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于萱(左二)在海峡青年论坛上分享逐梦故事(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东南网6月18日讯(记者 李霖 李奇)“能为村民带来创收,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日前,在第二十二届海峡青年论坛现场,台湾青年杨于萱登上舞台,分享了6年来在福建的工作生活,也从她的视角讲述了一场台青与大陆的双向奔赴

杨于萱来自台北,曾经在台湾多所高校任教。为什么会放弃稳定的工作,选择来大陆打拼呢?源于一次与学生的对话。彼时,在大学任教的她经常带着学生们来到大陆办活动、作交流。她经常告诉学生,大陆机会很多,市场很大,鼓励他们在大陆工作。“他就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去大陆工作,为什么叫我们去?’这句话让我当场愣在那边。”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2018年,杨于萱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并毅然选择了福建。300多年前,她的祖辈正是从这里出发,跨越海峡,定居台湾。“我的阿公阿嫲坚持跟我爸爸妈妈说,我们是福建人,我们是闽南人,孩子一定要会讲闽南语。”对祖籍地的特殊情感,牵引着杨于萱在这里“登陆”,从小习得的一口闽南语,也帮助她快速融入了厦门生活。

借助台湾的社区营造理念,2019年,杨于萱进驻天竺山脚下的过坂社区,成为一名社区营造员。她和同事深入大街小巷开展调研,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乡村“老年大学”“儿童议事会”,举办“短视频大赛”,用“陪伴式乡建”激活乡村成长“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于萱(右二)开展调研(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融入乡村振兴最好的方式就是扎根。”在杨于萱看来,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底蕴和禀赋,只有真正跟当地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才能把“宝藏”挖出来,折射出乡村独特的光芒,“吸引更多青年可以返乡,甚至从外地来创业。”

2022年,她在厦门集美组建新的两岸团队,成立厦门闲闲文创有限公司,入驻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在基地协助下,杨于萱领到了租房及办公场地补贴,获得了集美区台湾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启动扶持资金。得益于一系列惠台措施,这位台湾青年顺利开启了创业路。

从厦门出发,到漳州漳浦县石榴镇、深土镇,再到泉州德化县的水口镇……杨于萱在乡建乡创的道路上稳扎稳打。在6月16日举办的海峡论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论坛上,杨于萱又与龙岩武平县大布村签约了合作项目。

扎根乡村沃土,杨于萱也收获了别样的阳光雨露。“我当她是女儿了。”在海峡青年论坛上,过坂社区居民秀莲牵着杨于萱4岁的小儿子嘟嘟登台助力,现场温情流露。杨于萱告诉记者,6年来,身边的村民、邻里不断给予她温暖,台湾的家人也一路支持着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于萱一家四口(受访者供图)

其实,抵厦才3个月,她就决定要在这里安家,除了把丈夫和儿子都“拐”过来,还迅速将二孩提上了日程。“这个环境实在非常好,让我们有勇气生了二宝。”杨于萱说,她的安居乐业吸引了不少台湾亲友的目光。迄今,她带动了20多位朋友、学生也来到大陆发展,“我把我的生活圈从台湾搬到了大陆。”

去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释放“一揽子”政策红利,让台胞充分感受到“融合有好处、闽台亲上亲”,杨于萱更是深有体会。

她告诉记者,以前身边的台胞家长对孩子该去哪念幼儿园、小学,需要什么手续、证明而发愁。如今,按照“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原则,家长们就无须担心小朋友的入学和衔接等问题。杨于萱还通过保障性住房申请渠道,于今年4月真正在厦“安家”。不仅如此,她的台青员工也都享受到租房补贴,创业还可以享受创业补贴,各类惠台政策有温度更有力度。

“与其在那边犹豫,倒不如先到现场来实地体验,自己来深刻感受。”杨于萱说,她用这六年的经历回答了当年学生的疑问,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温暖、包容和感动。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