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山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认真落实市、区两级关于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深入推进“社区工作者成长计划”,坚持赋权减负增能结合、选才育才用才一体、激励约束关爱并举,锻造“奉献、坚韧、专业、活力”的社区工作者品格,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勇于担当、情怀厚植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全面奋进“北转型”、全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贡献力量。

优化队伍结构

强化工作支撑

补充一线作战的“元气”

创新选配人才。增加居民区社区工作者额度,及时开展公开招录,创新采用“一考两用”工作机制,提升岗位录用率。为优化队伍结构,重点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政策宣讲、岗位推介,专题研究社区工作者招聘工作中属地化应届高校毕业生参与事宜,根据岗位需求精准发动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名,并做好“一对一”跟踪服务。2024年在社区工作者招聘工作中创新推出社会工作人才专项岗位,为基层招纳中高级人才。

完善管理机制。明确社区工作者考核的“五个原则”“五个方面”“四个等次”,健全结果运用和退出淘汰机制。指导各街镇根据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具体考核实施细则。如,宝山区淞南镇围绕社区工作者退出机制开展创新实践,根据岗位差异分别确定考核重点,通过考核等级拉开收入差距,明确考核奖惩措施。

深化培训体系

提升职业认同

增强干事创业的“底气”

分类精准培训。区、街镇两级上下联动,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伴航赋能”培训体系,开发“初任社区工作者应知应会”等系列培训课程,推出“活力楼组剧本杀”“楼组打造六步法”等培训工具包,线下依托区社区治理学院、社区干部实训基地、社区治理会客厅等阵地,举办“小巷总理”成长营、骨干能力提升、集中轮训、社工证考前培训等班次,确保每人年度参训不少于40学时;线上开通“云上课堂”,让社区工作者随时随地便捷学习。结合工作、生活需要,推出心理赋能和艺术修养等课程,帮助社区工作者释放心理压力。根据当前基层治理工作需求,将《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等新理论成果纳入培训课程,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站位和综合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工作者骨干培训班

赋能全面成长。建立“政校”合作新模式,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签订共建合作协议,统一聘请上大老师为“宝山区社会工作导师”,与12个街镇一一结对,提供基层治理专业化指导。做实首批社区工作者实训基地,组建社区导师团队,深入推进“善治星工场”计划,落地一批实训微项目,让社区工作者们在实战实训中成长成才。探索推出AI助手,创新应用人工智能为社区工作者赋能。明确要求新招录社区工作者应当在符合报考条件后三年内获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将持证情况纳入评先评优的前置条件,鼓励街镇开展考前培训,推进社区工作者“应考尽考”,全区持证率从2019年的23.09%提升至2023年的40.82%。

加强激励保障

拓宽职业通道

提振争先进位的“士气”

拓宽流转渠道。针对性制定社区工作者跨街镇流转机制,指导各街镇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进行有序流动和转岗。区层面建立相应的跟踪考察和培养机制,为居民区“两委”换届选举储备力量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示范引领。举办“社工有话说”TED演讲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网络宣传、案例集锦等多种形式,分享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故事、从业经历和心路历程,挖掘能干会讲的“好苗子”。形成《宝山区骨干社区工作者微分享精选案例集》,为基层提供治理方式参考。加强社区工作者选优培育工作,建立区级社区治理人才库,实行“一人一档”、跟踪培养,积极推荐参加市级优秀评选,4个居村委会和11名居村干部荣获“上海市城乡社区治理表彰”“上海市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工有话说”

提升职业认同。举办宝山区“社工节”,开展“成长营、专业赛、主题日、风采展”等系列活动,发布社区工作者工作证,实现“亮证”上岗。紧贴需求,推出“政策红利”“专属福利”“赋能项目”三大助力包,切实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设立每月“社区工作者接待日”,由街镇分管领导开展谈心谈话,面对面送温暖、鼓干劲。

宝山竟藏着这么多影视取景地,来当一回沉浸式“剧中人”吧~

宝山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都分布在哪里?详见→

宝山这座公园改造完成!快来打卡吧~

编辑:宋鸽

资料:上海社会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