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喀土穆6月19日电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对于苏丹超过1000万的难民来说,这个日子格外酸楚。

去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与快速支援部队在首都喀土穆发生武装冲突,战火随后蔓延至其他地区。为远离战火,成千上万的苏丹民众背井离乡,“难民”成了他们新的身份。他们面临的困苦处境,外人几乎无法想象。

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6月公布的最新数字,自冲突爆发以来,苏丹难民总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200多万人越境进入乍得、南苏丹、埃及等邻国成为海外难民。

在喀土穆西部恩图曼市一间狭小、潮湿、昏暗的房间内,62岁的穆塔瓦基勒·沙班眼神黯淡。他告诉记者,去年4月29日晚,一伙武装人员突然闯入他家,强行将他们一家赶出门。

“我刚做完手术,只能待在家中,向士兵们苦苦哀求。但他们不管不顾,还用枪托打我的头。”沙班说。就这样,沙班一家当晚被迫离开恩图曼市中心的阿布鲁夫区,甚至连一件衣服都不能带走。

沙班脊柱受损,无法远距离行进,他的妻子和3个女儿只得就近把他安置在恩图曼市一间破旧的小屋里,然后分别逃往苏丹中部森纳尔州和埃及避难。

沙班落脚的地方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家:铁皮围成的房间低矮闷热,屋内有两张床,床边放着一只水壶和一个小风扇,再没有其他像样的陈设。身有残疾的沙班大多时间半躺在床上,既得不到医疗服务,也没有足够食物,所幸有几名慈善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不时过来照看。

除了饥饿和病痛的折磨,让沙班痛苦的还有孤独感。因通信中断,沙班与家人彻底失去了联络。“我很担心家人,想他们的时候就看看手机里的照片,总是看着看着就哭了。”提到家人,沙班的嘴唇开始颤抖,双眼湿润。

持续冲突迫使大量像沙班这样的苏丹民众逃离家园。多个联合国机构对此敲响警钟:苏丹面临着世界最大的难民危机。留在境内的人身心备受折磨,而对于逃往国外的苏丹难民而言,苦难也远未结束。

去年11月,战火延烧至西达尔富尔州朱奈纳市。穆罕默德·雅各卜·伊斯梅尔一家十分害怕,迫不得已加入徒步逃往乍得边境城市阿德雷的队伍中。

从朱奈纳到阿德雷的直线距离约为28公里,中途需要穿过大片沙漠。更危险的是,盘踞在边境的部落武装不时会向逃难人群开枪。伊斯梅尔称这次逃亡之旅是“九死一生”。28公里的路程,48岁的伊斯梅尔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走了整整5天,而与他们同行的数百人中有不少永远倒在了路上。

“我的一位亲戚背部中弹,因失血过多而死。”伊斯梅尔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的小女儿在路上发起高烧,身体不停地抽搐。他说:“我们没有药,只能用湿布帮她降温,当时我真担心她撑不过去。”

在乍得一侧的苏丹难民营,伊斯梅尔一家暂时安顿下来。伊斯梅尔没有工作收入,仅靠民间救济,他和家人很难填饱肚子。

“我们为什么要住在帐篷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小女儿隔三岔五地问伊斯梅尔。他无法解释,只能敷衍地回答“快了,快了”。

和许多同胞一样,记者的家人也都成了难民。冲突开始不久,家人们为避祸逃到喀土穆以南约320公里的库斯提市,而记者因工作需要留在喀土穆。家人们逃难路上的经历,以及对家人的思念,让记者对沙班和伊斯梅尔的痛苦感同身受。

冲突仍在持续,和平遥遥无期。苏丹难民面对的,依然是回不去的家。(新华社记者法耶兹·扎基 翻译整理:张猛)