毛森认定,陈仪大有问题。

其实这些事相对起义来说,都是小事,不但不能做,还要反其道而行之,消除特务的怀疑。

对于毛森的厉害,陈仪当局者迷,而汤恩伯旁观者清。

因此陈仪派侄子丁名楠来策反,汤恩伯借口走开,并没有表态。陈仪见状,便让自己的侄子跟胡允恭二次去劝说汤恩伯。

这时候,汤恩伯急了,胡允恭在为共产党做事,这是公开的秘密,他是陈仪的心腹,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现在胡来找自己,毛森焉能不知情?

可见陈仪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或者说是老糊涂了,思维出了问题。这时候,说不定毛森已经在安排人,暗中把枪口对准汤恩伯。

再说了,汤恩伯虽然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但是统辖的部队,构成极为复杂,跟傅作义根本不能比。即使他想起义,也未必能成功。

左右权衡再三,汤恩伯选择了举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仪怎么都不相信,汤恩伯会出卖了自己。

第一次策反,汤恩伯没有表态,陈仪便让胡允恭和自己的侄子再去,这次,汤恩伯终于表态,警告丁名楠“你不要再来了”;这就等于拒绝了陈仪起义的劝告。

胡允恭他们只好回去,劝陈仪赶紧转移。陈仪却自信说:“克勤(汤恩伯字)绝对不会出卖我。”

胡允恭听了感到无奈,只得立即自己离开陈仪官邸,离开杭州。

1949年2月17日,蒋介石下令免去了陈仪和其亲信的职务。陈仪这才意识到了危险,在2月21日晚回到上海多伦路的豪宅。

两天后,毛森带领特务破门而入,逮捕了陈仪。1950年6月18日,陈仪在台北被蒋介石杀害,终年67岁。

汤恩伯因为出卖恩人,被弄得声名狼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4月,台湾方面审判陈仪的时候,汤恩伯还为自己辩解:“我对陈仪,一生受其恩深重,难以言喻,正图报不暇,何肯检举他?”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陈仪是在上海,汤恩伯的眼皮底下被捕的,如果没有他的首肯,毛森敢这样做吗?

至少,汤恩伯是见死不救。

站在个人角度讲,汤恩伯是趋利避害,以求自保;站在道德角度,汤恩伯是恩将仇报,出卖老师和岳父,是应该被谴责的。

站在历史的角度,陈仪是为了浙江人民免于战火,而汤恩伯却是逆流而动。讽刺的是,即使汤恩伯卖师求荣,蒋介石也对他非常鄙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汤恩伯去日本看病,死在手术台上,蒋介石闻讯后淡淡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唉,死了也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