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篇文章之前,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

《红楼梦》中很多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实际上都是作者故意留给我们的线索,我们只有找出并揭开了这些线索,才能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的分析和结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只有能达成这样一个基本共识,继续读下去才会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要探索的,是关于秦可卿身上的秘密,而作者留给我们揭开秘密的线索,就是秦可卿的病。

水亏木旺

水亏木旺

对于秦可卿的病,作者的描写有些奇怪,我们最早知道秦可卿病了,是通过尤氏的嘴说出来的。

“他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着,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那两日,到了下半天就懒得动,话也懒得说,眼神也发眩。”

通过尤氏的描述,我们得知了秦可卿的病情,她的主要病状是:经期不来、懒得动和晕眩。

对于经期两个多月没来,常人一般都会想到是不是怀孕,但是尤氏说了,大夫已经瞧过了说并不是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秦可卿到底是不是喜呢?

在贾珍和尤氏的对话中,我们又得知,因为没有一个好太医,所以“断不透是喜是病,又不知有妨碍无妨碍”

后来有个婆子也说道:

“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当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干,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

通过这三段话,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秦可卿两个多月经期没来,贾府来看病的好多位太医,不但看不出来是不是喜脉,连到底是不是病都看不出来。

请问,这是不是非常的荒唐?

各位,如果说秦可卿得的确实是什么疑难杂症,太医没有能力诊明白病情,这倒也可以理解,可是不是喜脉总不至于看不出来吧。

我不禁想起了《大宅门》中二爷白颖轩的一番话:连个喜脉都诊不出来,那也太废物了吧,还怎么吃这碗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非常常识的问题,要知道,给秦可卿看病的那帮子人,并不是什么江湖游医,而是正儿八经的宫廷太医。要说他们连个喜脉都诊不出来,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两个疑惑:

第一,明明并不是喜脉,为什么太医们都不敢确定,甚至连是不是病都不敢确定?

第二,作者通过这些反常的情节,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先把这两个疑问放到一边,继续去寻找别的线索。

最后给秦可卿的病下定论的,是冯紫英推荐的一位名医张友士,张友士断定这是病而不是喜,而且讲了很多中医辨证的话,总结起来就是下面一句话:

思虑太过,忧虑伤脾,肝木太旺,所以经血不能按时而至。

这就是秦可卿的病理,用四个字总结就是“水亏木旺”,而病因就是“思虑太过”。那么问题又来了:秦可卿到底在思虑些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她跟王熙凤说过一句话:“治得病治不得命......不过是在挨日子”,这个话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

我知道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思虑太过”,即使这次把病治好了,但是内心的痛苦却治不好,早晚还要得这样的病。

由此可见,在秦可卿的心里,确实埋藏着很大的痛苦,以至于她自己无法自制,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又一线索。到底是什么痛苦,我们后面再说。

五月二十

五月二十

张友士在确定了病情以后,说了一番很耐人寻味的话:

“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要是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断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痊愈了。”

这番话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可是当仔细琢磨“初次行经”四个字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透着诡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次行经”一般来说,指的是女性初次来月经,也就是女孩的月经初潮,现在一般是在十二到十三岁左右。

古代的女孩,初潮的年龄通常要比现代人稍晚一点,根据《黄帝内经》“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的记载,也应该在十四岁左右

这样一来,诡异的问题就出现了。十四岁左右的时候,秦可卿还是个孩子,应该还没有嫁给贾蓉,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病,又何来被太医们耽误了一说呢?

所以,张友士所说的这番话,是一段密码,是作者故意留给我们的钥匙,需要我们自己来破解。

我们通过张友士的话来倒推:

既然秦可卿的病是被太医们耽搁了,那么自然应该是在秦可卿得病期间的事情,而秦可卿得病的时间,根据尤氏所说是在八月二十。而经期不来的时间则还要倒推两个月,也就是说,秦可卿是从六月二十经期就不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秦可卿最后一次经期,应该还要往前推一个月,也就是五月二十。换句话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秦可卿就有了“思虑太过”、“水亏木旺”的病灶,而因为太医们迟迟诊断不明,所以才把秦可卿的病给耽搁了。

所以,张友士所说“初次行经”的时候用药治起来,指的应该就是秦可卿五月二十的那次正常经期。

因为从秦可卿的病历来看,她是在八月二十开始病倒的,而两个月以前月经就开始不来,说明从六月二十号就已经开始有了“水亏木旺”的病症。

“水亏木旺”是由于“思虑太过”所引起的,所以,秦可卿的病根应该还要往前再倒推一个月,也就是五月二十号。

也就是说,五月二十号,也就是秦可卿最后一次来经期的时候,秦可卿就已经开始“思虑太过”。所以,张友士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治起来,应该才是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里就又出现了两个疑惑:

第一,五月二十号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让秦可卿“思虑太过”。

第二,五月二十号应该是秦可卿得病之前,最后一次正常的经期,可为什么张友士会说那是“初次行经的日期”呢?

揭开这一系列谜团的钥匙,应该还在于“初次行经”四个字,五月二十号“初次行经”,这里指的肯定不可能是秦可卿的“初潮”,而应该是另有所指。

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个女人除了“初潮”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也可以被称为“初次行经”,那就是分娩过后、哺乳期结束后的第一次恢复经期。

也就是说,除了“初潮”以外,只有生过孩子的女儿才会有“初次行经”。

多次怀孕

多次怀孕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自然而然的可以推论出一个时间线:

四月二十号左右,秦可卿结束哺乳期。五月二十号,秦可卿孕后“初次行经”。六月二十号,秦可卿的月经开始不来。八月二十号,秦可卿病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等,秦可卿有孩子吗?

在秦可卿去世以后,贾珍曾经说过:“长房内灭绝无人了”,可见秦可卿并没有留下子嗣。

那么,秦可卿的孩子去哪儿了?

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流产夭折了,另一种是被送走了。

不管是流产夭折,还是因为某种原因被送走,都有可能让秦可卿“思虑太过”,可见这确实是她的病根所在。

只不过前一个可能是基于小说本身,后一个可能则是基于“索隐”,可能会带有阴谋论的成分。

这个疑问我们先暂时放下,继续寻找其他的线索。

张友士还说过一番话,似乎也是作者故意要交代给我们的,他问一旁伺候秦可卿的婆子道:

“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大奶奶从前的行经日子问一问,但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是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友士这番饶有哲理的话,应该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他说“不如意事常有”,又说秦可卿从前的行经就是经常延后,可见四月份的这次分娩并非她得病的根源。

换句话说,不幸的事情并不是从四月份开始的,而是以前就有过很多次,只不过四月份是最后一次而已。

那么,以前的不幸也是因为生产吗?

从婆子的回答和张友士后面的话,似乎说明确实是这样,婆子答道:

“可不是,从没有缩过,或是长两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长过。”

有经验的人应该都知道,女人在哺乳期后的经期,往往都会有延长的现象,跟婆子的话暗合榫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张友士后面的话就更加明显了,他说道:

“妙啊!这就是病源了。从前若能够以养心调经之药服之,何至于此。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来。”

张友士的意思是说:真正的病根是从以前开始的,那个时候每次生育后,经期只是延后三到十日,用药早调理很容易治。可这一次育后的“初次行经”,明显已经是“水亏木旺”了,所以经期一直拖延了两个多月都没有来。

我们换个说法总结一下:从前的几次怀孕生育,都发生了不幸的事情,所以“思虑太过”,导致经期延长。以前没有早点调理,症候已经越来越深,已经形成了“水亏木旺”之势,以致这一次已经很难治了。

可卿之谜

可卿之谜

我们现在再来解决前面留下的一个谜团:可卿的孩子去哪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只是四月二十号的一次,孩子出生后发生了不幸的事情,我们还能想到两种可能。

但如果前面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同样的不幸,那么另一个猜测就不可能成立了,毕竟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

秦可卿好几次怀孕,每次生完孩子之后,孩子就被抱走了,所以她每次生完孩子都十分伤心,以至于终日“思虑太过”不能自已,结果给自己留下了病根。

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的,毕竟,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那秦可卿为什么还要接二连三地怀孕呢?

所以,最可能的情况应该是下面这种:

秦可卿几次怀孕,可每次生育之后,孩子都是流产或夭折,这才让可卿悲痛不已,以至于“思虑太过”,结果给自己留下了病根。

这种可能性还是挺高的,毕竟古代孩子的成活率不高,所以可卿才会说自己的病,是“治得病治不得命”,的的确确是有命而无运。

这样,我们就初步解决了可卿身上的谜团,可更大的谜团随之而产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作者只是想表现可卿这种悲惨的命运,有什么必要把这些信息隐藏得这么深呢?反过来说,作者既然隐藏得这么深,必然是不想让某一部分人看到。

换句话说,秦可卿这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而小说中的很多迹象都表明,可卿的现实原型身份很尊贵,比如她得病要由太医来看,再比如她死后那场堪比皇后规制的丧礼。类似的证据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是谁呢?

解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在清朝历史上去寻找,看看有没有哪一位地位尊崇的后妃,有着和秦可卿相似的生育经历。

当然,这个人我们早就找到了,上一篇文章中也写过,这个“有命无运”、“思虑太过”的女人就是——孝贤皇后富察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乾隆皇帝的嫡皇后,富察氏是出了名的贤后,而且乾隆皇帝也对她宠爱有加,这与《红楼梦》中秦可卿在贾府的形象是很相似的。

而且,富察皇后的生育能力也很强,她的一生有四次生育,其中长子永琏在出生不久后就被立为太子。

结果,这位富察皇后实在是“有命无运”,长子出生之后不久就夭折了。其后的十余年之间,她先后生了一男两女,可其中的一男一女又先后夭折,只有一个女儿活到了成年。

在这种情况之下,富察皇后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当中,终日“思虑太过”,神情恍惚。

更让人惊奇的是:

小说中的秦可卿,是在四月份生产以后,孩子发生了不幸,一个月后“初次行经”,病势渐渐严重而死。

而现实中的富察皇后,在乾隆十一年四月生下皇七子永琮,在次月“初次行经”之后,染上了病。而永琮于次年年底夭折,仅仅活了十个多月,富察皇后也在一年后仙逝。

总结

总结

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是乾隆的嫡后富察氏。和富察氏一样,小说中的秦可卿,其实也隐藏着多次生育的经历。

这可以解释小说中的很多疑惑,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为什么给可卿看病的太医,明明知道她不是喜脉,很多人却不敢明说?

原因很简单,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富察氏,她的身份太为尊贵,所以太医不敢轻易下定论。

这一点,我们参考《大宅门》中靖王府的大格格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所有的大夫都知道大格格是喜脉,却没有一个人敢说实话?道理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秦可卿死后,贾珍悲痛欲绝的说道:“这长房内灭绝无人了”

这句话实际上非常说不通,贾珍的儿子贾蓉还活着,而且年轻力壮,随时可以续弦生子,何至于就“灭绝无人”呢?

如果把贾珍换作乾隆,这个话就能说得通了。

古代人讲究嫡庶,乾隆因为宠爱富察氏,所以在她所生的嫡长子永琏出生后,不久后就立为了太子,结果永琏不久就夭折了。

对此乾隆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立太子太早的缘故,所以等到永琮出生以后,他就没有再急着立为太子。结果,永琮不久之后也死了。

一年多以后,富察氏死在了画舫上,可想而知乾隆会有多么伤心。而且富察氏一死,没有了皇后,自然也就再没有嫡子了,所以乾隆才是真的“这长房内灭绝无人了”

【原创】王玄陵

原创不易,请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