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薄昭擅杀朝廷大臣,犯了大罪,皇帝不忍心伤害自己的舅舅,让大臣陪他喝酒,借机劝他自行了断,但是薄昭不肯,希望依靠皇帝舅舅的身份,保住性命。为了彻底断绝舅舅的幻想,他令群臣为其哭丧,薄昭无奈自杀 。文帝逼死亲舅舅,其实是非常无奈的。如果不逼死舅舅,有可能他的天下就坐不稳。

汉文帝刘恒的皇位,严格来讲不是父子相继,也不是拥立他的那些功臣说的兄终弟及,而是功臣派和刘氏宗亲妥协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本来的继承人是嫡子刘盈,而刘恒的身份更尴尬,他的母亲并不受宠,只不过偶然一次的临幸,让她怀了刘恒。由于不受宠,薄姬和自己的儿子刘恒去边远的代国就国,本来,母子就在代地度过一生,作为一个王,待遇也是不错的。

改变刘恒命运的是汉朝廷内部出现的变动,刘邦去世后,其嫡子刘盈继位,他就是汉惠帝。本来汉惠帝16岁登基,在古代已经算成年,但朝廷的实权,始终在其母亲吕太后手中。吕太后为了维护汉惠帝的皇帝地位,开始对刘邦其他儿子下手,给懦弱的刘盈带来很大影响,后来在23岁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盈去世后,吕太后先后扶立刘盈两个儿子继位,但实权仍旧在吕太后和吕家手里。在吕太后去世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大臣,出于对刘邦的效忠,联合皇族,铲除诸吕后,决定拥立刘氏家族成员继位。功臣派之所以这么做,实际上是没有人具备取代刘氏天下的能力,又不想让自己的权力旁落,因此,希望选择一个弱势皇族继位,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周勃等人在推选继承人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刘邦的弟弟刘交,此时的刘交已经年事已高,并且天下是刘邦打下来的,刘邦的子孙坐天下更合理。刘交拒绝成为皇位继承人。周勃等人第二个考虑的人选是刘邦第四个儿子刘恒,由于功臣派不承认刘盈儿子的身份,刘恒作为刘邦最年长的儿子,是理论上来讲最合适的继承人,加之刘恒势单力薄,选择刘恒是最合适的。最关键的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儿子们能力最强,势力最大,周勃等人怕掌控不了局面,选择了刘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吕太后掌权以来,相对混乱的局面,刘恒是不敢贸然进京的,容易是陷阱,而且为了把握主动,需要和周勃等人沟通好。在这个时刻,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人,为刘恒打听虚实。这个最合适的人就是刘恒的舅舅薄昭,薄昭不辱使命,和周勃等人了解清楚真实的情况,才回来和刘恒复命,刘恒才敢去长安继位。从这个过程看,薄昭是刘恒可以任用的最主要的人,刘恒能够平安登基,薄昭是立了大功的。

刘恒继位后,薄昭被封为轵侯,能够被封侯,足见刘恒对舅舅的尊重,也是没有忘了冒险为自己趟路的人。但是薄昭有些肆意妄为,杀了文帝派来的使者。这实际上就是给汉文帝出了一道难题。

如果不杀薄昭,难以服众。汉朝有那么多皇亲国戚,肯定会非议皇帝徇私情。汉文帝的皇位,本来就是选出来的,一旦被人抓住把柄,他的侄子们一发难,他也不好收场。最为关键是,薄昭杀自己的使者,就是对皇权的挑战。任何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权威被挑战,薄昭做的事非常让人忌讳。

如果杀薄昭,难免无情。娘亲舅大,直接杀掉自己的舅舅,也属于不孝心,况且薄昭也算是汉文帝的恩人,也会被人非议。冷酷无情也影响自己作为皇帝的声誉。作为薄姬唯一的弟弟,对于薄昭是很看重的。除了儿子,就是弟弟。

以汉文帝的身份,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依靠皇帝的权威,把事情压下来,厚葬死去的使者,估计也会慢慢平息事态。然而汉文帝必须要让薄昭死,薄昭不死,以后必后患无穷。薄昭会得罪进尺,甚至在某个时刻勾结其他人,动摇自己的皇位,这显然不是文帝想看到的。

汉文帝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就是让薄昭体面的死去,这是皇帝和外甥唯一能做的,但是薄昭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死不悔改,汉文帝只能让大臣去哭丧,避免薄昭自杀。

皇帝是一国之君,考虑问题决不能意气用事,尤其汉文帝这样深谙帝王之术的皇帝,更要考虑一件事带来的影响。杀薄昭,为汉文帝的都是正面的评价,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