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则中药消息,搅乱了平静已久的市场。

一粒港版安宫牛黄丸的价格上涨了20%。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一味天然牛黄价格飙升。

根据康美中药网数据,截至目前,天然牛黄最新价格为165万元/千克,比去年同期的100万元/千克上涨了65%。同一时间,上海金早盘价为1克黄金545.4元,1千克黄金的价格约为54.54万元。以此计算,天然牛黄价格远超黄金的价格。

价格堪比黄金,中药原材料近几年价格波动不小。

事实上,每年6月都是中药原材料的淡季,但从去年开始,一大批中药却呈现逆势涨价之态势。

中药材价格上涨有一个“击鼓传花”的过程。中药材价格上涨已经传导到全国多地中下游生产企业,需要吃中药的患者也受到影响。

良医财经看来,中药及原材料涨价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中药材种植不成规模、种植生产受到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中药材产量波动;其二,工业产业链不健全,没有完善的供应链链条和生态体系,导致了供应链保障的缺乏,加之中间加工环节不完善,最终药品疗效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虽然近几年中药出海节奏不断加强,但很显然,市场上急需一个“带头大哥”,既有品牌领导力,又能将产业链进行组织完善。

就在今年4月,江苏省商务厅等5部门公布了第三批“江苏老字号”名录,扬子江药业集团“扬子江龙凤堂”中药品牌成功入选。谈及扬子江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拥有50余年的历史。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是知名药企,更是国内少数以中医起家的企业。

纵观整个市场,诸如扬子江药业这样,将传统古方、明方与现在制药技术进行融合的药企屈指可数,在过去50年历史中,扬子江更先后推出了蓝芩口服液、银马解毒颗粒、神曲消食口服液、香芍颗粒、苏黄止咳胶囊等中成药。

通过龙凤堂这个试验田,扬子江试水智能化生产中医药,真正实现了中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为中医药产业规模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分析的案例。

‍⚕️ 主笔/半夏

✂️ 文章架构师/ 佳佳

出品/ 良医财经

01

中国人的百年药店

回溯中国医药市场,能拥有20年历史的并不多见,能有50年历史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活跃在市场上的,大多是通过资本市场催化发展而来的创新药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化学药,通过研究靶点等,攻克癌症。

而中医药,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却并未真正实现壮大。整个中药材产业,仍然呈现分散、不成规模的状态。消费者可能对一些常用西药非常熟悉,但提及中药,则很难说上几个。但事实上,市场上也有一些中成药,比如疫情以来,蓝芩口服液、苏黄止咳胶囊等药品深受患者信赖的药品,它们都来自扬子江。

扬子江药业集团创建于1971年,起家于中药。回到1971年,徐镜人带着筹集的几千元钱启动资金创办了一家小制药厂,当时,整个制药厂全部资产只有六间平房、几口大缸、几台简易的设备和数名工人。

没有国家拨款,没有银行贷款,但在徐镜人带领下,这一批老职工东拼西凑,自己动手建厂房、改造设备,还跑到河南安阳第二制药厂学习制药工艺,带回生产菌种。几经周折后,“泰兴县口岸镇工农兵制药厂”总算运转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药工业百废待兴,流通网络并不健全,设备落后、技术落后、缺乏标准,百姓缺医少药。彼时,我国医药产业几近处于空白状态,以中医和中药饮片为主导,发展水平较低,没有独立的门类和产业的管理部门。在市场上,大多数药品还是进口为主,但是价格昂贵。

这一时期,在创始人徐镜人带领下,扬子江陆续投产了安乃近、VB6、灰黄霉素片剂,VB1、卡那霉素等针剂,迎来了第一波发展。而真正使公司得到发展的是公司研发出了板蓝根产品。

1988年春天,上海爆发甲肝,虽说板蓝根治不了甲肝,但板蓝根能清热解毒,自然也有预防和缓解甲型肝炎的功效,所以不少上海民众纷纷哄抢板蓝根。上海紧急需要400万包板蓝根,徐镜人自告奋勇报名,抓住了这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当时扬子江药业的板蓝根每月产量仅5万包,但徐镜人还是打算孤注一掷,号召员工加班加点制药,最终385万包板蓝根干糖浆成功制出,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徐镜人通过这次将扬子江带上了发展快车道,同时也获得了“板蓝根大王”的称号。扬子江也因此在江苏医药行业率先实现产值过亿元。

而走到今年,扬子江也遇到了中医药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如何让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化技术结合,让古方走上智能生产之路,扬子江开始探索新的路径。

02

科技创新

让中药古方焕发新生

总体来看,我国中药材种植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的状态,仅限于出售原材料或饮片,产业链条短,产业化较低。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扬子江给了一个新思路。

早在2013年,扬子江开始筹划龙凤堂的建立。在设计之初,就设立了三大目标: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提升、现代中药制造工艺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医药工业企业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而伴随多年的建设,龙凤堂也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现代中药智能生产平台。

先看成果。

当前,龙凤堂已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化智能中药物流系统,实现了药材自动化前处理-智能投料-原辅料、成品无人输送-机器人码垛-自动控温立体高架库储存的完整生产链,承担“中药质量安全检测及全过程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药流程制造智能工厂新模式应用”项目,进入了国家智能制造第一梯队。

再看创新。

此前,“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已落户龙凤堂,并通过智改数转创造增长新动能,龙凤堂继确立为工信部“中药流程制造智能工厂新模式应用项目”后,更早之前,还成为江苏省首个通过国家标准委“中药流程智能制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验收企业。

可以说,当前的龙凤堂中药产业园真正从药材源头着手,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中药生产工艺,开创了中药智能制造先河。

今年4月,扬子江龙凤堂更是登入“江苏老字号”名录,在品牌上更进一步。

过去多年扬子江药业通过中医经典名方的传承创新,实现了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扬子江药业更是持续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中药生产,以自身发展助力行业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建设。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带动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扬子江药业已在全国道地中药材产区建立了70余个中药材种植基地,丰富供应链场景,增强产业链韧性,打造高质量的扬子江药业中药产业体系生态,并不断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持续创造价值。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扬子江药业把研发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已经建立了一支总人数近1200人、硕博占比超过50%的研发团队。

良医财经获悉,目前,扬子江在创新药方面目前重点布局抗肿瘤、神经系统、内分泌、心血管等产品管线,其中5个项目已开展临床研究。此外,扬子江在化学药、大分子生物药研发、化学仿制药、临床研究中心等方面,每年投入研发创新增幅达20%。

回到扬子江药业成立的20世纪70年代,一家制药厂在扬子江边的口岸镇新生。如今,50余年时间,一家老字号仍在摸索前行。

03

从原料到生产

打造数字化中医药“智造”流程

中药材产业链的一个现状是,不管在种植和养殖链中,都很依赖地方政府的政策,没有政策和配套,就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的中药材重点产区。而想要更高产,就需要从产品质量、品牌、规模化、智能化方面进行提升。更精准的数据来规划品种的种植与养殖规模,加强中间生产环节。

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医药想要发展好,就更需要中医药产业发展从“链”上发力,首先要从源头上完善药材供应体系。

在原材料方面,需要加快大数字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互联网建设。

在种植培育、生产管理效益提升、加工仓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实现中药种植的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

在这方面,扬子江旗下的龙凤堂已实现年提取药材量5万吨,口服液年产能力达到20亿支;建成规模和自动化程度位列亚洲前列的中药提取、制剂基地;牵头承担15个中药材《欧洲药典》植物专论的研究工作,其中蓼大青叶、水红花子、虎杖、鱼腥草、泽兰5个品种已顺利载入《欧洲药典》;在呼吸、消化、皮肤等中医优势产线均有布局,产品种类、品质、产能在创新中得到不断“释放”和发展。

其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进行中药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提高产品品控的同时,提高产能。

事实上,过去的中医药生产,生产线处在低端水平,由于缺乏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导致

药材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简单粗放,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批次间差异大,影响疗效。

而如今,通过智能化设备,这一问题得以逐渐解决。

近几年,龙凤堂借助设备技术优势提高了传统中药生产工艺,以中药材物流自动转运及自动投料为例,由于中药提取是多味药生产,药材投料品种多,在生产过程中数据信息交互量非常大,车间为此进行了一年多的人机磨合和流程优化。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龙凤堂已打造2个江苏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公司中药材仓储能力达到11500吨,去年中药材处理量超3万吨。

据统计,2023年前9个月,包括明星产品蓝芩口服液等在内的扬子江药业集团10多个中药和原料药,在俄罗斯市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99%,国际市场的产品竞争力、品牌认可度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集团累计已有101个品种出口到38个国家和地区,98个品种出口到3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扬子江药业真正做到了让“中国药”走向海外。

唯有加入数字化的力量,让中医药制造升级为智造,才能促进产能,保证药效。最终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中医新密码,就在古方的传承创新中

在中国历史中,中医一直是良医、神医的代名词。但近十余年间,市场上对于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提高,中医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

200年前国内中医一家独大,但中医人在文化传承中,历经坎坷,从而导致中医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因此,很难直接套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证实其有效性。

中医药想要重获信任,疗效和质量才是关键,如何将现代制药和传统古方相结合,这是中医创新的命门所在。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和如今化学药研发模式之间,如何有机结合?如何通过新技术为中医药创新保驾护航?

唯有通过现代制药研发技术,中成药质量才有望得到提高。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将中医药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已经成为当前行业亟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未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通过AI、智能工厂,提高种植、生药加工、生产、营业活动及定型业务各环节效率,进而提高生产率,这才是中医药做大规模,让中药古方走向世界的最快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